首頁> 其他類型> 你所熱愛的,就是你的生活> 「海闊天空」與「古今中外」/ 朱自清

「海闊天空」與「古今中外」/ 朱自清

2024-10-13 04:23:18 作者: 豐子愷等

  有一天,我和一位新同事閒談。我偶然問道:「你第一次上課,講些什麼?」他笑著答我:「我古今中外了一點鐘!」

  他這樣說明事實,且示謙遜之意。我從來不曾想到「古今中外」

  一個兼詞可以作動詞用,並且可以加上「了」字表時間的過去;驟然聽了,很覺新鮮,正如吃剛上市的廣東蠶豆。隔了幾日,我用同樣的問題問另一位新同事。他卻說道:「海闊天空!海闊天空!」我原曉得「海闊憑魚躍,天空任鳥飛」的聯語,——是在一位同學家的廳堂里常常看見的——但這樣的用法,卻又是第一次聽到!我真高興,得著兩個新鮮的意思,讓我對於生活的方法,能觸類旁通地思索一回。

  黃遠生在《東方雜誌》上曾寫過一篇《國民之公毒》,說中國人思想籠統的弊病。他舉小說里的例,文的必是琴棋書畫無所不曉,武的必是十八般武藝件件精通!我想,他若舉《野叟曝言》里的文素臣,《九尾龜》里的章秋谷,當更適宜,因為這兩個都是文武全才!好一個文武「全」才!這「全」字兒竟成了「國民之公毒」!我們自古就有那「博學無所成名」的「大成至聖先師」,又有「一物不知,儒者之恥」的傳統的教訓,還有那「談天雕龍」的鄒衍之流,所以流風餘韻,扇播至今;大家變本加厲,以為凡是大好老必「上知天文,下識地理」,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便是這大好老的另一面。

  「籠統」固然是「全」,「溝通」「調和」也正是「全」呀!

  「全」來「全」去,「全」得烏煙瘴氣,一塌糊塗!你瞧西洋人便聰明多了,他們悄悄地將「全知」「全能」送給上帝,決不想自居「全」名;所以處處「算帳」,刀刀見血,一點兒不含糊!——他們不懂得那八面玲瓏的勁兒!

  但是王爾德也說過一句話,貌似我們的公毒而實非;他要「吃盡地球花園裡的果子」!他要享樂,他要儘量地享樂!他什麼都不管!可是他是「人」,不像文素臣、章秋谷輩是妖怪;他是呆子,不像溝通中西者流是滑頭。總之,他是反傳統的。他的話雖不免誇大,但不如中國傳統思想之甚;因為只說地而不說天。況且他只是「要」而不是「能」,和文素臣輩又是有別;「要」在人情之中,「能」便出人情之外了!「全知」,「全能」,或者真只有上帝一個;但「全」的要求是誰都有權利的——有此要求,才成其為「人生」!——還有易卜生「全或無」的「全」,那卻是一把鋒利的鋼刀;因為是另一方面的,不具論。

  但王爾德的要求專屬於感覺的世界,我總以為太單調了。

  人生如萬花筒,因時地的殊異,變化不窮,我們要能多方面的了解,多方面的感受,多方面的參加,才有真趣可言;古人所謂「胸襟」「襟懷」「襟度」,略近乎此。但「多方面」只是概括的要求:究竟能有若干方面,卻因人的才力而異——我們只希望多多益善而已!這與傳統的「求全」不同,「便是暗中摸索,也可知道吧」。這種胸襟——用此二字所能有的最廣義——若要具體地形容,我想最好不過是採用我那兩位新同事所說的:「海闊天空」與「古今中外」!我將這兩個兼詞用在積極的意義上,或者更對得起它們些。——「古今中外」原是罵人的話,初見於《新青年》上,是錢玄同先生造作的。後來周作人先生有一篇雜感,卻用它的積極的意義,大概是論知識上的寬容的;但這是兩三年前的事了,我於那篇文的內容已模糊了。

  法朗士在他的《靈魂之探險》里說:人之永不能跳出己身以外,實一真理,而亦即吾人最大苦惱之一。苟能用一八方觀察之蒼蠅視線,觀覽宇宙,或能用一粗魯而簡單之猿猴的腦筋,領悟自然,雖僅一瞬,吾人何所惜而不為?乃於此而竟不能焉。……吾人被錮於一身之內,不啻被錮於永遠監禁之中。

  

  (據楊袁昌英女士譯文,見《太平洋》四卷四號)藹理斯在他的《感想錄》中《自己中心》一則里也說:我們顯然都從自己中心的觀點去看宇宙,看重我們自己所演的角色。

  (見《語絲》第十三期)

  這兩種「說數」,我們可總稱為「我執」——卻與佛法里的「我執」不同。一個人有他的身心,與眾人各異;而身心所從來,又有遺傳,時代,周圍,教育,等等,尤其五花八門,千差萬別。這些合而織成一個「我」,正如密密的魔術的網一樣;雖是無形,而實在是清清楚楚,不易或竟不可逾越的界。

  於是好的劣的,乖的蠢的,村的俏的,長的短的,肥的瘦的,各有各的樣兒,都來了,都來了。「把戲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正因各人變各人的把戲,才有了這大千世界呀。說到各人只會變自己的一套把戲,而且只自以為巧妙,自然有些「可憐而可氣」;「謂天蓋高」,「謂地蓋厚」,區區的「我」,真是何等區區呢!但是——哎呀,且住!虧得尚有「巧妙不同」

  一句註腳,還可上下其手一番;這「不同」二字正是靈丹妙藥,千萬不可忽略過去!我們的「我執」,是由命運所決定,其實無法挽回;只有一層,「我」決不是由一架機器鑄出來的,決不是從一副印板刷下來的,這其間有種種的不同,上文已約略又約略地拈出了——現在再要拈出一種不同:「我」之廣狹是懸殊的!「我執」誰也免不了,也無須免得了,但所執有大有小,有深有淺,這其間卻大有文章;所謂上下其手,正指此一關而言。

