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忌賽馬
2024-10-08 19:14:38
作者: 烽武野
孫臏到了齊國後,被大使送到了田忌家中。淳于髡是學者,鄒忌是相國,而齊國將軍則是田忌。
田忌與齊國國君是親戚,在國內地位極其顯赫。戰國時,達官貴人喜歡收留有才華的人給自己當門客,孫臏就被田忌當作神仙一樣供養了起來。孫臏也投桃報李,把心交給了田忌,兩人從此成為讓魏國驚悚的黃金搭檔。
當時齊國流行賽馬,王公貴族都喜歡用賽馬來賭錢。有一次齊桓公與大臣田忌賽馬,這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小學語文課文《田忌賽馬》。
有必要澄清的是,這裡的「賽馬」不是人騎著馬比賽,而是人駕著駟馬戰車比賽。《史記》里「孫子吳起列傳」明確寫了孫臏是如何選馬的,「今以君之下駟與彼上駟,取君上駟與彼中駟,取君中駟與彼下駟。」裡面的「駟」指的是「駟馬戰車」。
很多人以為《田忌賽馬》只是一篇小學課文,其實大錯特錯了。如果你大學學的是數學專業,那麼《田忌賽馬》還會等著你,到時候它呈現在你面前的不是一篇課文,而是一個複雜的數學運算,因為《田忌賽馬》還歸屬於「博弈論」的範疇。
我們就來簡單講講,這則故事裡比賽雙方是如何博弈的。
這場賽馬規則採用三局兩勝制,輸的人要支付千金,比賽雙方會根據馬的速度分成上、中、下三等。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
齊威王是國家領導人,他的馬可以說是全國最好的。田忌雖然是齊國的大人物,但是他的馬要比齊王的差一些。
比賽的時候,第一局國君的上等馬對田忌的上等馬,第二局國君的中等馬對田忌的中等馬,第三局國君的下等馬對田忌的下等馬。
這是多麼實在的比賽啊!雙方都那麼實誠,沒有耍心眼。
就這樣,連續比了三場,田忌的馬全部敗北,他乖乖支付了千金。不服輸的田忌打算再比第二場。
周邊圍觀比賽的達官貴人開始紛紛下注,全都押國君贏。
陪在田忌身邊的孫臏看出了門道,他向田忌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要想贏國君,很簡單,調換一下馬車的出場順序,反正國君只認識人,不認識馬。調換後的比賽順序,第一局國君的上等馬對田忌的下等馬,第二局國君的中等馬對田忌的上等馬,第三局國君的下等馬對田忌的中等馬。
第二場比賽,田忌雖然輸了一局,但是贏了兩局,田忌把之前輸的全部贏了回來,在場押國君贏的人輸個精光。
蒙在鼓裡的齊威王感到納悶,自己的馬是全國最好的,怎麼會輸給田忌呢?
其實齊威王一直處在信息不對等的情況下,他對田忌臨時調換馬車出場順序的情況一無所知,田忌反而占據主動。這在博弈論里被稱為「非完全信息動態博弈」。如果齊威王知道其中奧妙的話,他也不會輸掉比賽。
好奇的齊威王詢問田忌是如何讓比賽翻盤的?
於是,田忌把孫臏引薦給了齊威王,並隆重介紹他是鬼谷子的學生,更是孫子的後人,領兵打仗的技術那是槓槓的。
齊威王見到面前出現這麼一個曠世奇才,立馬停止手中的賭博娛樂活動,帶上孫臏前往王宮,開始面試。
齊威王裝出虛心請教的樣子,向孫臏一連拋出數個問題,孫臏都能圓滿解答。
齊威王:「兩軍旗鼓相當,雙方都修築了堅固的防禦工事,誰都不願意率先攻擊,應該怎麼辦呢?」
孫臏:「先派少量的偵察兵,做好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的思想準備,偵查敵軍部署與實力,找出敵人薄弱環節。」
齊威王:「我強敵弱,這仗該怎麼打?」
孫臏想了一下,說道:「可以採用誘敵之計,故意讓本方軍隊散亂,讓敵人輕敵。放鬆警惕的敵人主動來找我們決戰。」
齊威王:「敵強我弱,那如何應對呢?
