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七雄之恥 燕國禪讓鬧劇
2024-10-08 19:20:32
作者: 烽武野
公元前320年,齊威王去世了,他曾一手開創轟轟烈烈的齊國變法運動,並在軍師孫臏的幫助下,於馬陵之戰中一舉殲滅魏國大軍,終結了魏國的霸權。
老爹死了,兒子繼位,他就是齊宣王田辟彊。提到齊宣王你可能有些陌生,他其實就是濫竽充數里愛聽人吹竽的君王。很多人以為齊宣王是一個不務正事的音樂發燒友,可實際上他的能力遠超老爹。用一個詞來形容他的戰績,那就是「狂拽炫酷猛炸天」。
齊宣王在位期間,吞併了戰國七雄里的燕國,要知道,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前,他是唯一能滅一個七雄國家的君主。
請記住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有人會說燕國實力弱小,被齊國滅掉很正常。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齊國雖是一個大國,可國力與超級大國秦國、楚國相比根本不是一個量級的。但是齊宣王就是愛找超級大國練手,秦、楚兩個超級大國都曾是齊宣王的手下敗將。
更為傳奇的是齊宣王的老婆鍾無艷奇醜無比,據說鍾無艷身體健壯,活脫脫一金剛芭比,更要命的是皮膚黑,脖子粗有喉結,額頭凹下去一塊,其醜陋程度位列中國四大醜女之一。但俗話說「家有丑妻,如有一寶」,鍾無艷雖然長得很醜,但是溫柔賢惠,經常勸諫齊宣王。
齊宣王剛繼位的時候,面對的挑戰巨大。南邊的楚國占領了越國大片領土,楚國又從側翼包圍了齊國。秦國吞併了巴蜀,實力壯大了一倍。而齊國的面積還是那麼大,既不多,也不少。
就在齊宣王想搶地盤擴充實力時,北面的燕國給他送來了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公元前315年,燕國發生內戰。
燕國從春秋到戰國一直是一個存在感極低的國家,史書記載的篇幅也不多。這是為什麼呢?
還不是因為燕國位置偏呀!燕國位於冀北與遼東一塊,建都於「薊」,就是現在的北京市。那時的「薊」,雖然位於現在的北京,但卻不像現在一樣是個一線城市。在先秦時代,那裡就是天下的盡頭,文明的邊緣,地地道道的蠻荒之地。
燕國第一代國君召公其實是周武王的弟弟,後分封到燕國。他知道那裡是經濟欠發達地區,所以即使被分封到燕國了,還是賴在周天子身邊不走,讓自己的兒子去燕國就封。到了戰國時期,燕文公在位的時候,為了適應國家發展,將首都從「薊」向南遷到了「易」,而這塊地就是現在的雄安新區。
可無論燕國如何發展,它都是七雄里最弱的。《戰國策》里有這麼一句話:「凡天下之戰國七,而燕國處弱焉。」
不少人的印象中,韓國才是戰國里最弱的國家,它地盤最小,經常被秦國暴揍。可韓國好歹是戰國第一軍火商,首都新鄭又是中原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工商業繁華。
而燕國遠離中原文明核心區,始終是老少邊窮的諸侯國,就連身旁的中山國都看不起它。論戰國七雄里,誰的實力倒數第一,沒人能爭得過燕國。它能從春秋活到戰國,實屬不易。
這要是讓當時的戰國其他六雄知道自己與燕國並列,一定會指著燕國國君的鼻子罵:「我呸,就燕國這矬樣,還能和我們並列,你就是七雄之恥!」
就是這麼個積貧積弱的國家,出了一個腦子不正常的國君,他就是燕王噲。如果說同時代的楚懷王是戰國第一大傻瓜,那燕王噲就是戰國第一瘋子。
細心的人會發現,「燕王噲」三字中的「燕王」表明他是燕國的君王,「噲」是他的名。那他的諡號呢?
君王死後都會有一個諡號,即使是昏君,死後也會有個惡諡。比如把西周王朝搞破產的周幽王,死後也會追封一個惡諡「幽」。而燕王噲,這哥們兒連個惡諡都沒有,可見他是昏君中的極品。
又有讀者會問,燕王噲一定是沉迷於酒色,不理朝政的昏君。筆者要公正地說一句,燕王噲的昏庸在昏君界是一股清流。韓非子曾這樣描述燕王噲:
「不安子女之樂,不聽鍾石之聲,內不堙污池台榭,外不弋田獵,又親操耒耨以修畎畝。子噲之苦身以憂民如此其甚也,雖古之所謂聖王明君者,其勤身而憂世不甚於此矣(不沉迷於女色,不愛好音樂,不在宮內建高台,不在野外打獵,自己帶頭種地,即使古代的聖明君王,他們勤政的程度也比不上燕王噲)。」
是什麼原因讓燕王噲走上了國破家亡的昏君之路呢?