  你想「頂天立地」是一套把戲,是一個「我」,「局天蹐地」,或說「侷促如轅下駒」,如井底蛙,如磨坊里的驢子,也是一套把戲,也是一個「我」!這兩者之間,相差有多少遠呢?說得簡截些,一是天,一是地;說得嚕囌些,一是九霄,一是九淵;說得新鮮些,一是太陽,一是地球!世界上有些人讀破萬卷書,有些人游遍萬里地,乃至達爾文之創進化說,恩斯坦之創相對原理;但也有些人伏處窮山僻壤,一生只關在家裡,親族鄰里之外,不曾見過人,自己方言之外,不曾聽過話——天球,地球,固然與他們無干,英國,德國,皇帝,總統,金鎊,銀洋,也與他們絲毫無涉!他們之所以異於磨坊的驢子者,真是「幾希」!也只是蒙著眼,整天兒在屋裡繞彎兒,日行千里,足不出戶而已。你可以說,這兩種人也只是一樣,橫直跳不出如來佛——「自己」——的掌心;他們都坐在「自己」的監里,盤算著「自己」的重要呢!是的,但你知道這兩種人決不會一樣!你我跳不出如來佛的掌心,孫悟空也跳不出他老人家的掌心;但你我能翻十萬八千里的筋斗麼?若說不能,這就不一樣了!「不能」儘管「不能」,「不同」仍舊「不同」

  呀。你想天地是怎樣怎樣的廣大,怎樣怎樣的悠久!若用數字計算起來,只怕你畫一整天的圈兒,也未必能將數目里所有的圈兒都畫完哩!在這樣的天地的全局裡,地球已若一微塵,人更數不上了,只好算微塵之微塵吧!人是這樣小,無怪乎只能在「自己」里繞圈兒。但是能知道「自己」的小,便是大了;最要緊是在小中求大!長子裡的矮子到了矮子中,便是長子了,這便是小中之大。我們要做矮子中的長子,我們要盡其所能地擴大我們自己!我們還是變自己的把戲,但不僅自以為巧妙,還須自以為「比別人」巧妙;我們不但可在內地開一班小雜貨鋪,我們要到上海去開先施公司!

  「我」有兩方面,深的和廣的。「自己中心」可說是深的一面; 哲學家說的「 自知(Knowest theyself)」, 道德學家說的「自私」——「利己」,也都可算入這一面。如何使得我的身子好?如何使得我的腦子好?我懂得些什麼?我喜愛些什麼?我做出些什麼?我要些什麼?怎樣得到我所要的?怎樣使我成為他們之中一個最重要的角色?這一大串兒的疑問號,總可將深的「我」的面貌的輪廓說給你了;你再「自個兒」去內省一番,就有八九分數了。但你馬上也就會發現,這深深的「我」並非獨自個兒待著,它還有個親親兒的,熱熱兒的伴兒哩。它倆你摟著我,我摟著你;不知誰給它們縛上了兩隻腳!

  就像三足競走一樣,它倆這樣永遠地難解難分!你若要開玩笑,就說它倆「狼狽為奸」,它倆亦無法自辯的。——可又來!究竟這伴兒是誰呢?這就是那廣的「我」呀!我不是說過麼?知道世界之大,才知道自己之小!所以「自知」必先要「知他」。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可以旁證此理。原來「我」即在世界中;世界是一張無大不大a 的大網,「我」只是一個極微極微的結子;一發尚且會牽動全身,全網難道倒不能牽動一個細小的結子麼?實際上,「我」是「極天下之賾」的!

  「自知」而不先「知他」,只是聚在方隅,老死不相往來的辦法;只是「不可以語冰」的「夏蟲」,井底蛙,磨坊里的驢子之流而已。能夠「知他」,才真有「自知之明」;正如鐵扇公主的扇子一樣,要能放才能收呀。所知愈多,所接愈廣;將「自己」散在天下,滲入事事物物之中看它的大小方圓,看它的輕重疏密,這才可以剖析毫芒地漸漸漸漸地認出「自己」的真面目呀。俗語說:「把你燒成了灰,我都認得你!」我們正要這樣想:先將這個「我」一拳打碎了,碎得成了灰,然後隨風颺舉,或飄茵席之上,或墮溷廁之中b,或落在老鷹的背上,或跳在珊瑚樹的梢上,或藏在愛人的鬢邊,或沾在關雲長的鬍子里,……然後再收灰入掌,摶灰成形,自然便鬚眉畢現,光彩照人,不似初時「混沌初開」的情景了!所以深的「我」即在廣的「我」中,而無深的「我」,廣的「我」亦無從立腳;這是不做矮子,也不吹牛的道地老實話,所謂有限的無窮也。

  a 這是一句土話,「極大」之意。

  b 范縝語,用在此處,與他的原意不盡同。

  在有限中求無窮,便是我們所能有的自由。這或者是「野馬以被騎乘的自由為更多」的自由,或者是「和豬有飛的自由一樣」;但自由總和不自由不同,管他是白的,是黑的!說「豬有飛的自由」,在半世紀前,正和說「人有飛的自由」一樣。

  但半世紀後的我們,已可見著自由飛著的人了,雖然還是要在飛機或飛艇里。你或者冷笑著說,有所待而然!有所待而然!

  至多仍舊是「被騎乘的自由」罷了!但這算什麼呢?鳥也要靠翼翅的呀!況且還有將來呢,還有將來的將來呢!就如上文所引法朗士的話:「倘若我們能夠一剎那間用了蒼蠅的多面的眼睛去觀察天地……」a 目下誠然是做不到的,但竟有人去企圖了!我曾見過一冊日本文的書,——記得是《童謠·綴方》,卷首有一幅彩圖,下面題著《蒼蠅眼中的世界》(大意)。圖中所有,極其光怪陸離;雖明知蒼蠅眼中未必即是如此,而頗信其如此——自己仿佛飄飄然也成了一匹小小的蒼蠅,陶醉在那奇異的世界中了!這樣前去,誰能說法朗士的「倘若」永不會變成「果然」呢!——「語絲」拉得太長了,總而言之,統而言之,我們只是要變比別人巧妙的把戲,只是要到上海去開先施公司;這便是我們所能有的自由。「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這種或者稍嫌舊式的了;那麼,來個新的,「看世界面上」,我們來做個「世界民」吧——「世界民(Cosmopolitan)」

