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拿得起放不下的大唐史·貳> 轉移轉移,到西川鬧事

轉移轉移,到西川鬧事

2024-10-08 18:25:58 作者: 九皋寒叟

  大唐奪回交趾城,意味著南詔認輸了嗎?

  很遺憾,沒有。南詔的宗旨是搶劫,對土地的興趣不大,而且沒有長期占領交趾城的打算,有兩個事情可以證明:第一,高駢進攻交趾前,南詔為了保存實力,已經撤軍大半。第二,南詔打了敗仗,大唐握手言和,南詔卻冷眼相待。

  交趾的戰爭結束,南詔入侵西川的戰爭才剛剛開始。

  西川下轄成都,以及嶲、彭、漢、眉、嘉、邛、簡、資、茂、黎、雅等州,境內有蒙蠻、夷蠻、訛蠻、狼蠻、勿鄧蠻、白蠻六大姓氏。如果大唐和南詔和平共處,他們就親近大唐;如果兩國交鋒,他們便充當南詔的前鋒,非常可惡。

  咸通六年(865),南詔占領嶲州(今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

  咸通七年(866)三月,世隆派遣董成等十九名大臣前往成都。

  請記住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當時,兩國正在安南打仗,可西川節度使李福還是擺開陣仗,打算熱烈歡迎南詔的使者。按照規矩,南詔是藩屬國,使者拜見時要行跪拜大禮。然而,董成覺得自己的世隆已經自立為帝,南詔應該和大唐平起平坐。更何況,在安南戰場,唐軍一直處於下風,因此董成拒絕行跪拜大禮。

  因為這件事,雙方各執一詞,從早晨一直僵持到中午。

  李福算是看透了,南詔使者就是狗仗人勢,有恃無恐,於是懶得搭理,直接賞了一頓鞭子,隨後將他們扔到監獄。事情傳到長安,李漼又氣又笑,考慮到兩國有和談的可能,李漼將河東節度使劉潼調到西川,將李福調回了長安。至於南詔使者,李漼派人好言安撫,將他們送回了南詔。

  很顯然,李漼在釋放善意,主動拋橄欖枝。

  不過,世隆沒有領情。畢竟,大家已經撕破了臉,南詔還想繼續求財,何必再掩耳盜鈴呢?西川之戰,一觸即發。就在此時,鳳翔少尹李師望上奏朝廷,聲稱巂州是抵禦南詔入侵的要衝之地,而成都距離巂州太遠,很難支持戰事,希望朝廷在巂州建立定邊軍,以邛州(今四川省成都邛崍市)為治所。

  鳳翔少尹是地方官,應該操心自己轄區的事,可他卻盯上西川的軍隊建制,不是腦子有毛病,就是另有所圖。更何況,他說成都和巂州相隔太遠,可邛州和成都相隔一百里,兩地和巂州是一樣的距離,難道有本質區別嗎?

  很顯然,這是李師望的套路,和政治流氓蔡京如出一轍。

  李漼沒有電子地圖,弄不清其中的貓膩,而且沒工夫調查。因此,李師望如願以償地晉升為巂州刺史、定邊軍節度使,兼任眉、蜀、邛、雅、嘉、黎等州觀察使,成為西川最有權勢的軍閥。接下來,他只需要打幾場勝仗就可以。

  沒過多久,世隆派遣大臣楊酋慶前往成都,專門感謝朝廷釋放董成一事。誰料想,此事卻引起了李師望的強烈不滿。原因很簡單,李師望運作這麼久,就是為了殺敵建功,如今世隆和李漼眉來眼去,大有重歸於好的苗頭,他怎麼辦?

  想到這裡,李師望派遣刺客,將楊酋慶等人送上了西天。

  歷史證明,人性是貪婪和自私的,有時候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甚至可以甘冒風險,犧牲自己的前途和性命,更別說他人的利益、國家的利益。像蔡京、李師望這種流氓,只懂政治投機,根本沒有大局觀,就算歷史給他們機會,他們也只能做個跳樑小丑,遺臭萬年。

  客觀地說,如果李師望有名望,有能力,殺幾個南詔使者不算大事。然而,李師望不僅沒有名望,還引起了定邊軍將領的強烈鄙視。比如,李師望上任前,大家都有自己的地盤,日子過得非常滋潤,李師望上任後,任人唯親,搶了他們的飯碗。再比如,李師望貪婪殘暴,搜刮定邊軍鎮的財富。

