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患不斷:遼東群雄不安分
2024-10-08 18:29:02
作者: 九皋寒叟
再來說說高句麗、百濟和新羅。
歷史上有高句麗和高麗兩個政權:
高句麗:存在於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總章元年(668),王朝的統治者姓高,是中國東北部的扶餘人建立起來的政權。高句麗鼎盛時期,地盤東至日本海,西至中國的遼河,北達吉林省琿春市,南到北漢江以北。
高麗:存在於王氏高麗天授元年(918)—明洪武二十九年(1392),王朝的統治者姓王,勢力範圍大概是如今的朝鮮半島,和隋朝基本上沒什麼關係。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
百濟:存在於西漢鴻嘉三年(公元前18年)—唐顯慶五年(660),又稱南扶餘,王朝的統治者姓夫余,勢力範圍大概在朝鮮半島的西南部。
新羅:存在於西漢五鳳元年(公元前57年)—後唐清泰二年(935),王朝的統治者包括朴、昔、金三個姓氏,勢力範圍大概在朝鮮半島的東南部。
高句麗、百濟和新羅,很像東漢末年的魏、蜀、吳三國。
想想看,朝鮮半島的版圖就這麼大,三位老大為了讓自己的百姓吃飽飯,自然是開足馬力爭奪地盤,搶占有限的生存空間。更何況,三位老大都覺得自己才是朝鮮半島的霸主,誰也不服誰,一有空就喜歡出兵干對方。
對外戰爭是肯定的,打了勝仗大家都好說,可如果打了敗仗,統治階層的內部就會因此大打出手,趁機爭奪王位,混亂程度簡直無法描述。
數百年的時間裡,高句麗都是老大的地位。
西魏大統十六年(551),百濟和新羅兩個小國聯手對抗高句麗,迫使高句麗丟失了朝鮮半島中部最重要的漢江流域,不過,這一戰也讓百濟國內民不聊生,幾乎亡國。
有趣的是,百濟和新羅雖然奪下了漢江流域,可事先卻沒有約定劃分地盤的遊戲規則,兩國因此矛盾重重。最終,新羅趁百濟半死不活的良機,發兵打敗了他們,獨自吞併了富饒的漢江流域。
打了敗仗,百濟國王夫餘明的心情低落到了極點。
第二年,夫餘明傾全國之力,發動了對新羅的反擊戰。遺憾的是,戰爭並沒有改變百濟國的運數,夫餘明被新羅士兵活捉,被殺身亡。
三國亂戰之後,高句麗依舊是朝鮮半島的大哥大。新羅搖身一變,晉升為老二,百濟呢,只能跟在後面勉強混口飯吃。
稱霸朝鮮半島之後,高句麗政權並沒有就此罷休。他們將目光瞄準了中國的遼東地區,歷代國王的終身使命就是開疆拓土,俗稱打仗,由於中原地區比較混亂,無暇他顧,因此高句麗的版圖越來越大。當然,打仗之外,他們還接受中原政權的冊封,名利雙收,毫不耽誤。
隋朝建國之後,高句麗依舊沒有罷手,也沒有罷手的意思。
打仗,幾乎成了高句麗人的日常工作。
隋開皇十年(590),高句麗平原王去世,王位傳給了高元,也就是嬰陽王。
這就尷尬了,楊堅忙著開疆拓土,高元也忙著開疆拓土,兩個國家自然有了矛盾,高元仗著天高皇帝遠,絲毫不把楊堅放在眼裡。當時,高元拉著契丹、靺鞨等東北的少數民族,並聯合北朝的殘餘勢力,屢次派兵侵擾大隋,將東北邊境搞得烏煙瘴氣。
楊堅很想弄高元,可他當時把精力都放在了突厥人身上,因此遲遲沒有行動。
隋開皇十六年(596),隋文帝派了一批使者前往東突厥議事,正好碰到了高句麗的使者。隋朝的使者是個聰明人,他看到這兩伙人搞到一起,覺得問題有些嚴重,回朝之後,他將高句麗和東突厥暗中結盟的情況,如實稟報給了隋文帝楊堅。
這個消息實在是晴天霹靂啊。
楊堅心想:老子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這才把突厥人搞定,你小小的高句麗居然也敢在背後興風作浪,破壞老子的大局?
楊堅當即給高元遞了一封國書,希望他能夠停止和突厥結盟的愚蠢行為,並要求他立即派人前往長安,稱臣納貢。
高元迫於隋文帝的淫威,只能表示服軟。然而沒多久,高元就變卦了。他給出的官方解釋是,大隋過於強盛,以至於威脅到了高句麗的存亡。接下來,高元聯合靺鞨等少數民族政權,對遼東地區發起了突然襲擊。
隋開皇十八年(598),隋文帝忍無可忍,派遣漢王楊諒為行軍大元帥,尚書左僕射高熲為漢王府長史,周羅睺為水軍總管,率領三十萬水陸大軍前去征伐高句麗。
遺憾的是,大軍剛剛出發沒多久,就遇到了極端惡劣的天氣。
道路泥濘不堪,糧草無法供給,士兵在路上相繼生病,水軍又遇到嚴重的風暴,船隻受損嚴重,隋文帝只好下令收兵。據史料記載,這次出征雖然沒有爆發軍事衝突,可隋軍還是死傷了將近二十萬人。
隋文帝自稱打遍天下無敵手,卻沒想到栽在了高句麗的跟前。自此以後,楊堅絕口不提征伐高句麗的話頭。
事實上,高元也被隋文帝的三十萬大軍嚇得半死,隋軍還沒到達遼東,高元就派使者前往長安遞交了投降國書,高元在國書中自稱「遼東糞土臣元」。
這樣的稱呼,已經把遼東地區劃到了高句麗的版圖之內。然而,兩國為了各自的面子,只好握手言和,重歸於好。你好我好大家好,可問題解決了嗎?
自然是沒有。楊堅沒有啃下高句麗這塊硬骨頭,卻把爛攤子甩給了兒子隋煬帝。事實證明,恰恰是背信棄義、出爾反爾的高元,讓大隋王朝陷入無窮無盡的戰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