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與霸
2024-10-08 19:23:06
作者: 烽武野
荀子離開秦國後,此時已五十歲左右,他順道回了趟趙國,想去老家看看,這麼多年漂泊在外,一直沒回去過。
回到家鄉後,荀子受到趙孝成王的禮遇,他打算在邯鄲住上一段時間。可是真不巧,沒兩年就爆發了規模宏大的長平之戰,接著又是慘烈的邯鄲保衛戰。
幾年間,荀子看見無數年輕人奔赴長平,有去無回。更看到無辜百姓在被圍困的邯鄲城中活活餓死。
人的生命在戰爭中輕如鴻毛,活著的人也並不幸運,他們遭受著苦難的煎熬。
請記住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作為一名思想家,殘酷的現實讓荀子一直在反思。
現實怎麼了?
孔子期望的王道政治適合現實嗎?
適合現實的政治究竟是什麼?
經過一路的血與火的洗禮,荀子悟出了兩個字:霸道!
現實是冷酷無情的,國家與百姓能存活這是第一位的。
孔子期望的王道政治遙不可及,它僅適合太平盛世。
只有霸道才符合戰亂的世道,才能拯救百姓於水火,才能讓國家不被侵擾。
「用國者,義立而王,信立而霸,權謀立而亡。」
統治者,樹立禮義就可以稱王於天下,樹立信用就可以稱霸天下,玩弄權術會死得很慘。
在荀子心中,王道是最高的政治理想,霸道是現實的政治追求,而為了國家利益玩弄權術欺騙他人,這是最不要臉的!
「上可以王,下可以霸。」是荀子在亂世之中給君主開的一劑藥方。
君王最好能實現王道,如果實現不了,實現霸道也是可以的。言下之意,王道政治太難實現了,能實現霸道就不錯了。
其實荀子的這一思想也好理解,老師教育學生,都想追求素質教育,希望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孩子。的確,有的孩子多才多藝,琴棋書畫都會。可是現實是文化課分數很大程度上決定孩子一生,考試分數不行,連門檻都達不到,哪怕孩子素質再高也沒有用。所以越往後,老師越看重學生的成績,這也是對學生負責。
人的一生無時無刻不感受到理想與現實的落差,而儒家裡能正視現實的只有荀子。
孟子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對霸道極其排斥。他曾說過「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春秋五霸在上古的三位聖王大禹、商湯、周文王面前,就是罪人。)」
荀子卻對霸主給予肯定,他說齊桓公雖然不正經,但是卻把國家交給管仲管理,任用賢能,讓國家強大,不被別人欺負。齊桓公是值得稱道的。
霸道的思想,讓儒家在治國方面有了一個可實施的目標。
荀子非常反感儒家裡的一些人張嘴就是上古的堯舜禹,都死了上千年的人,見都沒見過,鬼知道是真是假,就說要學習他,還美其名曰「法先王(效法古代賢明的君王)」。
荀子認為很多離現今很近的君王,他治理國家的經驗是可以效法的,這就是「法後王」。
不斷完善自己學說的荀子,逐漸成了儒家的另類。但在他眼裡,其他人都是假冒偽劣,只有他才能扛起「儒家正宗」的招牌。
儒家的內戰正式打響。
內戰的激烈程度往往超過外戰。
儒家開山老祖是孔子,他的老大地位無人撼動。於是第二把交椅的爭奪就相當激烈。荀子認為自己應坐第二把交椅,與荀子競爭最激烈的孟子,則成為他炮轟的對象,甚至連子思也沒能倖免。
要知道,子思是孔子的孫子,他的老師是曾參,他弟子的弟子是孟子。
沒錯,荀子是要打擊思孟學派。在他眼裡,這些人歪曲了孔子的思想。
「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然而猶材劇志大,聞見雜博。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案飾其辭,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軻和之。世俗之溝猶瞀儒、嚾嚾然不知其非也,遂受而傳之,以為仲尼、子游,為茲厚於後世。是則子思、孟軻之罪也。」
這段話的意思如下:
你們這些自詡儒家弟子的人,天天喊著讓人學習上古賢明的君王,你們見過他們長啥樣嗎?見過他們怎麼治國理政嗎?你們自以為才華橫溢,博古通今,還搞出了五行學說,這玩意晦澀難懂,不合禮法,你們還說這是孔子的言論。對此學說,子思倡導、孟軻附和。天底下那些愚昧無知的儒生不知道其中的錯誤,也跟著學。以為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學說。子思、孟軻是儒家的大罪人。
打完了思孟學派,荀子繼續擴大打擊面,把孔子的三位著名弟子子張、子游、子夏通通罵作賤儒(下賤的儒者)。
