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拿得起放不下的大唐史·叄> 倭國慘敗白江口:小弟就是小弟,別胡來!

倭國慘敗白江口:小弟就是小弟,別胡來!

2024-10-08 18:55:24 作者: 九皋寒叟

  扶餘豐的一把尖刀,讓倭國也捲入戰爭之中。

  朝鮮半島的局勢,越來越撲朔迷離了。

  彼時,倭國的國君是天智天皇,在歷代天皇裡面,天智天皇堪稱出類拔萃。天智天皇接到扶餘豐的求援信之後,興奮極了,難道他不知道,倭國早就盯上了朝鮮半島嗎?

  天智天皇給百濟軍民寫了封信:哎呀!我們不該插手百濟的內政,更不敢挑釁大唐的權威,可扶餘豐畢竟在倭國生活了很長時間,好歹算半個家人,如今百濟被滅,王子落難,總不能畏懼唐軍勢力就袖手旁觀吧,我們決定幫助百濟!

  龍朔三年(663)三月,倭國出兵了。

  主力大將:上毛野君稚子、阿倍比羅夫。

  軍隊數量:兩萬七千人。

  按照地緣,倭國和新羅最近,他們的打算是霸占新羅地盤。

  大唐的官員們也不是吃乾飯的,倭國出兵幫助扶餘豐復國,不就是為了乘機滅掉新羅,進而擺脫大唐的統治嗎?中原官員的政治智慧可不是蓋的,倭國剛出兵,他們就知道了幕後的利益關係。

  

  龍朔三年(663)四月,李治下詔:在新羅設立雞林州大都督府,以新羅首領金法敏為雞林州大都督、左衛大將軍,正式將新羅納入唐朝的統治體系。

  一道詔書,直接讓新羅變成了大唐的地盤,這樣一來,倭國對新羅用兵,那就是對大唐宣戰啊。敵人越囂張,咱就越不能退讓。

  強盛的大唐不懼怕任何小弟的挑戰,收拾高句麗是李治的畢生夢想,如果倭國也想加入這個刺激的遊戲,李治不介意把他們一起收拾了。

  李治的強硬態度,讓倭國天皇有點不知所措。

  接下來,天智天皇的使者在朝鮮半島到處遊說,希望三個國家可以搞個同進同退的軍事聯盟,和唐軍好好掰一次手腕。

  高句麗、百濟、倭國三國聯盟,朝鮮半島風雲再起。

  唐軍方面也不甘示弱。

  劉仁軌:困守泗沘城,軍力六千人左右。

  孫仁師:駐屯在白江口附近,軍力七千人左右。

  新羅方面:駐屯在泗沘城外,軍力五千人左右。

  各位看官,自古以來,倭國就是中原的附屬小國,一向用低姿態迎合中原的皇帝們。誰也不會想到,中原政權和倭國的第一次戰爭會在此時發生。

  倭國的目標:打贏這場戰爭,瓜分新羅,擺脫唐朝的統治。事實上,天智天皇覬覦朝鮮半島很久了,先後派了四批軍隊前往百濟。

  第一批:統帥為日本貴族朴市田來津,軍隊數量五千人,主要目的是幫助扶餘豐除掉權臣鬼室福信,此刻駐屯在百濟。

  第二批:統帥為阿曇比邏夫,軍隊數量一萬七千人,戰艦一百七十艘。

  第三批:統帥為上毛野君稚子、阿倍比羅夫,軍隊數量兩萬七千人。

  第四批:統帥為廬原君臣,軍隊數量一萬人。

  第四批倭國援軍到達百濟之後,敵方聯軍做出了重要的軍事部署:在白江口會師,集結重兵,向泗沘城發動進攻。

  白江,又稱熊津江,如今的韓國錦江。

  白江口,自然是錦江的入海口。

  論兵力,倭國派了一百七十艘戰艦,五萬四千名主力大軍,加上百濟的五千軍隊,戰艦總計一千艘,軍力五萬九千人,遠超過唐軍的兵力部署!

  客觀地說,李治沒有小覷百濟和倭國聯軍,可是多年征戰,將士死傷無數,大唐確實是無兵可調。然而,隨著倭國捲入戰爭,朝鮮半島的三個小國都在挑釁唐朝,如果選擇退縮,李治的皇帝生涯會留下一大敗筆。

  在關乎民族利益和帝王尊嚴的關口,李治選擇了堅強面對,大唐將士也選擇了捨身報國,縱然知道敵方的兵力數倍於自己,那又怎麼樣?