  有了新仇舊恨,定邊軍將領聯名上書,指責李師望的無德行徑,請求朝廷更換將領。隨後,李漼召回李師望,任命竇滂擔任定邊軍節度使。歷史證明,李漼再次看走了眼,竇滂的兇殘程度遠超李師望,不到一年時間,竇滂就把定邊軍鎮攪得烏煙瘴氣,上下離心離德。咸通十年(869)十一月,世隆當機立斷,派兵入侵嶲州。

  定邊軍將領安再榮退守到大渡河北岸,與南詔大軍隔岸相持。

  有大渡河天險,南詔無法強攻,於是分兵前往嘉州(今四川省樂山市),準備摟草打兔子,搶點錢財和糧食。行軍的路上,他們遇到一支五百人的軍隊。那是竇滂的哨兵小分隊,職責是打探敵軍動向,如今卻成了敵軍的助攻小分隊。

  南詔將士穿著官軍衣服,誘騙漁船渡江,輕鬆拿下犍為縣(今四川省樂山市犍為縣)、陵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榮州(今四川省自貢市榮縣)。隨後,南詔大軍勢如破竹,霸占了嘉州。當時,竇滂扼守在大渡河附近,看到嘉州失陷,急忙派遣軍隊支援。可就在此時,南詔使者來了,說是要和官軍議和。

  如果竇滂有腦子,應該明白敵軍議和是假,搞小動作才是真。然而,竇滂不知哪根筋搭錯了,竟然和使者開懷暢聊,忘乎所以。就在這個間隙,南詔軍隊強行渡河,開赴嶲州城下。直到此時,官軍仍有能力與南詔一戰,可竇滂已經六神無主,他嚷嚷著要自殺。當然了,不是真的自殺,而是製造一個假的自殺現場,讓敵軍知道他因為防禦不力,最終才決定自殺殉國的那種……

  那麼問題來了,竇滂的存在,有價值嗎?

  答案是肯定的,在這個世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比如竇滂,他的價值就是把自己活成一個笑話,以便讓世人可以鄙視他。面對竇滂的鬧劇,定邊軍將領集體無視,他們商議完防禦策略,直接拔腳出門,頭也不曾回過。至於竇滂,將領們前腳剛走,他就偷偷溜出大營,向北邊逃竄而去。

  據史料記載,官軍雖然組織了抵抗,可最終還是沒有擋住南詔大軍的進攻。尤其是逃跑的竇滂,他自知罪責難逃,又不想獨自承擔兵敗的責任,因此逃亡過程中不斷給各州、縣散布謠言,說南詔大軍數倍於官軍,抵抗是沒用的,棄城而逃,保存有生力量才是王道。許多城池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才丟失。

  當時,黎州(今四川省雅安市漢源縣)、雅州(今四川省雅安市)相繼失陷,南詔直逼定邊軍總部邛州。此時,邛州已經是一座空城。只要南詔願意,他們甚至可以打到成都。不過,南詔大軍的宗旨是搶劫,一路下來,盆滿缽滿,他們只恨爹娘沒有給自己生出三頭六臂。有錢還要有命花,他們正在猶豫,還要不要繼續北上。

  南詔主帥杜元忠想了想,都已經到了成都,要不進去看看?

  那麼問題來了,成都的防禦等級究竟有多高?

  史書記載如下:

  第一,軍隊缺少訓練,將士戰鬥力嚴重退化。

  第二,中高級將領嚴重不足,只能臨時選拔招募。

  第三,軍隊有編制,可將領吃空餉,人員缺乏,只能臨時招募。

  第四,守城的石炮、檑木和武器,需要臨時準備。

  彼時,西川節度使盧耽決定,開出優厚的條件招募新兵,同時派使者前往長安,希望朝廷能派使者組織和談。言外之意,他沒有守住成都的勇氣。

  咸通十一年(870)正月,南詔大軍兵臨成都。杜元忠派人挑釁,揚言要打進城中,希望盧耽將蜀王廳裝飾一番,讓他也感受一下。囂張的態度令人髮指。

  事實上,杜元忠是有資本囂張的。來成都之前,成都將領李自孝暗中投誠,約定焚毀糧倉,裡應外合,將成都拱手送給南詔。多虧老百姓舉報,李自孝的陰謀才敗露。然而,成都的局勢依舊不容樂觀。先前,朝廷調派軍隊前來支援,西川的軍隊也在向成都靠攏,但是因為竇滂危言聳聽,各路大軍在路上行軍懈怠,即便來了,他們也不敢進入成都。

