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拿得起放不下的大唐史·陸> 維州和黨政風波:大唐威嚴盡失

維州和黨政風波:大唐威嚴盡失

2024-10-08 18:50:05 作者: 九皋寒叟

  太和五年(831)九月,西川節度使李德裕發來奏摺,聲稱吐蕃國的維州副使悉怛謀想帶著部下投降大唐,目前已經奔赴成都,李德裕安排代理維州刺史虞藏儉進入維州城,組織防務工作。同時,李德裕提了個建議:他打算派遣三百名羌族百姓焚毀十三橋,然後出兵直搗吐蕃腹地,洗刷安史之亂以來,吐蕃屢次侵占大唐邊防疆域的恥辱,還說這是前任西川節度使韋皋終身努力卻未能達到的目標。

  維州,地處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理縣,西川小州,三面環水,地勢險要。除此之外,維州是茶馬古道的途經點,自古商賈往來,異常繁榮。一直到唐肅宗李亨年間,維州都是大唐的國土,後來吐蕃入侵,河西、隴右相繼陷落,維州依然屹立在東南邊境,成為吐蕃入侵的重要屏障。

  吐蕃政權無可奈何,於是挑了個傾國傾城的美女,讓她前往維州,勾搭上了維州的守城門將,二人結為夫婦。二十年後,守將的兩個兒子相繼長大,並且在維州站穩腳跟,有了群眾基礎。誰也沒想到,二十年間,這位女子一直給兒子們灌輸吐蕃的文化,而她也從未忘記自己的歷史使命。有一次,吐蕃軍隊前來叩關,兄弟倆裡應外合,終於讓大唐的西南屏障落入敵手。

  自此以後,維州被吐蕃改名為無憂城,同時也成了吐蕃入侵西南,禍害中原的戰略跳板。唐德宗李适執政期間,曾經任命韋皋為西川節度使,集中了數萬精兵攻打維州,雖然屢次獲勝,卻始終沒能奪回維州的控制權。

  這一次,悉怛謀投降唐朝,可謂大唐扭轉局勢的天賜良機。

  當時,所有朝臣都同意李德裕的請求,只有牛僧孺反對。

  牛僧孺表示,吐蕃邊境線長達萬里,失去一個維州,無損於它的國力。反觀朝廷,對少數民族政權一直以信義為上,如果批准李德裕的請求,吐蕃就會派人責問朝廷為什麼失信。不僅如此,吐蕃在原州(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的蔚茹川蓄養戰馬,只要三天時間,他們就可以打到長安。如果京城有危機,就算西川收復一百個維州,也是無濟於事的。因此,朝廷不能同意李德裕的請求。

  身為政治家,有自己的政治立場是沒問題的。

  拿藩鎮關係、外交政策來說,牛僧孺喜歡奉行鴕鳥主義,不管周邊發生了什麼,朝廷無為而治,大家相安無事是最好的。

  太和五年(831)正月,盧龍兵馬副使楊志誠作亂,將盧龍節度使李載義逼走,隨後又擅殺莫州刺史,牛僧孺的態度很直接:這是藩鎮內部的權力鬥爭,只要他們繼續為朝廷保衛邊境,至於他們對朝廷的態度,皇帝不用太在意。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

  維州事件,牛僧孺繼續奉行鴕鳥主義,這完全符合他的人設。然而,牛僧孺難道沒有夾雜私人情緒,黨爭立場嗎?

  答案很明顯,牛僧孺就是想反對李德裕的請求。

  就拿牛僧孺口中的道義來說,神龍二年(706)至長慶二年(822)的一百多年間,吐蕃與唐朝總共會盟了八次,每次雙方都會約定「各守本境,互不侵擾」「煙塵不揚」「鄉土俱安」等條款,最近一次是在長慶二年(822)五月,唐朝和盟專使、大理寺卿劉元鼎前往吐蕃,與吐蕃官員缽闡布·勃闌伽允丹在拉薩東郊會盟。

  唐朝君臣愛好和平,很少主動挑起戰爭,可吐蕃往往在當月簽訂盟約,下個月便派遣軍隊騷擾大唐邊境。就在維州投降之前,吐蕃、南詔聯軍還在侵略大唐的西南邊鎮。讓李昂遵守道義,完全是牛僧孺的道德綁架。

  再說說吐蕃軍隊的威脅。

  如果放在過去,吐蕃確實有打到長安的記錄,可前提條件是藩鎮內戰,朝廷無法號令軍隊,地方政府群龍無首。如今,朝廷掌握軍權,而且有資本號令地方政府,再加上吐蕃政權在走下坡路,打到長安的軍事威脅,實在難以說服人。如果吐蕃真有實力,為何一直在原州逡巡不進?

  遺憾的是,李昂被牛僧孺的話嚇到了。

  這位年輕的皇帝,似乎只在乎自己的皇帝寶座,向王守澄妥協如此,向牛僧孺妥協也是如此。君臣商議之下,決定把吐蕃將領悉怛謀等人送回吐蕃,至於怎麼處置他們,那是吐蕃的家務事。

  消息傳到西川,李德裕震驚了,他接連上奏,希望李昂能慎重考慮,可消息卻如泥牛入海,杳無音訊。西川將領也震驚了,朝廷放棄維州,豈不是將邊境的控制權交還給吐蕃,視大唐將士的性命如草芥?