討論學術可以,人身攻擊就過了。都說年少輕狂,可是荀子一輩子都很狂。這樣的性格很容易得罪人。
離開趙國後,荀子回到了稷下學宮第三次當校長。幹了沒多久,有人在背後詆毀荀子,荀子被迫辭職,碰巧楚國令尹春申君在招人,荀子就去楚國當了蘭陵令。
春申君死後,荀子也被罷了官。荀子哪裡也不去了,他就在蘭陵安家了。
荀子覺得自己一生不得志,自己從未受到君王的重用。其實在外人眼中,他已經很成功了,三次擔任天下頂級學府稷下學宮的校長。相當於現在連續三次擔任清華北大的校長。
只不過荀子患的是大儒的通病,都想把教師的事業編轉成公務員編!不過,如果他當了大官,就沒時間著書立說了。
官運不順才是大儒成功的必備條件。晚年的荀子干起了老本行,教書育人,著書立說。荀子和他弟子的文章,後來被編成《荀子》一書。
我們看電視劇里的霸道總裁,人帥多金,能力強性格霸道,很多姑娘被深深吸引,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荀子的霸道思想對於後世君王來說那可是真香啊,對內能讓國家強盛,對外可以稱王稱霸。
充滿魅力的霸道學者荀子身邊圍繞了眾多粉絲,很多人慕名前來求學。
原本打算了卻殘生的荀子,竟收穫了驚喜,他先後收了兩個天資聰慧的徒弟。
第一個是楚國人李斯,第二個是韓國人韓非子。
荀子將自己畢生所學傳授給了兩個徒弟,希望他倆繼承自己的衣缽。
可讓荀子沒想到的是,這兩個傢伙吃著自己的飯,卻砸了自己的碗。韓非子脫了儒家思想,成為法家領袖。而李斯更狠,投靠了仇視儒家的秦國,並且在秦國越混越好,最後混到了相國。讓荀子對人生產生了困惑。感覺自己被所有人拋棄的荀子,選擇了絕食而亡。
其實這倒也不能怪韓非子與李斯,因為荀子極其看重儒家的禮,要想維護禮,讓社會井然有序,就必須使用強而有力的刑罰來維護。所以荀子的禮一旦落地,必然是法家。
大儒的成功不是生前,而是死後。
死後的荀子無疑非常成功。晚清維新志士譚嗣同曾這樣評價荀子:「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
為什麼這麼說呢?
漢武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當時的儒家風雲人物正是董仲舒,在他眼裡,荀子就是聖人一般的存在。荀子發展了孔子的「禮」,董仲舒在荀子的基礎之上創立了「禮教」。
「禮教」剛開始是好的,告訴人們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可是越往後發展,就慢慢變味了,成為封建君王束縛人們思想的工具,被沿用了兩千多年。
講到這裡,如果你以為荀子在儒家裡占了上風,那可就錯了。
請問古代科舉考試用書的四書五經里,有沒有《荀子》這本書?
答案是沒有。
有人不禁會問,荀子在《史記》里不是和孟子並列的大儒嗎?怎麼會沒有他?
因為他的學說在宋朝後,被踩上一萬腳,永世不得翻身。
我們先來看看四書五經。五經是《易》《詩》《書》《禮》《春秋》,這五本書是孔子修訂的教材,任何儒家弟子都必須學。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里除了《論語》作者是孔子外,《大學》作者是曾參,《中庸》作者子思,《孟子》的作者孟子。
提出四書五經概念的人正是朱熹,朱熹又是宋代程朱理學的大佬。程朱理學在當時已經成為學術江湖的武林至尊,朱熹更是武林盟主,他號令文壇,莫敢不從。
程朱理學是建立在孟子學說基礎之上的,而荀子是孟子的死對頭。你敢罵我的偶像,看我怎麼封殺你。從那時起,《荀子》被劃入不健康讀物,打入冷宮。
這次的儒家內戰,以仁派獲勝告終。
荀子孟子二人死了上千年,但二人的戰火卻沒有停息。無論他倆有什麼恩怨情仇,都發展了孔子的學說。
放下學術討論,人本性要麼是善,要麼是惡嗎?
哪有那麼絕對啊!
孔子、孟子、荀子,雖然經歷過磨難,但是他們受過良好的教育,可以當官教書養活自己,不用為吃穿發愁,不用像底層百姓那樣辛苦勞作。
大儒都是以上帝視角俯看我們芸芸眾生,而我們普通人在塵世中摸爬滾打,哪有什麼非黑即白。
我們普通人既不是至善之人,也不是至惡之人,只是想在塵世中好好活著,絕大部分人的內心是樸實善良的。
保護好你珍貴的善良,也要學會應付社會中的惡。
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不然就等於零。
荀子晚年,戰國時代進入了倒計時,長平之戰結束後,一個在趙國當人質的秦國公子有了一個兒子,沒有人在意這個孩子的出生。但正是這個孩子,終結了戰國時代,他就是秦始皇嬴政。
故事還要從嬴政老媽的前男友說起,他叫呂不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