  不過,四兩撥千斤,那都是紙面上的說法而已,真到了戰場上,那就是毫無理由地以多欺少,恃強凌弱啊。大敵當前,唐軍大營的氣氛非常緊張,孫仁師、劉仁軌、新羅都是獨立的軍隊,大家該如何打配合呢?

  當時,百濟國內有幾個重要的城池:泗沘城:百濟國舊都城,位於白江北岸。

  加林城:位於白江口和泗沘城之間,交通要塞。

  周留城:百濟復國軍的總部基地,位於白江南岸。

  任存城:百濟雜牌軍的總部基地,位於白江南岸。

  當時,大部分將領認為唐軍應該先打加林城,因為此城位於水路要塞,一旦攻克,唐軍在整個戰局上將占據壓倒性優勢。

  說白了,這是穩紮穩打的思路。

  劉仁軌認為,應該以少量兵力牽制加林城,用大軍拿下周留城。

  理由一:加林城的防禦更加堅固,進攻成本太高。

  理由二:周留城的防禦比較弱,而且是叛軍的老巢,如果能一舉拿下,會減少後續戰爭的難度。畢竟,唐軍人數少,拖不起啊。

  大敵當前,前線的將領沒有過多的爭吵,而是選擇團結一致,以劉仁軌的建議為準。接下來,決策團制定了作戰方案:孫仁師、劉仁願、新羅聯軍走陸路,進攻周留城。

  劉仁軌、杜爽、扶餘隆走水路,從泗沘城進入白江口,先狙擊倭國和百濟的水軍,再和陸軍會合,一起進攻周留城。

  據史料記載,唐朝的陸軍提前到達周留城外,與百濟復國軍發生了衝突。當時,百濟大軍士氣低迷,面對唐軍的進攻,毫無招架之功,周留城外圍的堡壘相繼失陷,只有最重要的任存城依山傍險,難以攻克。

  此時,唐朝的海軍已經開進到白江口,倭國和百濟海軍也姍姍來遲,究竟誰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全由白江口的海戰決定。

  先看看雙方的戰鬥力吧。

  唐軍戰艦一百七十艘,兵力不到一萬人。

  根據李靖《衛公兵法輯本·攻守戰具》和李筌《太白陰經·水戰具篇》記載,唐朝水軍共有樓船、艨艟、鬥艦、走軻、遊艇、海鶻六種戰艦,這些戰艦可以裝二百名士兵,船體巨大,吃水很深,在水上就是巨無霸。

  倭國和百濟聯軍,戰艦一千艘,每艘戰艦隻能裝五十個人左右,特點是小巧靈活,衝鋒能力很強。總兵力應該超過了四萬。

  從戰艦的量級來說,唐軍是航空母艦級別,倭國是巡邏艦艇級別。不過從軍力和戰艦數量來看,倭國的優勢還是挺大的。

  龍朔三年(663)八月二十七日,中倭「白江口之戰」的日子。

  交戰的第一天,雙方便殺紅了眼。

  白江之畔,新羅陸軍和百濟陸軍發生了激烈的戰鬥,當然,這只是宏偉戰場的一角。

  白江入海口,海軍戰艦已經形成了對峙局面。

  那個年代,大家都沒有火炮,不可能像後來的甲午戰爭一樣,先來一頓遠距離的火炮輸出。雙方想要打出個輸贏,就必須把船靠近,讓將士們短兵相接,赤膊相鬥,或者是利用弓箭遠射、烈火焚燒,重挫敵人的有生力量。

  說實話,倭國和百濟聯軍很興奮,因為不管是戰艦數量,還是兵力數量,他們都可以打圍攻的戰術。倭國將領下令了,利用小船行動便利的優勢,先把唐朝的海軍包圍,再慢慢地肢解。

  只能說,想法很美好,可實操的難度太大了。

  白江之上,倭國的先鋒船輕盈靈動,飛奔而來,可逼近唐軍戰艦的時候,他們徹底蒙了。唐軍的航空母艦有數層樓之高,怎麼樣爬上去呢?就算包圍了唐軍,就憑几條小船的兵力,如何能敵船上的唐軍?唐軍戰艦是可以隨時移動的,怎麼會停在水面上,等著你去攀爬和廝殺呢?

  倭國將士真的很為難。

  哎,既然來了,總不能灰頭土臉地回去啊,上吧!