孫臏:「該採用退避戰術,避開敵人的兵鋒,不要硬碰硬。做好後衛掩護工作,讓自己軍隊能安全撤離。後退時,手持長兵器的士兵在前,手持短兵器的士兵在後,弓箭手隨時應對前來追擊的敵人。」
齊威王:「敵我雙方勢均力敵時,我方該怎麼辦?」
孫臏:「要迷惑敵人,讓他們兵力分散。然後我軍要抓住戰機,給敵人狠狠一擊。如果敵人沒有分散,我軍要耐心等待戰機,不要盲目出擊!」
接著齊威王根據戰場的不同情況,連續提出了十多個問題,孫臏都能對答如流。
齊威王覺得孫臏實在太厲害了,立馬拜他為軍師,這職位相當於軍隊的總參謀長。
孫臏與齊威王的談話被記載在孫臏所著的《孫臏兵法》「威王問」一篇中。
先秦那會兒,稍微有點名氣的人,不著書立說,都不好意思出門見人。名人相互見面聊起來,自己沒有啥代表作,也別在學術圈混了。孫臏作為孫子的後代,軍事才能異常發達,不寫本兵書,他老祖宗孫子都不答應。
到了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所有人都在忙著相互廝殺搶地盤的時候,誰還有心思去管理圖書出版業,於是,孫臏寫的《孫臏兵法》絕版了。以至於後世很多人把《孫子兵法》與《孫臏兵法》混為一談,為此經常有學術界人士相互爭論。
1972年,山東省臨沂市銀雀山挖出了一個轟動世界的西漢墓。這個墓之所以轟動,並不是因為挖出了什麼奇珍異寶,而是挖出來很多竹簡。這些竹簡跨越了兩千年,帶著它們塵封已久的前世記憶來到了我們面前。眾多竹簡里,就有兩本書,一本是《孫子兵法》,另一本是《孫臏兵法》。
這一重大考古發現,徹底證明了《孫臏兵法》與《孫子兵法》是兩部兵書,使得《孫臏兵法》得以重見天日。
孫子與孫臏相距一百多年,可是兩者的軍事思想卻是一脈相承,具有明顯的師承關係。
孫臏所處的時代是戰國時代,戰爭的頻率與強度遠超孫武所處的春秋時代。
孫子認為戰爭這玩意太兇險,能不打儘量不打,要「慎戰」。
孫臏所處的時代,今天你不打他,明天他就來打你,國與國都處在零和博弈之中,戰爭是哪個諸侯國都躲避不了的事,因而就要做好充足的「備戰」準備。軍隊時刻處在備戰狀態中,這就像佩劍一樣,劍雖然早晚都佩在身上,不一定使用,但是危急時刻,可以用來防身。
更重要的是,孫臏經過長期探索,發現戰爭也是有規律的,他稱之為「兵道」。只要掌握了「兵道」就可以在戰爭中無往而不勝。
組成「兵道」的四個元素分別是「陣、勢、變、權」。
「陣」,在《孫臏兵法》里有「八陣篇」與「十陣篇」,孫臏會根據不同的交戰地勢,選擇不同的陣法。在平地上交戰,可以多用戰車;在地勢險阻的地方,可以多用騎兵;在地勢狹窄的地方,要多用弓弩手。無論深處哪裡,都必須搶占有利地形,然後再布陣。
「勢」指的是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打仗要有突然性,作戰行動要迅猛有力,一往無前。
「變」講的是,將領要搞軍事欺騙,讓敵人搞不清楚你的真實意圖。
「權」是指要引誘敵人,讓他跟著你的思路走。
更重要的是,孫臏第一個提出了騎兵的重要性。從春秋末年開始,由於弩的出現,讓戰車從陸戰之王變成戰場上的輔助兵種,大步兵軍陣登上歷史舞台。魏國的魏武卒,就是戰國早期步兵軍陣的巔峰之作。
數以萬人的步兵組成的軍陣,就像恐怖的壓路機,能頃刻粉碎面前的任何敵人。可是古今中外的步兵方陣都有一個通病,人多了移動速度就慢了。大家想像一下,幾萬號人的步兵,必須排著整齊的隊形,踏著整齊的步伐,如果來個快跑,直接就變成了大型踩踏事故現場。然而,快速機動的騎兵便可以彌補這一重大缺陷。
騎兵去衝擊大步兵方陣,那是一衝一個死,但可以保護自己步兵的兩翼,或者包抄敵人的兩翼,甚至深入敵人腹地,進行破壞行動。這些對於騎兵來說,都是小菜一碟。
孫臏說了,騎兵可以擾亂敵人,追擊敗軍,偷襲敵人的糧道,深入敵後製造破壞等等。
從此騎兵緊隨著步兵軍陣,正式登上了歷史舞台。
孫臏被齊威王拜為軍師後,針對魏國強大的魏武卒,建立了具有齊國特色的特種兵——齊技擊。
就在孫臏在齊國軍事領域大刀闊斧地改革時,三晉又開始內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