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法家天下 鐵與火之歌
2024-10-08 19:08:40
作者: 烽武野
為什麼到了戰國時期,各國都開展轟轟烈烈的變法呢?
馬克思曾說過,「生產力是推動社會前進最活躍、最革命、最根本的力量。」
每次社會大變革都是由生產力的發展而引起的,具體就表現在人類使用的工具上。李悝看似是變法運動的推動者,其實他只是被當時突飛猛進的生產力推著向前走的人。
人類手裡使用的工具在不停地改變,從石器、青銅器、鐵器到蒸汽機、電動機、電子產品。人類文明的進步,就是逐步點亮科技樹的過程,越往後點亮每一項科技的速度就越快。
當人類撿起地上的石頭,拿到面前端詳其形狀,然後根據自己的需要打製成石器那一刻起,人類就已向萬物宣布:自己是一個高等生物。
當人類能將溫度加熱到一千攝氏度,然後將銅與錫融化,澆鑄成自己想要的青銅器那一刻起,人類生產力便大幅提升,可以構建起一個龐大的國家。
而當人類把青銅器玩得登峰造極時,就想改玩鐵器了。
人類為什麼放著成熟的青銅器不要,選擇高難度的鐵器呢?
在廢品回收中,廢銅的價格比廢鐵的價格要貴,而且地球的元素含量前四名是氧矽鋁鐵,鐵的含量本來就高。如果大量開採,鐵器的製造成本就會比青銅器低很多。更重要的是,鐵器遠比銅器要堅硬!
當人類想點亮下一個科技樹——「鐵」時,遇到了一個巨大挑戰,這個挑戰確切地說是一個物理問題。
使鐵融化的溫度比銅要高出四百多攝氏度,而人類當時的加熱技術還達不到。
但這個問題對於我們勤勞智慧的中國人來說,根本不是個事兒!
如果加熱溫度達不到,那就讓火燒得更旺一些,怎麼樣更旺呢?只要有點物理常識的人就知道,多加空氣唄!
於是中國人發明了一個叫橐(tuó)的鼓風設備,它是由一個大皮囊製成的,充滿了彈性。橐的中間高,兩邊低,像一個駱駝峰一樣。大皮囊上有個把手,推動把手可以把空氣不斷地送到加熱爐內,這樣就可將加熱溫度提高到鐵的融化溫度。
到了春秋末年,晉國的中軍將趙鞅下令鑄造含有法律條文的鐵鼎,說明當時咱們老祖先在鑄鐵技術方面已經非常先進。
於是問題來了,鐵鼎畢竟是個禮器,之前唯一的實用價值就是可以當鍋燒東西吃。然而想要拿它當工具用,難度就更大了。
我們現在經常會看到一些賣扳手、鐵鏟、望遠鏡的商家會標榜自己是「軍工品質、堅固耐用」,並通過這個賣點來吸引買家。為什麼這樣標榜呢?因為工具最需要具備的就是堅固耐用。
鑄造個金屬件還是比較容易的。青銅器是不需要鍛造的,直接澆鑄成型就可以了;鑄造鐵鼎也比較容易,只要把鐵加熱熔化倒入范中,等冷卻就成型了。
然而鑄鐵雖然製造簡單,可是它的質地太脆,很容易折斷,沒法堅固耐用。所以鑄鐵要做成百姓能用的生產工具,就必須對其進行柔化處理。戰國時期我們的老祖宗就掌握了獨步天下的鑄鐵柔化技術,比歐洲早兩千多年。
當解決了鐵質工具的耐用性問題後,鐵質工具憑藉其低廉的價格,迅速占領了市場。
到了戰國時期,鐵質工具成為當時的爆款產品,全天下老百姓爭相購買,什麼鋤頭、犁、鐮刀、斧頭都是鐵質的。
有了這麼堅硬的鐵質工具,沒有什麼是砍不斷、犁不動的,就算再粗的樹也能砍斷,再荒的地也能開墾。
春秋末年牛耕技術得到普及。到了戰國時期,隨著鐵質工具與牛耕技術相結合,猶如天雷勾地火,一時間生產力爆炸性提升,更多的土地被開墾,更多的糧食生產出來,於是人口也開始爆炸性增長。
古人用火焰與鐵奏響了時代前進的華章,掀起了一場改變世界的鐵器革命。
一場巨大的科技變革,為社會制度的變革做好了硬體準備。現在我們就來看看李悝是如何變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