  者,據我的字典里說,是「無定居之人」,又有「瀰漫全世界」「世界一家」等義;雖是極簡單的解釋,我想也就夠用,恕不再翻那笨重的大字典了。

  a 此處用周作人先生譯文,見《自己的園地》181 頁。

  我「海闊天空」或「古今中外」了九張稿紙;盡繞著圈兒,你或者有些「頭痛」吧?「只聽樓板響,不見人下來!」你將疑心開宗明義第一節所說的「生活的方法」,我竟不曾「思索」

  過,只冤著你,「青山隱隱水迢迢」地逗著你玩兒!不!別著急,這就來了也。既說「海闊天空」與「古今中外」,又要說什麼「方法」,實在有些兒像左手望外推,右手又趕著望里拉,豈不可笑!但古語說得好,「大丈夫能屈能伸」,我正可老著臉藉此解嘲;況且一落言詮,總有邊際,你又何苦斤斤較量呢?

  況且「方法」雖小,其中也未嘗無大;這也是所謂「有限的無窮」也。說到「無窮」,真使我為難!方法也正是千頭萬緒,比「一部十七史」更難得多多;雖說「大處著眼,小處下手」,但究竟從何處下手,卻著實費我躊躊!——有了!我且學著那李逵,從黑松林里跳了出來,揮動板斧,隨手劈他一番便了!我就是這個主意!李逵絕非吳用;當然不足語於絲絲入扣的謹嚴的論理的!但我所說的方法,原非斗膽為大家開方案,只是將我所喜歡用的東西,獻給大家看看而已。這只是我的「到自由之路」,自然只是從我的趣味中尋出來的;而在大宇長宙之中,無量數的「我」之內,區區的我,真是何等區區呢?而且我「本人」既在企圖自己的放大,則他日之趣味,是否即今日之趣味,也殊未可知。所以此文也只是我姑妄言之,你姑妄聽之;但倘若看了之後,能自己去思索一番,想出真箇巧妙的方法,去做個「海闊天空」與「古今中外」的人,那時我雖覺著自己更是狹窄,非另打主意不可,然而總很高興了;我將仰天大笑,到草帽從頭上落下為止。

  其實關於所謂「方法」,我已露過些口風了:「我們要能多方面的了解,多方面的感受,多方面的參加,才有真趣可言。」

  我現在做著教書匠。我做了五年教書匠了,真箇膩得慌!

  黑板總是那樣黑,粉筆總是那樣白,我總是那樣的我!成天兒渾淘淘的,有時對於自己的活著,也會驚詫。我想我們這條生命原像一灣流水,可以隨意變成種種的花樣;現在卻築起了堰,截斷它的流,使它怎能不變成渾淘淘呢?所以一個人老做一種職業,老只覺著是「一種」職業,那真是一條死路!說來可笑,我是常常在想改業的;正如未來派劇本說的「換個丈夫吧」a,我也不時地提著自己,「換個行當吧!」我不想做官,但很想知道官是怎樣做的。這不是一件容易事!《官場現形記》所形容的究竟太可笑了!況且現在又換了世界!《努力周刊》的記者在王內閣時代曾引湯爾和——當時的教育總長——的話:「你們所論的未嘗無理;但我到政府里去看看,全不是那麼一回事!」(大意)「全不是那麼一回事!」可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於是想做個秘書,去看看官到底是怎樣做的?因秘書而想到文書科科員:我想一個人賺了大錢,成了資本家,不知究竟是怎樣活著的?最要緊,他是怎樣想的?我們只曉得他有汽車,有高大的洋房,有姨太太,那是不夠的。——由資本家而至於小夥計,他們又怎樣度他們的歲月?銀行的行員盡愛買馬票,當鋪的朝奉盡愛在夏天打赤膊——其餘的,其餘的我便有些茫茫了!我們初到上海,總要到大世界去一回。但上海有個五光十色的商世界,我們怎可不去逛逛呢?我於是想做個什麼公司里的文書科科員,嘗些商味兒。上海不但有個商世界,還有個新聞世界。我又想做個新聞記者,可以多看些稀奇古怪的人,稀奇古怪的事。此外我想做的事還多!戴著齷齪的便帽,穿著藍布衫褲的工人,拖著黃泥腿,銜著旱菸管的農人,扛著槍的軍人,我都想做做他們的生活看。可是談何容易;我不是上帝,究竟是沒有把握的!這些都是非分的妄想,豈不和癩蛤蟆想吃天鵝肉一樣!——話雖如此;「不問收穫,只問耕耘」,也未嘗不是一種解嘲的辦法。況且退一萬步講,能夠這樣想想,也未嘗沒有淡淡的味兒,和「加力克」香菸一樣的味兒。況且我們的上帝萬一真箇吝惜他的機會,我也想過了:我從今日今時起,努力要在「黑白生涯」中找尋些味兒,不像往日隨隨便便地上課下課,想來也是可以的!義大利Amicis 的《愛的教育》里說有一位先生,在一個小學校里做了六十年的先生;年老退職之後,還時時追憶從前的事情:一閉了眼,就像有許多的孩子,許多的班級在眼前;偶然聽到小孩的書聲,便悲傷起來,說:「我已沒有學校沒有孩子了!」可見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但我一面羨慕這位可愛的先生,一面總還打不斷那些妄想;我的心不是一條清靜的蔭道,而是十字街頭呀!