  咸通十一年(870)二月初一,南詔大軍開始攻城,雲梯、鵝車紛紛登場,來勢洶洶。官軍將士用鉤環將雲梯、鵝車拉近後,潑油點火焚燒。同時,盧耽派前鋒營出城襲擊南詔軍營,殺敵兩千人,南詔大軍暫時撤退十里。此後的十餘天,南詔捲土重來,盧耽屢次挫敗南詔軍隊的攻城行動,敵軍士氣一瀉千里。

  就在此時,李漼的詔書來了:竇滂調任康州(今廣東省德慶縣)司戶,任命顏慶復為劍南東川節度使,全權指揮援蜀諸軍。咸通十一年(870)二月十二日,成都北面四十五里處的新都,顏慶復率軍與南詔軍隊瘋狂廝殺,最終斬殺兩千敵軍,蜀中百姓也紛紛拿起鋤頭前來支援,呼喊聲震動山野。咸通十一年(870)二月十三日,屯駐在綿州(今四川省綿陽市)、漢州(今四川省德陽市廣漢市)的右武衛將軍宋威趕赴戰場,殺敵五千。

  成都久攻不下,世隆心急如焚。如今,唐軍已經站穩腳跟,各路援軍集結在成都附近,世隆已經沒有勝算。於是,他派人前往成都,打算求和。然而,官軍拒絕了。咸通十一年(870)二月十八日,世隆解除了對成都的包圍,連夜退兵南下。南詔退軍,本是官軍追擊的大好時機,可官軍將領又把事情搞砸了。

  論功勞,大家都有,可右武衛的宋威最先到達成都,已經立下了首功。如果要追擊南詔敗軍,宋威又占據了先機。顏慶復表示,自己才是援軍主帥,不允許宋威搶他的風頭,於是他傳下軍令:嚴禁宋威追擊敵軍。

  顏慶復可能不知道,南詔大軍趕到新津(今四川省新津縣)的時候,正好遇到河水暴漲,南詔大軍造橋不成,在河邊逗留了整整三日。如果官軍前來追擊,就算不能取得全勝,也可以讓南詔元氣大傷。然而,歷史就是這麼詭異和無情。因為顏慶復的自私心理,大唐錯過了最佳的翻盤機會。

  自私歸自私,顏慶復的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南詔退軍後,他在成都城外重新修了一段城牆,挖了深達三丈的護城壕溝,修了一批駐軍營房,安排各路大軍輪流值班。由於布防得當,世隆就算賊心不死,也不敢再覬覦成都。

  回首再看,南詔和大唐反目成仇,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大唐減少南詔留學生待遇,削減南詔使者的福利是事實。可世隆說老爹去世,大唐不派使者弔唁的話,純屬找事的藉口(李漼君臣不知道勸豐祐去世,如何派人弔唁)。

  世隆挑釁李漼,肯定有他的考慮。

  第一,他覺得自尊受到傷害,需要挽回一下尊嚴。

  第二,大唐削減經濟支持,南詔需要從別的地方找補回來。事實證明,兩國交戰,南詔在乎的不是大唐的城池,而是錢財。他們幾乎是一路打,一路搶。

  第三,大唐在走下坡路,南詔有挑釁的資本。

  這段歷史告訴我們,大唐已經衰敗到何種程度:朝廷調集援兵,規模很少超過兩萬人。為了支援戰場,兩千人的軍隊可以跑上千里路程。平定浙東的裘甫起義,數百人居然也能稱為軍隊。只要是打仗,各地軍隊有編制,卻永遠缺人缺將,需要臨時招募……這樣的事情,在府兵盛行的年代,可謂聞所未聞。

  古往今來,一個帝國走向末日時,總會出現各種衰敗之相。比如皇帝昏庸,宰相無能,朝中人才凋零;比如各種妖孽級的人物頻繁出現;比如貪污腐敗盛行,軍隊各自為政,不聽朝廷號令;比如國內時常爆發戰爭,尤其是農民起義;比如各路小弟都敢跳出來挑釁大哥的權威等。

  看得出來,大唐的統治者在竭力維護皇權的尊嚴,爭取讓帝國獲得更多苟延殘喘的時日。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