  就這樣,敵軍發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進攻,可面對唐軍的長槍、亂刀、弓箭,倭國將士毫無辦法,無數的士兵跌落到江水之中淹死。最終,敵軍將領只能鳴金收兵,第一天的戰事就這樣草草收場。

  龍朔三年(663)八月二十八日,廬原君臣率領的第四批援軍抵達白江口。

  這一次,他們打算發動全部的戰艦,將唐朝海軍逼迫到白江口的狹窄水域,讓他們成為無法動彈的待宰羔羊,然後利用人海戰術,就地宰割唐軍。

  戰術思路沒有問題,就看執行的力度了。

  上午,倭國水軍從大本營出發,一路上歡歌笑語,直奔唐軍的戰艦而來。一切都很順利,可沒過多久,缺陷就暴露出來了:倭國雖然人數很多,可帶兵的將領都是自成一派的驕傲貴族,彼此之間互不信任,更談不上戰術配合。最要命的是,倭國將領中,精通水戰的只有阿倍比羅夫一人!

  圍起來了又怎麼樣,大家各戰各的,完全是一盤散沙。

  當時,倭國的「小漁船」集體漂浮在白江口,有進攻的,有看戲的,連外行人都看得出來,這是一支沒有實力的海軍。數百年後,抗倭名將俞大猷總結過海戰的關鍵:海上之戰無他術,大船勝小船,大銃勝小銃,多船勝寡船,多銃勝寡銃而已。說白了,除了船堅炮利,其他的都是浮雲。

  機會擺在眼前,唐軍將領不介意組織一波反攻。

  指揮艦隊收縮不動,兩翼的護衛艦隊利用相對靠前的位置優勢,逐漸向中央靠攏。就這樣,原本在指揮艦隊附近的倭國戰艦就成了香甜可口的餃子餡!

  數百艘小船像無頭蒼蠅似的,到處逃竄,卻被唐軍的超級戰艦嚴密包圍,擠壓在很小的空間內動彈不得。戰場之上,誰是待宰的羔羊,真的說不太準。

  唐軍將領明白當敵軍被團團包圍,我軍又不想有太大傷亡的情況下,應該用什麼進攻套路。

  劉仁軌下令了,兩翼艦船的將士們一同發射火箭。

  一時間,漫天的箭弩飛向了倭濟戰艦,狹小的水域之內,倭濟艦隊迅速陷入一片火海之中,奪路而逃的火船又將火種蔓延到其他的戰艦。事實上,倭國將領也不是純粹的草包,他們看到火箭起了作用,便開始和唐軍互射。

  一個在樓上扔石頭,一個在樓下扔石頭,誰更受傷?

  直到此時,倭濟水軍開始慌亂了,烈火在熊熊燃燒,濃煙將白江籠罩,面對熊熊的火勢,他們要麼選擇跳水餵魚,要麼被大火燒死,要麼在不辨方向的情況下與唐軍戰艦相撞,或者與自己的戰艦相撞。

  總之,結果都是一樣:倭濟聯軍一敗塗地。

  直到此時,白江口之戰的勝負已定。

  海戰不比陸戰,唐軍雖然占據場面上的優勢,但是要把倭濟聯軍連根拔起,似乎有點兒天方夜譚。倭國方面,大將朴市田來津力戰而死,一些幸運的戰艦逃出包圍圈,連夜趕回了倭國本土。

  一直妄想復國的扶餘豐看到大勢已去,倉皇出逃,人間蒸發。

  白江口之戰,真的是歷史之戰。

  據史料記載,倭國為了謀取朝鮮半島的利益,從顯慶五年(660)開始,就在悶頭打造自己的水軍(船塢在今日本靜岡縣),前後花費了四年時間,可謂處心積慮。

  然而,白江口之戰,大唐和倭國海軍發生了四次交鋒,摧毀了四百艘敵軍戰艦,讓倭國海軍元氣大傷。可以想像一下,如果倭國打贏了,那麼倭國海軍可能直接奔向中國的海岸線,明朝的倭國入侵事件,恐怕會提前數百年發生!

  說白了,這場戰役直接摧毀了倭國在東北亞擴張勢力的野心,也奠定了此後數百年內東北亞的戰略格局。這並不是誇張之辭,白江口之戰是中原政權和倭國的第一次戰爭,也是倭國拋棄附屬國身份,挑戰宗主國權威的第一戰,邁出這一步需要很大的勇氣。現實很打他們的臉,倭國就是戰敗了。

  隨著倭國海軍消逝的,還有倭國的底氣。

  毫不誇張地說,這一戰至少管了六百年。元朝的時候,日本不服忽必烈的管教,忽必烈派海軍痛揍,結果慘敗而歸,明朝的時候,日本強勢崛起,重拾信心,這才屢次入侵中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歷史悲劇。

  白江口之戰,百濟復國勢力一蹶不振,新羅被收編,倭國遭遇沉重的打擊,百年大敵高句麗,還能蹦躂多久呢?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