  a 宋春舫譯的《換個丈夫罷》,曾載《東方雜誌》。

  我的妄想還可以減價;自己從不能做「諸色人等」,卻可以結交「諸色人等」的朋友。從他們的生活里,我也可以分甘共苦,多領略些人味兒;雖然到底不如親自出馬的好。《愛的教育》里說:「只在一階級中交際的人,恰和只讀一冊書籍的學生一樣。」真是「有理呀有理」!現在的青年,都喜歡結識幾個女朋友;一面固由於性的吸引,一面也正是要潤澤這乾枯而單調的生活。我的一位先生曾經和我們說:他有一位朋友,新從外國回到北京;待了一個多月,總覺有一件事使他心裡不舒暢,卻又說不出是什麼事。後來有一天,不知怎樣,竟被他發現了:原來北京的街上太缺乏女人!他覺得這樣的生活,實在乾燥無味!但單是女朋友,我覺得還是不夠;我又常想結識些小孩子,做我的小朋友。有人說和孩子們做伴,和孩子們共同生活,會使自己也變成一個孩子,一個大孩子;所以小學教師是不容易老的。這話頗有趣,使我相信。我去年上半年和一位有著童心的朋友,曾約了附近一所小學校的學生,開過幾回同樂會;大家說笑話,講故事,拍七,吃糖果,看畫片,都很高興的。後來暑假期到了,他們還抄了我們的地址,說要和我們通信呢。不但學齡兒童可以做我的朋友,便是幼稚園裡的也可以的,而且更加有趣哩。且請看這一段:終於,母親逃出了庭間了。小孩們追到欄柵旁,臉擋住了柵縫,把小手伸出,紛紛地遞出麵包呀,蘋果片呀,牛油塊等東西來。一齊叫說:「再會,再會!明天再來,再請過來!」

  (見《愛的教育》譯本第七卷內《幼兒院》中)倘若我有這樣的小朋友,我情願天天去呀!此外,農人,工人,也要相與些才好。我現在住在鄉下,常和鄰近的農人談天,又曾和他們喝過酒,覺得另有些趣味。我又曉得在北京,上海的我的朋友的朋友,每天總找幾個工人去談天;我且不管他們談的什麼,只覺每天換幾個人談談,是很使人新鮮的。若再能交結幾個外國朋友,那是更別致了。從前上海中華世界語學會教人學世界語,說可以和各國人通信;後來有人非議他們,說世界語的價值豈就是如此的!非議誠然不錯。但與各國人通信,到底是一件有趣的事呀!——還有一件,自己的妻和子女,若在別一方面作為朋友看時,也可得著新的啟示的。不信麼?

  試試看!

  若你以為階級的障壁不容易打破,人心的隔膜不容易揭開;你於是皺著眉,咂著嘴,說:「要這樣地交朋友,真是千難萬難!」是的;但是——你太小看自己了,那裡就這樣地不濟事!

  也罷,我還有一套便宜些的變給你瞧瞧;這就叫作「知人」呀。

  交不著朋友是沒法的,但曉得些別人的「閒事」,總可以的;只須不盡著去自掃門前雪,而能多管些一般人所謂「閒事」,就行了。我所謂「多管閒事」,其實只是「參加」的別名。譬如前次上海日本紗廠工人大罷工,我以為是要去參加的;或者幫助他們,或者只看看那激昂的實況,都無不可。總之,多少知道了他們,使自己與他們間多少有了關係,這就得了。又如我的學生和報館打官司,我便要到法庭里去聽審;這樣就可知道法官和被告是怎樣的人了。又如吳稚暉先生,我本不認識的;但聽過他的講演,讀過他的書,我便能約略曉得他了。——讀書真是巧算盤!不但可以知今人,且可以知古人;不但可以知中國人,且可以知洋人。同樣的巧算盤便是看報!看報可以遇著許多新鮮的問題,引起新鮮的思索。譬如孫中山先生若死在「段執政」自己誇詡的「革命」之前,曹錕當國的時候,一班大人,老爺,紳士乃至平民,會不會(姑不說「敢不敢」)這樣「熱誠地」追悼呢?黃色的班禪在京在滬,為什麼也會受著那樣「熱誠的」歡迎呢?英國退還庚子賠款,始而說「用於教育的目的」,繼而說「用於相互有益之目的」,——於是有該國的各工業聯合會建議,痛斥中國教育之無效,主張用此款築路——繼而又說用於中等教育;真令人目迷五色,到底他們什麼葫蘆里賣什麼藥呢?德國新總統為什麼會舉出興登堡將軍,後事又如何呢?還有,「一夫多妻的新護符」和「新性道德」究竟是一是二呢?歐陽予倩的《回家以後》,到底是不是提倡東方道德呢?——這一大篇帳都是從報上「過」過來的,毫不稀奇;但可以證明,看報的確是最便宜的辦法,可以知道許多許多的把戲。

  旅行也是刷新自己的一帖清涼劑。我曾做過一個設計:四川有三峽的幽峭,有棧道的蜿蜒,有峨嵋的雄偉,我是最嚮慕的!廣東我也想去得長久了。乘了香港的上山電車,可以「上天」a;而廣州的市政,長堤,珠江的繁華,也使我心痒痒的!

  由此而北,蒙古的風沙,的牛羊,的天幕,又在招邀著我!至於紅牆黃土的北平,六朝煙水氣的南京,先施公司的上海,我總算領略過了。這樣遊了中國以後,便跨出國門:到日本看她的櫻花,看她的富士;到俄國看列寧的墓,看第三國際的開會;到德國訪康德的故居,聽《月光曲》的演奏;到美國瞻仰巍巍的自由神和世界第一的大望遠鏡。再到南美洲去看看那莽莽的大平原,到南非洲去看看那茫茫的大沙漠,到南洋群島去看看那鬱郁的大森林——於是浩然歸國;若有機緣,再到北極去探一回險,看看冰天雪海,到底如何,那更妙了!梁紹文說得有理:我們不贊成別人整世的關在一個地方而不出來和世界別一部分相接觸,倘若如此,簡直將數萬里的地球縮小到數英里,關在那數英里的圈子內就算過了一生,這未免太不值得!所以我們主張:能夠遍游全世界,將世界上的事事物物都放在腦筋里的熾爐中鍛鍊一過,然後才能成為一種正確的經驗,才算有世界的眼光。

  a 劉半農《登香港太平山》詩中述他的「稚兒」的話:「今日啊爹,攜我上天。」

  見《新青年》八卷二號。

  (《南洋旅行漫記》上冊253 頁)但在一錢不名的窮措大如我輩者,這種設計恐終於只是「過屠門而大嚼」而已;又怎樣辦呢?我說正可學胡、梁二先生開國學書目的辦法,不妨隨時酌量核減;只看能力如何。便是真箇不名一錢,也非全無法想。聽說日本的誰,因無錢旅行,便在室中繞著圈兒,口裡只是叫著「某站到啦」「某埠到啦」;這樣也便過了癮。這正和孩子們攙瞎子一樣:一個蒙了眼做瞎子,一個在前面用竹棒引著他,在室中繞行;這引路的盡喊著到某處啦,到某處啦的口號,彼此便都滿足。正是「精神一到,何事不成」!這種人卻絕非磨坊里的驢子;他們的足雖不出戶,他們的心盡會日行千里的!