答案是變法。
變法是讓國家增加收入,提高綜合實力的捷徑。戰國時,每個諸侯國都開展了如火如荼的變法運動,瘋狂搶占市場,誰不變法誰就可能會被淘汰出局。
一時間,諸侯國紛紛成為上市大公司,唯獨燕國的變法把自己搞破產了,走向自我退市的道路。
燕國作為天下邊緣的國家,後知後覺的它,等別人都變法結束,成為氪金玩家時,才反應過來要變法。面對自燕國建國以來,七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燕王噲決定走上變法氪金的道路,他明白再不充錢,就要被這些玩家給滅了。
歷史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一旦開展改革運動,必有一群反動勢力跳出來阻礙歷史的進程。
面對反動勢力的阻撓,燕王噲很是頭疼。
此時的燕王噲已是位老人,唯一可以信賴的就是相國子之,子之在變法運動中,一直勇往直前,能力突出。
按理說,這應該是一對賢相與明君的完美組合,然而事實卻是子之是一個老奸巨猾的政治騙子,燕王噲是一個有點傻的君王,是一個大灰狼和小綿羊的組合。
狼是一個智商極高的猛獸,它會通過集體協作,一步步將獵物逼入自己口中。
子之和他的同夥給燕王噲挖了一個大坑,讓燕王噲傻傻地往裡跳。
這個大坑就是「禪讓」。
禪讓是指君王活著的時候,把位子讓給別人。
最著名的禪讓要數上古時代的堯、舜、禹,傳說這三位都是大公無私的君主,把國家領導人的位子像擊鼓傳花一樣相互禪讓,堯禪讓給舜,舜禪讓給禹。
子之和其黨羽,三班倒不停歇地向燕王噲灌輸禪讓的好處,把燕王噲騙得一愣一愣的。
「國君,你不是在變法中遇到阻力了嗎?相國子之是變法的急先鋒!不如將國君之位禪讓給相國子之,讓他以國君的身份操盤燕國變法。看誰敢阻攔!」
年邁的燕王噲思考很久,燕國是一個偏遠落後的諸侯國,當愚昧無知的國民遇到新生的變法時,其改革阻力之大可想而知。讓子之擔任國君,他可以憑藉國君的身份推行變法,而自己可以高居太上王的位置,遙控指揮,何樂而不為呢?
公元前318年,一場轟動天下的政治鬧劇上演了。燕王噲舉行了盛大的禪讓儀式,將國君之位禪讓給了相國子之。相國子之將三百石以上的官位全部收回,任命忠於自己的人。
戰國六雄傻眼了。之前的政權更迭,比如三家分晉、田氏代齊,都需要權臣經過數百年的苦心經營、內部鬥爭,最後還要周天子冊封才能合法上位。萬萬沒想到,有生之年竟然看到傳說中的禪讓,政權和平更迭。
可能燕王噲自己也沒想到,自己的禪讓行為,將會釀成一場大的政治災難。
堯舜禹的禪讓畢竟是傳說,縱觀中國古代歷史,現實中的禪讓無非就兩種。
第一種是君主大權旁落,被權臣逼宮,不得不禪讓,其結果就是改朝換代。
第二種是君主大權在握,將國君之位禪讓給兒子,自己遙控指揮。
在沒有權臣逼宮的情況下,燕王噲搞出了禪讓,禪讓的不是自己的兒子,而是相國!這麼一場無厘頭的禪讓,終將釀成災禍。
燕王噲高興了,他覺得自己這一番神操作,肯定能將燕國變法推向成功。
子之也高興了,他終於兵不血刃、以零成本登上了國君之位。
彼時,一個人卻感受到世界末日的來臨,那就是燕王噲的兒子,後來燕昭王的哥哥——太子平。
太子平無法接受父王的禪讓行為,自己作為燕國未來的國君,本該屬於自己的江山,為什麼被父親拱手送人?
「老爹,孩兒是您親生的嗎?」
憤恨、嫉妒如同烈火一樣在太子平心中熊熊燃燒。
太子平與將軍市被悄悄謀劃了三年,於公元前315年,正式起兵造反。
這場內戰持續了數月,手段老辣的子之笑到了最後,贏得了勝利。太子平與將軍市被戰死。
內亂雖然平息了,但是燕國卻被打成了廢墟,死者數萬。
有人會說,戰國是一個戰亂頻發的年代,死個幾萬人並不稀奇。不過筆者想說的是,這裡的死者數萬不是內戰中遭殃的老百姓,而是燕國的軍人。
1966年,在燕國首都原址河北易縣附近發現數座戰國古墓。打開后里面沒有奇珍異寶,呈現在眼前的是數不盡的人頭,這些人頭有的下巴沒了,有的枕骨沒了,還有的頭上插著箭鏃,讓人看得毛骨悚然。
而這些白花花的人頭大約有多少顆呢?
至少三萬顆,而且都是青壯年男子的人頭。
經過考古學家推測,這些皚皚頭骨,就是子之與太子平交戰中戰死的將士。
燕國是一個小國,更是一個弱國,部隊精銳都戰死了,哪還有什麼國防力量去抵禦外敵?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齊宣王對大亂之後的燕國,伸出了自己的魔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