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拿得起放不下的大唐史·陸> 交趾城:權力可及的遠方

交趾城:權力可及的遠方

2024-10-08 18:51:03 作者: 九皋寒叟

  由於蔡京的存在,南詔重新審視了西南的格局,世隆覺得可以一戰。隨後,世隆調集五萬精兵發動襲擊,蔡襲再次向朝廷告急。李漼無奈,又在山南東道、荊南、湖南等地調集了六千人馬,可軍隊還沒到位,交趾便陷入重圍之中。

  咸通四年(863)正月初十,李漼在長安舉行祭祀典禮,大赦天下。

  就在同一天,南詔對交趾發動最後的攻擊,蔡襲的護衛全部壯烈犧牲。蔡襲本來準備坐船逃走,但是宦官監軍先他一步,將所有船隻全部開走,蔡襲縱然拿著船票,也無可奈何。最終,蔡襲選擇投海自盡,以一種義無反顧的方式報效大唐王朝。

  此戰過後,南詔屠殺和俘虜了十五萬大唐子民。世隆派遣大將楊思縉駐守在交趾,附近的部落相繼投誠。安南失陷,宣示著大唐的下坡路越走越「紮實」,昔日的帝國輝煌一去不返,皇權的威嚴再也不能遠播六合八荒。短時間內,李漼已經沒有能力收復安南,他命各路軍隊返回嶺南西道,開始了全面防守。

  然而,南詔的侵略並沒有因為唐朝的龜縮而停止。

  咸通四年(863)三月,南詔大軍進逼邕州。這是他們的套路,進攻城池,搶劫財富,卻不派兵駐守。除非碰到交趾這樣的,他們才勉強占領。

  看到南詔大軍來襲,第二任嶺南西道節度使鄭愚萬分惶恐,他立即給朝廷上表,說自己是個文臣,不懂韜略,更無膽識,為了不耽誤朝廷的平叛大計,希望朝廷派遣得力幹將前來邕州主持大局。李漼無奈,於是命義武軍節度使康承訓進京,擔任第三任嶺南西道節度使。為了給他壯膽,李漼特地調派荊州、襄州、洪州、鄂州四道的一萬軍隊與他同行。

  咸通四年(863)六月,朝廷撤銷安南都護府,在海門鎮設置行交州,任命右監門將軍宋戎為行交州刺史。咸通四年(863)七月,在行交州設置新的安南都護府,以宋戎為安南經略使,徵調崤山以東的一萬大軍駐守在行交州。

  本書首發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咸通五年(864)三月,康承訓達到邕州,他承擔著李漼的殷切期望。

  隨後,李漼又給康承訓徵調了一萬軍隊。然而,援軍還沒有到達,南詔便發動了進攻,官軍節節敗退。更悲劇的是,康承訓不知從哪裡找了幾個蠻夷嚮導,將官軍坑得找不著東南西北,幾場戰役下來,官軍幾乎全軍覆沒。

  為了支援康承訓,李漼可謂絞盡腦汁。比如,聽說前線缺糧,朝廷便從江南徵調,然後從福建水路出發,繞行千里。由於缺乏船隻,竟厚顏無恥地搶劫沿海的商船,可謂傾家蕩產般支援前線。想到這裡,康承訓禁不住打起了冷戰,如果朝廷追究責任,他有多少個腦袋夠砍?

  康承訓已經放棄,副將李行素指揮將士在城外修築防禦工事。此時,南詔大軍已經將邕州圍得水泄不通,做著攻城的最後準備。眼看著攻城大戰一觸即發,康承訓只能仰天長嘆,後悔自己怎麼沒有抱病在家。

  碰到這種貨色的主將,下屬無計可施,痛苦無奈。

  據史料記載,一位低階校尉實在看不下去,於是立下軍令狀,康承訓這才讓他帶著三百將士前去偷襲敵營。邕州城外,夜沉如水,南詔軍隊沒有發現這支奇兵,這名校尉利用夜色掩護,在南詔軍營放起大火,趁亂斬殺了五百餘人。

  準確地說,這是南詔出兵以來,損失較為嚴重的一次。南詔主將為了穩妥起見,下令撤軍。康承訓看到敵軍撤退,終於鼓起勇氣追殺,斬敵三百人。

  原本只是一場小勝,康承訓卻厚顏無恥地上奏朝廷,聲稱自己打了勝仗,要求朝廷封賞立功的將士。長安的君臣不明所以,只能相信康承訓,在祥和的氣氛中,康承訓晉升為檢校右僕射,嫡系親信紛紛晉升。

  至於那名校尉,啥也沒得到。

  前線吃緊,正是將士用命的時候,康承訓卻濫用職權,賞罰不公。當時,嶺南東道節度使韋宙上奏朝廷,告了康承訓一狀。康承訓心裡清楚,南詔再次攻城是遲早的事,他根本沒有能力防禦,於是主動遞交了辭職。

  咸通五年(864)七月,容管經略使張茵調任嶺南西道節度使。在張茵任期內,南詔一直沒有主動進攻。當然,並不是因為張茵有神聖的禦敵光環,而是邕州早就空虛,對南詔來說,邕州純屬雞肋一般的城池。