  說到心的旅行,我想到《文心雕龍·神思篇》說的: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a 神思之謂也。……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容,視通萬里……羅素論「哲學的價值」,也說:

  保存宇宙內的思辨(玄想)之興趣,……總是哲學事業的一部。

  或者它的最要之價值,就是它所潛思的對象之偉大,結果,便解脫了偏狹的和個人的目的。

  哲學的生活是幽靜的,自由的。

  本能利益的私世界是一個小的世界,擱在一個大而有力的世界中間,遲早必把我們私的世界,磨成粉碎。

  我們若不擴大自己的利益,匯涵那外面的整個世界,就好像一個兵卒困在炮台裡邊,知道敵人不准逃跑,投降是不可避免的一樣。

  a 見《莊子》。

  哲學的潛思就是逃脫的一種法門。

  (摘抄黃凌霜譯《哲學問題》第十五章)所謂神思,所謂玄想之興味,所謂潛思,我以為只是三位一體,只是大規模的心的旅行。心的旅行決不以現有的地球為限!到火星去的不是很多麼?到太陽去的不也有麼?到太陽系外,和我們隔著三十萬光年的星上去的不也有麼?這三十萬光年,是美國南加州威爾遜山絕頂上,口徑百英寸之最大反射望遠鏡所能觀測的世界之最遠距離。「換言之,現在吾人一目之下所望見之世界,不僅現在之世界而已,三十餘萬年之大過去以來,所有年代均同時見之。歷史家嘗謂吾人由書籍而知過去,直忘卻吾人能直接而見過去耳。」a 吾人固然能直接而見過去,由書籍而見過去,還能由岩石地層等而見過去,由骨殖化石等而見過去。目下我們所能見的過去,真是悠久,真是偉大!將現在和它相比,真是大海里一根針而已!姑舉一例:德國的誰假定地球的歷史為二十四點鐘,而人類有歷史的時期僅為十分鐘;人類有歷史已五千年了,一千年只等於兩分鐘而已!一百年只等於十二秒鐘而已!十年只等於一又十分之二秒而已!這還是就區區的地球而論呢。若和全宇宙的歷史(人能知道麼?)相較量,那簡直是不配!又怎樣辦呢?但毫不要緊!心盡可以旅行到未曾凝結的星雲里,到大爬蟲的中生代,到類人猿的腦筋里;心究竟是有些兒自由的。不過旅行要有嚮導;我覺《最近物理學概觀》《科學大綱》《古生物學》《人的研究》等書都很能勝任的。

  a《最近物理學概觀》,第44—45 頁。

  心的旅行又不以表面的物質世界為限!它用實實在在的一支鋼筆,在實實在在的白瑞典紙簿上一張張寫著日記;它馬上就能看出鋼筆與白紙只是若干若干的微點,叫作電子的——各電子間有許多的空隙,比各電子的總積還大。這正像一張「有結而無線的網」a,只是這麼空空的;其實說不上什麼「一支」

  與「一張張」的!這麼看時,心便旅行到物質的內院,電子的世界了。而老的物質世界只有三根台柱子(三次元),現在新的卻添上了一根(四次元);心也要去逛逛的。心的旅行並且不以物質世界為限!精神世界是它的老家,不用說是常常光顧的。意識的河流里,它是常常駛著一隻小船的。但這個年頭兒,世界是越過越多了。用了坐標軸作地基,豎起方程式的柱子,架上方程式的梁,蓋上幾何形體的瓦,圍上幾何形體的牆,這是數學的世界。將各種「性質的共相」(如「白」「頭」等概念)分門別類地陳列在一個極大的彎彎曲曲,層層疊疊的場上;在它們之間,再點綴著各種「關係的共相」(如「大」「類似」「等於」等概念)。這是論理的世界。將善人善事的模型和惡人惡事的分門別類陳列著的,是道德的世界。但所謂「模型」,卻和城隍廟所塑「二十四孝」的像與十王殿的像絕不相同。模型又稱規範,如「正義」「仁愛」「奸邪」等是——只是善惡的度量衡也;道德世界裡,全擺著大大小小的這種度量衡。

  還是藝術的世界,東邊是音樂的旋律,西邊是跳舞的曲線,南邊是繪畫的形色,北邊是詩歌的情韻。——心若是好奇的,它必像唐三藏經過三十六國a 一樣,一一經過這些國土的。

  a 見羅素A.B.C.of Atoms,P.l。

  更進一步說,心的旅行也不以存在的世界為限!上帝的樂園,它是要去的;閻羅的十殿,它也是要去的。愛神的弓箭,它是要看看的;孫行者的金箍棒,它也要看看的。總之,神話的世界,它要穿上夢的鞋去走一趟。它從神話的世界回來時,便道又可遊玩童話的世界。在那裡有蒼蠅目中的天地,有永遠不去的春天;在那裡鳥能唱歌,水也能唱歌,風也能唱歌;在那裡有著靴的貓,有在背心裡掏出表來的兔子;在那裡有水晶的宮殿,帶著小白翼子的天使。童話的世界的那邊,還有許多鄰國,叫作烏托邦,它也可迂道一往觀的。姑舉一二給你看看。

  你知道吳稚暉先生是崇拜物質文明的,他的烏托邦自然也是物質文明的。他說,將來大同世界實現時,街上都該鋪大紅緞子。他在春暉中學校講演時,曾指著「電燈開關」說:科學發達了,我們講完的時候,啤啼叭噠幾聲,要到房裡去的就到了房裡,要到寧波的就到了寧波,要到杭州的就到了杭州:這也算不來什麼奇事。

  a 據《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見《春暉》二十九期)