  令人痛心的是,李昂詔書在此,李德裕只能遵行。

  據史料記載,李德裕將悉怛謀送回吐蕃的時候,吐蕃人喪心病狂地嘲笑,說他們已經投降了唐朝,為何李昂還要送他們回吐蕃。言外之意,唐朝君臣就是一群不中用的廢物!隨後,吐蕃軍隊處死了悉怛謀等人,就是為了震懾那些投降唐朝的吐蕃百姓,也為了震懾在大唐和吐蕃之間搖擺不定的民族。

  維州事件,大唐朝廷神威掃地,李德裕備受挫折。

  這筆帳,李德裕自然記在了牛僧孺的頭上。

  太和六年(832)十一月,李昂下詔,任命荊南節度使段文昌為西川節度使。

  當時,在西川監軍的宦官王踐言結束任期,回朝擔任樞密使,他親眼看見了維州的慘劇,於是對李昂說了一番話:「陛下,朝廷將悉怛謀等人捆綁送還,吐蕃人高興了,可以後誰還敢投降大唐,這種處置著實不可取。」

  事實上,悉怛謀等人被屠殺,李昂龍威掃地,恨不能找個地縫鑽進去。在李昂眼裡,牛僧孺應該背這口鍋,有王踐言在旁助攻,李昂頓時氣血上涌。

  於是,王踐言補了一刀:「牛僧孺這樣做,恐怕是和李德裕有矛盾,不想讓他立下大功,這件事辦得確實不講究啊。」

  沒過幾天,李昂開完朝會,召集宰相在大明宮延英殿談心。當時,李昂情緒有點低落,他不無指責地問道:「天下何時能夠太平,你們是否有過努力?」

  宰相們看著牛僧孺,紛紛沉默不語。牛僧孺知趣地回答道:「陛下,所謂的太平沒有定論。如今,周邊蠻夷沒有入侵大唐,百姓沒有流離失所,天下雖然沒有大治,也算得上小康了(那個時候就已經有小康的說法了)。陛下如果還不滿足,在此之外追求什麼太平,那就不是臣等能夠考慮的了。」

  退朝之後,牛僧孺召集黨羽,語重心長地說道:「陛下如此責備,恐怕我不能長久地居於宰相之位,還是主動請辭吧。」

  客觀地說,牛僧孺說了大實話。

  如今的大唐,確實經不起折騰,如果強行改革或打仗,那就是找死,如果相安無事,可能是慢慢等死。牛僧孺奉行慢慢等死的立場,而且敢暗諷李昂,其勇氣值得欽佩。更何況,牛僧孺看清了接下來的局勢,主動退場,還算聰明。

  太和六年(832)十二月初七,李昂下詔,封牛僧孺為淮南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將他調離了長安。隨後,李德裕調任兵部尚書。太和七年(833)二月二十八日,李昂加封李德裕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頭銜。按照規矩,李德裕需要進宮拜謝。

  李昂:「愛卿,朕心之所憂,你可知道?」

  李德裕:「陛下所憂,乃朝中朋黨雲集,宦官干政。以臣愚見,朝中至少三分之一的官員都在暗中結黨。」

  李昂:「別的不說,給事中楊虞卿、中書舍人楊汝士、戶部郎中楊漢公、中書舍人張元夫、給事中蕭浣等人依附內廷宦官,巴結外朝宰相,暗中為科舉士子謀求前程,大搞權錢交易,朕也是痛心疾首啊。」

  李德裕:「陛下,臣願為陛下分憂。」

  李德裕的辦法很簡單,凡是他不喜歡的,一律降職或罷免。

  表面上看,李德裕治理了朋黨現象,可他治理的是牛派朋黨,發展的是李派朋黨,這就是牛李黨爭不會禁絕的根源。

  沒過幾天,李昂再次和宰相聊起朋黨,牛黨領袖李宗閔諷刺道:「究竟誰在搞朋黨,臣心裡清楚,因此楊虞卿等人都得不到好的職位。」

  楊虞卿是牛黨成員,剛剛被外放為常州刺史。

  李德裕強勢反擊道:「他們此前擔任的給事中、中書舍人難道不夠好嗎,這又是誰給他們授予的職務?究竟誰在朋比為黨?」

  這種感覺,很像被人揭開了遮羞布,李宗閔覺得臉上火辣辣的。事實上,他心裡清楚,皇帝力挺李德裕,牛黨肯定會完蛋,還不如破罐子破摔。

  太和七年(833)六月,李昂想提拔工部尚書鄭覃為御史大夫,不過話說得很婉轉:「眾位愛卿,朕覺得殷侑精通經學,水平類似鄭覃。你們怎麼看?」

  李宗閔不合時宜地奏道:「陛下,鄭覃、殷侑的經學水平確實很高,但他們議論朝政卻沒有可取之處。」

  李昂的臉色立馬黑了下來,他盯著李宗閔,眼神中帶著怨憤。

  李德裕接話道:「鄭覃、殷侑議政,別人不願聽,但陛下卻想聽。」

  按照規矩,李昂任命高級官員,需要經過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長官的一致認可,任何一個人不同意,李昂的詔書都無法公示。鄭覃是李黨成員,李昂知道李宗閔不會同意,於是直接繞過中書省,強行公布了任命詔書。

  身為宰相,卻遭到皇帝的無視,這堪稱李宗閔職業生涯的一大敗筆。李宗閔氣急敗壞,於是找到樞密使崔潭峻,問道:「如今,朝廷對官員的任命都由陛下直接決定,那還要中書省和門下省幹什麼?」

  崔潭峻:「陛下已經登基八年,應該讓他自己決定。」

  李宗閔:「……」

  話說得很漂亮,可李宗閔知道,這是崔潭峻敷衍他的鬼話。事實擺在眼前,牛黨已經完蛋了,就連宦官集團也無法拯救他們,又何必苦苦掙扎?

  太和七年(833)六月十九日,李昂下詔,封中書侍郎李宗閔為山南西道節度使,保留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頭銜。任命尚書右僕射王涯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度支使、鹽鐵轉運使。李宗閔的離朝,宣告牛黨暫時結束了對朝政的統治。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