  張茵的防禦非常穩健,任憑狂風驟雨,冰雪摧殘,他都選擇龜縮在城池,毫無作為。問題是,朝廷給他的任務不完全是防守,而是尋找機會,重新獲得戰場的主動權。很顯然,張茵的表現無法讓李漼滿意。

  幾個月後,驍衛將軍高駢出任安南都護,接管了張茵的指揮權。

  高駢,出身渤海高氏。爺爺高崇文因為平定西川,被封為南平郡王,父親高承明擔任神策軍虞候。宣宗時期,西北的党項人叛亂,高駢率領禁衛軍駐守長武城,成功平定叛亂,後來吐蕃入侵,高駢調任秦州刺史,成功收編了兩萬吐蕃軍民。說白了,高駢的業務能力還算不錯。

  因為出身不錯,又有戰功,高駢自帶光環,眼光高於常人。到達海門鎮後,高駢因為性格原因,受到了監軍宦官李維周的冷眼相待。不過,高駢自動忽略了李維周的存在,這也為接下來的戰事埋下了禍根。

  上任之前,高駢就想好了平叛思路:坐等戰機。

  然而,高駢越是坐得住,李維周越是心慌,他不明白高駢的真實用意。幾個月後,李維周正式提出抗議,聲稱高駢如果不出兵,就是下一個張茵。言外之意,高駢擁兵自重,李維周準備找李漼告狀了。

  幾個月的時間,高駢無所作為,確實說不過去。這一次,高駢答應出兵,但他有個條件:他率領五千精兵前往交趾,李維周必須帶兵支援。

  李維周:「你去吧,我答應你。」

  臨行前高駢即興賦詩一首,來表達了自己此次出征必勝的信念。

  萬里驅兵過海門,此生今日報君恩。

  回期直待烽煙靜,不遣征衣有淚痕。

  很難想像,睿智的高駢為何會相信李維周,歷史證明,高駢前腳剛走,李維周便接管了嶺南西道的軍政大權,說好的派兵支援,李維周完全不認帳。

  咸通六年(865)九月,高駢到達南定(今越南順城隴城鄉)。

  斥候:「大帥,前面有五萬敵軍。」

  高駢:「他們在幹什麼?」

  斥候:「他們分散在稻田,正在光著膀子收割糧食呢。」

  五萬大軍,沒有武器,踩在泥地幹活,和農民伯伯有區別嗎?

  高駢一聲令下,五千官軍猶如脫韁的野馬,狠狠地將蠻軍蹂躪了一番。高駢不僅打了勝仗,還搶了不少糧食,軍勢大振。更詭異的是,接下來的戰事出奇順利。

  就在此時,高駢幹了件愚蠢而且要命的事:他將捷報送回海門,請李維周轉呈給朝廷。然而,李維周截留了所有捷報。咸通七年(866)六月,高駢和宦官韋仲宰率領的七千官軍在峰州會師,實力大增,按照慣例,高駢又給李維周發了捷報。

  高駢不是為了請功,而是讓朝廷安心。很遺憾,由於李維周的存在,李漼根本不知道高駢在幹什麼。過去的幾個月,李漼沒有收到任何捷報,甚至連高駢的思想工作報告也沒看到,因此派了一位宦官前往海門調查。就在此時,李維周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高將軍駐守在峰州,和南詔大軍正在斡旋,不敢進兵。

  李漼瞬間暴走,他立即下詔,讓右武衛將軍王晏權出鎮安南,勒令高駢立即回朝。然而此時,高駢已經到達交趾,將城池圍了起來。據史料記載,高駢也開始起疑了,他上了許多奏摺,朝廷卻沒有嘉獎他,難道正常嗎?

  高駢和宦官韋仲宰商議了一下,決定分別派人前往長安,向李漼匯報。使者走到半路的時候,看到海上漂來幾艘大帆船,上面掛著唐軍帥旗,遠遠望去,威武氣派。使者詢問船夫,才知道這是新任安南經略使和監軍的大船。使者恍然大悟,立即馬不停蹄地趕回長安,將高駢和韋仲宰的親筆奏摺遞了上去。

  也許高駢的話不可信,但宦官韋仲宰的奏摺,李漼絕對不會懷疑。聽說高駢已經包圍了交趾,不日就可凱旋,李漼的懷疑、不悅頓時煙消雲散。他立即下旨,加封高駢為檢校工部尚書,仍然擔任嶺南西道節度使,安南經略使。

  在唐軍的包圍下,南詔軍隊基本放棄了交趾城。高駢從海門鎮回來後,立即組織官軍發動進攻,順利奪回了交趾城的控制權,同時誅殺了一批南詔將軍,以及依附他們的部落酋長,隨後將捷報送到長安。

  咸通七年(866)十一月十一日,李漼下詔,勒令安南、邕州的軍隊暫緩進攻,如果南詔能夠知錯就改,重修與大唐的關係,過去的事情既往不咎。同時,大唐在交趾設立靜海軍,由高駢擔任第一任靜海軍節度使,處理善後事宜。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