  呀!啤啼叭噠幾聲,心已到了鋪著大紅緞子的街上了!——若容我借了法朗士的話來說,這些正是「靈魂的冒險」呀。

  上面說的都是「大頭天話」,現在要說些小玩意兒,新新耳目,所謂能放能收也。我曾說書籍可做心的旅行的嚮導,現在就談讀書吧。周作人先生說他目下只想無事時喝點茶,讀點新書。喝茶我是無可無不可,讀新書卻很高興!讀新書有如幼時看西洋景,一頁一頁都有活鮮鮮的意思;又如到一個新地方,見一個新朋友。讀新出版的雜誌,也正是如此,或者更鬧熱些。

  讀新書如吃時鮮鰣魚,讀新雜誌如到惠羅公司去看新到的貨色。

  我還喜歡讀冷僻的書。冷僻的書因為冷僻的緣故,在我覺著和新書一樣;仿佛旁人都不熟悉,只我有此眼福,便高興了。我之所以喜歡搜閱各種筆記,就是這個緣故。尺牘,日記等,也是我所愛讀的;因為原是隨隨便便,老老實實地寫來,不露咬牙切齒的樣子,便更加親切,不知不覺將人招了入內。同樣的理由,我愛讀野史和逸事;在它們里,我見著活潑潑的真實的人。——它們所記,雖只一言一動之微,卻包蘊著全個的性格;最要緊的,包蘊著與眾不同的趣味。舊有的《世說新語》,新出的《歐美逸話》,都曾給我滿足。我又愛讀遊記;這也是窮措大替代旅行之一法,從前的雅人叫作「臥遊」的便是。從遊記里,至少可以「知道」些異域的風土人情;好一些,還可以培養些異域的情調。前年在溫州師範學校圖書館中,翻看《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的目錄,裡面全是遊記,雖然已是過時貨,卻頗引起我的嚮往之誠。「這許多好東西喲!」盡這般地想著;但終於沒有勇氣去借來細看,真是很可恨的!後來《徐霞客遊記》石印出版,我的朋友買了一部,我又欲讀不能!近頃《南洋旅行漫記》和《山野掇拾》出來了,我便趕緊買得,復仇似的讀完,這才舒服了。我因為好奇,看報看雜誌,也有特別的脾氣。看報我總是先看封面GG的。一面是要找些新書,一面是要找些新聞;GG里的新聞,雖然是不正式的,或者算不得新聞,也未可知,但都是第一身第二身的,有時比第三身的正文還值得注意呢。譬如那回中華製糖公司董事的互訐,我看得真是熱鬧煞了!又如「印送安士全書」的GG,「讀報至此,請念三聲阿彌陀佛」的GG,真是「好聰明的糊塗法子」!看雜誌我是先查補白,好尋著些輕鬆而雋永的東西:或名人的趣語,或當世的珍聞,零金碎玉,更見異彩!——請看「二千年前玉門關外一封情書」「時新旦角戲」等標題便知分曉。

  我不是曾恭維看報麼?假如要參加種種趣味的聚會,那也非看報不可。譬如前一兩星期,報上登著世界短跑家要在上海試跑;我若在上海,一定要去看看跑是如何短法?又如本月十六日上海北四川路有洋狗展覽會,說有四百頭之多;想到那高低不齊的個兒,松密互映,純駁爭輝的毛片,或嚶嚶或嗚嗚或汪汪的吠聲,我也極願意去的。又我記得在《上海七日刊》上見過一幅法國兒童同樂會的攝影。攝影中濟濟一堂的滿是兒童——這其間自然還有些抱著的母親,領著的父親,但不過二三人,容我用了四捨五入法,將他們略去吧。那前面的幾個,豐腴圓潤的龐兒,覆額的短髮,精赤的小腿,我現在還記著呢。

  最可笑的,高高的房子,塞滿了這些兒童,還空著大半截,大半截;若塞滿了我們,空氣一定是沒有那麼舒服的,便宜了空氣了!這種聚會不用說是極使我高興的!只是我便在上海,也未必能去;說來可恨恨!這裡卻要引起我別的感慨,我不說了。

  此外如音樂會,繪畫展覽會,我都樂於赴會的。四年前秋天的一個晚上,我曾到上海市政廳去聽「中西音樂大會」;那幾支廣東小調唱得真入神,靡靡是靡靡到了極點,令人歡喜讚嘆!

  而歌者隱身幕內,不露一絲色相,尤動人無窮之思!繪畫展覽會,我在北京,上海也曾看過幾回。但都像走馬看花似的,不能自知冷暖——我真是太外行了,只好慢慢來吧。我卻最愛看跳舞。五六年前的正月初三的夜裡,我看了一個義大利女子的跳舞:黃昏的電燈光映著她裸露的微紅的兩臂,和游泳衣似的粉紅的舞裝;那腰真軟得可憐,和麥粉搓成的一般。她兩手擎著小小的鈸,錢孔里拖著深紅布的提頭;她舞時兩臂不住地向各方扇動,兩足不住地來往跳躍,鈸聲便不住地清脆地響著——她舞得如飛一樣,全身的曲線真是瞬息萬變,轉轉不窮,如閃電吐舌,如星星眨眼;使人目眩心搖,不能自主。我看過了,恍然若失!從此我便喜歡跳舞。前年暑假時,我到上海,剛碰著卡爾登影戲院開演跳舞片的末一晚,我沒有能去一看。次日寫信去「特煩」,卻如泥牛入海;至今引為憾事!我在北京讀書時,又頗愛聽舊戲;因為究竟是「外江」人,更愛聽旦角戲,尤愛聽尚小雲的戲,——但你別疑猜,我卻不曾用這支筆去捧過誰。我並不懂戲詞,甚至連情節也不甚仔細,只愛那宛轉淒涼的音調和楚楚可憐的情韻。我在理論上也左袒新戲,但那時的北京實在沒有可稱為新戲的新戲給我看;我的心也就漸漸冷了。

  南歸以後,新戲固然和北京是「一丘之貉」,舊戲也就每況愈下,毫無足觀。我也看過一回機關戲,但只足以廣見聞,無深長的趣味可言。直到去年,上海戲劇協社演《少奶奶的扇子》,朋友們都說頗有些意思——在所曾寓目的新戲中,這是得未曾有的。又實驗劇社演《葡萄仙子》,也極負時譽;黎明輝女士所唱「可憐的秋香」一句,真是膾炙人口——便是不曾看過這戲的我,聽人說了此句,也會有「一種薄醉似的感覺,超乎平常所謂舒適以上」a。——《少奶奶的扇子》,我也還無一面之緣——真非到上海去開先施公司不可!上海的朋友們又常向我稱述影戲;但我之於影戲,還是「豬八戒吃人參果」呢!也只好慢慢來吧。說起先施公司,我總想起惠羅公司。我常在報紙的後幅看見他家的GG,滿幅畫著新貨色的圖樣,真是日本書店裡所謂「誘惑狀」b 了。我想若常去看看新貨色,也是一樂。最好能讓我自由地鑑賞地看一回;心愛的也不一定買來,只須多多地,重重地看上幾眼,便可權當占有了——朋友有新東西的時候,我常常把玩不肯釋手,便是這個主意。

  a 見葉聖陶《淚的徘徊》中。

  b 即新到書籍GG。

  若目下不能到上海去開先施公司,或到上海而無本錢去開先施公司,則還有個經濟的辦法,我現在正用著呢。不過這種辦法,便是開先施公司,也可同時採用的;因為我們原希望「多多益善」呀。現在我所在的地方,是沒有繪畫展覽會;但我和人家借了左一冊右一冊的攝影集,畫片集,也可使我的眼睛飽餐一頓。我看見「群羊」a,在那淡遠的曠原中,披著乳一樣白,絲一樣軟的羽衣的小東西,真和浮在淺淺的夢裡的仙女一般。我看見「夕雲」b,地上是疏疏的樹木,偃蹇欹側作勢,仿佛和天上的亂雲負固似的;那雲是層層疊疊的,錯錯落落的,斑斑駁駁的,使我覺得天是這樣厚,這樣厚的!我看見「五月雨」c,是那般蒙蒙密密的一片,三個模糊的日本女子,正各張著有一道白圈兒的紙傘,在台階上走著,走上一個什麼壇去呢;那邊還有兩個人,卻只剩了影兒!

  我看見「現在與未來」d;這是一個人坐著,左手托著一個骷髏,兩眼凝視著,右手正支頤默想著。這還是攝影呢,畫片更是美不勝收了!彌愛的《晚禱》是世界的名作,不用說了。

  義大利Gino 的名畫《跳舞》,滿是躍著的腿兒,牽著的臂兒,並著的臉兒;紅的,黃的,白的,藍的,黑的,一片片地飛舞著——那邊還攢動著無數的頭呢。是夜的繁華喲!是肉的熏蒸喲!還有日本中澤弘光的《夕潮》:紅紅的落照輕輕地塗在玲瓏的水閣上;閣之前淺藍的潮里,佇立著白衣編發的少女,伴著兩隻夭矯的白鶴;她們因水光的映射,這時都微微地藍了;她只扭轉頭凝視那斜陽的顏色。又椎冢豬知雄的《花》,三個樣式不同,花色互異的精巧的瓶子,分插著紅白各色的,大的小的鮮花,都豐豐滿滿的。另有一個細長的和一個荸薺樣的瓶子,放在三個大瓶之前和之間;一高一矮,甚是別致,也都插著鮮花,只一瓶是小朵的,一瓶是大朵的。我說的已多了——還有圖案畫,有時帶著野蠻人和兒童的風味,也是我所愛的。書籍中的插畫,偶然也有很好的;如什麼書里有一幅畫,顯示威斯敏斯特大寺的裡面,那是很偉大的——正如我在靈隱寺的高深的大殿裡一般。而房龍《人類的故事》中的插畫,尤其別有心思,馬上可以引人到他所畫的天地中去。

  a 見《大風集》。

  b《夕雲》,見日本寫真雜誌Camera 第1 卷,1921 年版。

  c《五月雨》,見日本寫真雜誌Camera 第1 卷,1921 年版。

  d 見日本《寫真界》6 卷6 號。

  我所在的地方,也沒有音樂會。幸而有留聲機,機片裡中外歌曲乃至國語唱歌都有;我的雙耳尚不至大寂寞的。我或向人借來自開自聽,或到別人寓處去聽,這也是「揩油」之一道了。大約借留聲機,借畫片,借書,總還算是雅事,不致像借錢一樣,要看人家臉孔的(雖然也不免有例外);所以有時竟可大大方方地揩油。自然,自己的油有時也當大大方方地被別人揩的。關於留聲機,北平有零賣一法。一個人背了話匣子(即留聲機)和唱片,沿街叫賣;若要買的,就喊他進屋裡,讓他開唱幾片,照定價給他銅子——唱完了,他仍舊將那話匣子等用藍布包起,背了出門去。我們做學生時,每當冬夜無聊,常常破費幾個銅子,買他幾曲聽聽:雖然沒有佳片,卻也算消寒之一法。聽說南方也有做這項生意的人。——我所在的地方,寧波是其一。寧波S中學現有無線電話收音機,我很想去聽聽大陸報館的音樂。這比留聲機又好了!不但聲音更是親切,且花樣日日翻新;二者相差,何可以道里計呢!除此以外,朋友們的簫聲與笛韻,也是很可過癮的;但這看似易得而實難,因為好手甚少。我從前有一位朋友,吹簫極悲酸幽抑之致,我最不能忘懷!現在他從外國回來,我們久不見面,也未寫信,不知他還能來一點兒否?

  內地雖沒有惠羅公司,卻總有古董店,盡可以對付一氣。

  我們看看古瓷的細潤秀美,古泉幣的陸離斑駁,古玉的豐腴有澤,古印的肅肅有儀,胸襟也可豁然開朗。況內地更有好處,為五方雜處,眾目具瞻的上海等處所不及的;如花木的趣味,盆栽的趣味便是。上海的匆忙使一般人想不到白鴿籠外還有天地;花是怎樣美麗,樹是怎樣青青,他們似乎早已忘懷了!這是我的朋友郢君所常常不平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這在上海人怕只是一場春夢吧!像我所在的鄉間:芊芊的碧草踏在腳上軟軟的,正像吃櫻花糖;花是只管開著,來了又去,來了又去——楊貴妃一般的木筆,紅著臉的桃花,白著臉的繡球……好一個「香遍滿,色遍滿的花兒的都」a 呀!上海是不容易有的!我所以雖嚮慕上海式的繁華,但也不舍我所在的白馬湖的幽靜。我愛白馬湖的花木,我愛S家的盆栽——這其間有詩有畫,我且說給你。一盆是小小的竹子,栽在方的小白石盆里;細細的杆子疏疏地隔著,疏疏的葉子淡淡地撇著,更點綴上兩三塊小石頭;頗有靜遠之意。上燈時,影子寫在壁上,尤其清雋可親。另一盆是棕竹,瘦削的杆子亭亭地立著;下部是綠綠的,上部頗勁健地坼著幾片長長的葉子,葉根有細極細極的棕絲網著。這像一個丰神俊朗而蓄著微須的少年。這種淡白的趣味,也自是天地間不可少的。

  a 俞平伯詩。

  天地間還有一種不可少的趣味,也是簡便易得到的,這是「談天」。——普通話叫作「閒談」;但我以「談天」二字,更能說出那「閒曠」的味兒!傅孟真先生在《心氣薄弱之中國人》一評里,引顧寧人的話,說南方之學者,「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北方之學者,「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他說「到了現在已經二百多年了,這評語仍然是活潑潑的」。「談天」大概也只能算「不及義」的言;縱有「及義」的時候,也只是偶然碰到,並非立意如此。若立意要「及義」,那便不是「談天」

  而是「講茶」了。「講茶」也有「講茶」的意思,但非我所要說。「終日言不及義」,誠哉是無益之事;而且豈不疲倦?「舌敝唇焦」,也未免「窮斯濫矣」!不過偶爾「茶餘酒後」「月白風清」,約兩個密友,吸著菸捲兒,嘗著時新果子,促膝談心,隨興趣之所至。時而上天,時而入地,時而論書,時而評畫,時而縱談時局,品鑑人倫,時而剖析玄理,密訴衷曲……等到興盡意闌,便各自回去睡覺;明早一覺醒來,再各奔前程,修持「勝業」,想也不致耽誤的。或當公私交集,身心俱倦之後,約幾個相知到公園裡散散步,不願散步時,便到綠蔭下長椅上坐著;這時作無定向的談話,也是極有意味的。至於「『辟克匿克』來江邊」,那更非「談天」不可!我想這種「談天」,無論如何,總不能算是大過吧。人家說清談亡了晉朝,我覺得這未免是栽贓的辦法。請問晉人的清談,誰為為之?孰令致之?——這且不說,我單覺得清談也正是一種「生活之藝術」,只要有節制。有的如針尖的微觸,有的如剪刀的一斷;恰像吹皺一池春水,你的心便會這般這般了。

  「談天」本不想求其有用,但有時也有大用;英哲洛克(Locke)的名著《人間悟性論》中述他著書之由——說有一日,與朋友們談天,端緒愈引而愈遠,不知所從來,也不知所屆;他忽然驚異:人知的界限在何處呢?這便是他的大作最初的啟示了。——這是我的一位先生親口告訴我的。

  我說海說天,上下古今談了一番,自然仍不曾跳出我佛世尊——自己——的掌心,現在我還是卷旗息鼓,「回到自己的靈魂」a 吧。自己有今日的自己,有昨日的自己,有北京時的自己,有南京時的自己,有在父母懷抱中的自己……乃至一分鐘有一個自己,一秒鐘有一個自己。每一個自己無論大的,小的,都各提挈著一個世界,正如旅客帶著一隻手提箱一樣。各個世界,各個自己之不相同,正如旅客手提箱裡所裝的東西之不同一樣。各個自己與它所提挈的世界是一個大大的聯環,決不能拆開的。譬如去年十月,我正僕僕於輪船火車之中。我現在回想那時的我,第一不能忘記的,是江浙戰爭;第二便是國慶。

  因戰爭而寫來的父親的岳父的信,一頁頁在眼前翻過;因戰爭而搬家的人,一陣陣在面前走過;眼看學校一日日挨下去,直到關門為止。念頭忽然轉彎:林紓死了,法朗士死了;國際聯盟第五屆大會也閉幕了!……正如水的漪漣一樣,一圈一圈地儘管暈開去,可以至於非常之多。只區區一個月的我,所提挈的已這樣多,則積了三百幾十個月的我,所提挈的當有無窮!

  要算起帳來,倒是「大筆頭」b 呢!若有那樣細心,再把月化為日,日化為時,時化為分秒,我的世界當更不了不了!這其間有吃的,有睡的,有玩的,有笑的,有哭的,有糊塗的,有聰明的……若能將它們陳列起來,必大有意思;若能影戲片似的將它們搖過去,那更有意思了!人總有念舊之情的。我的一個朋友回到母校做教師的時候,偶然在故紙堆中翻到他十四歲時投考該校的一張相片,便愛它如兒子。我們對於過去的自己,大都像嚼橄欖一樣,總有些兒甜的。我們依著時光老人的導引,一步步去溫尋已失的自己;這走的便是「憶之路」。在「憶之路」上愈走得遠,愈是有味;因苦味漸已蒸散而甜味卻還留著的緣故。最遠的地方是「兒時」,在那裡只有一味極淡極淡的甜;所以許多人都惦記著那裡。這「憶之路」是頗長的,也是世界上一條大路。要成為一個自由的「世界民」,這條路不可不走走的。

  a 也是法朗士的話。

  b 此是寧波方言,本系記帳術語,「多」也,引申作「甚」之意。這裡用作雙關語。

  我的把戲變完了——咳!多麼貧呢!我總之羨慕齊天大聖;他雖也跳不出佛爺的掌心,但到底能翻十萬八千里的筋斗,又有七十二變化的!

  一九二五年五月九日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