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戴克里先與君士坦丁大帝的統治
2024-10-08 17:49:33
作者: (美)菲利普·范·內斯·邁爾斯
第一節 戴克里先的統治(284—305)
310.總論
戴克里先即位標誌著羅馬歷史上一個重要時代的開始。他統治期間有兩件重要的事情,一是對政府的改革,二是對基督教的迫害。戴克里先對政府的改革雖然激進,卻是有益的,為垂死的帝國注入了新的活力,讓它續了近200年的壽命。
本章節來源於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
311.帝國變成了赤裸裸的東方君主制
一直到我們現在討論的這個時代,政府的君主專制本質還或多或少地隱藏在古共和國的面紗下。從前,奧古斯都用共和的表象來對不受限制的權力進行偽裝,他的繼任者也不得不繼續這樣做,但是現在,羅馬的共和政府已經不復存在,形式上的殘餘也毫無意義,戴克里先拋開了所有的面具,赤裸裸地表明政府的本質——一個絕對的、亞洲式的君主專制體系。
改變的標誌是戴克里先採用了亞洲皇室的頭銜和東方的宮廷禮儀,他身穿華麗的織金絲質長袍,使用了「主人」(lord)的名號。所有覲見他的人,無論身份高低,都必須匍匐在地,這種東方式的奴性崇拜為西方的自由民族所不齒,他們一直拒絕使用這樣的禮節。
312.行政制度的改變
戴克里先之前,羅馬有一個世紀處於無政府的混亂狀態,25個皇帝中有10個死於刺殺,新政府需要一個能減少刺殺和保證皇位有序繼承的制度。戴克里先的體系對這兩個問題做了規範。首先,他選擇了馬克西米安(Maximian)作為共治者,都稱為「奧古斯都」。然後,兩人分別又指定一位副手,稱為「愷撒」,愷撒被認為是皇帝的繼子和繼承人。這樣,帝國就有兩位奧古斯都和兩位愷撒。義大利的米蘭是馬克西米安的都城,而小亞細亞的尼科米底亞(Nicomedia)則為戴克里先的皇庭。奧古斯都們管理各自都城鄰近的地區,更年輕更有活力的愷撒——伽列里烏斯(Galerius)和君士坦提烏斯(Constantius)——則管理偏遠混亂的省份。這樣確保地域廣闊的帝國每個角落都處於有力的管理之下。
戴克里先把各行省進一步細分。他的目的是削減行省總督的權力,令他們沒有反叛的能力。
為了使王權更加鞏固,戴克里先實行軍政分開,在各個地方指定兩套人馬,分別管理行政與軍隊。
這一制度的最嚴重缺點是,維持四個皇庭中無數官員和侍從的開支非常巨大,因為複雜的體系需要大量的官員和人員為之工作。人們抱怨在政府吃飯的人比交稅的人還多。稅收負擔逐漸變得不能忍受。一些地方農牧業荒廢,大量農牧民淪為乞丐或劫匪。地方元老院的元老成為對本地區稅收工作負責的人,以至於當官不再是人人羨慕的榮耀,而成了避之不及的燙手山芋。猛於虎的苛捐雜稅正是造成帝國人口減少、貧困和最終衰弱的主要原因。
313.等級制度的發展
為了逃避苛捐雜稅,農民逃往沙漠,去做修士,還有的偷渡邊境,去野蠻人那裡尋求自由。富人也想方設法逃稅逃官。為了應付這種局面,政府採取了把所有人都束縛在自己職業上面的政策,按照職位和職業收稅。地方元老院的成員沒有準許不得離開城市,佃農(27)或農民與土地捆綁在一起,實際上成為農奴,工匠要一直從事自己的手工業,商人要一直經商。而且,在儘可能的情況下,所有的行業都是世襲的,子嗣必須承襲父輩的職業。(28) 每個人的一生在他出生的那一刻就被決定了,官員的兒子還是官員,農民的兒子註定要種一輩子的地,士兵的兒子則要從軍,所有的職業都如此。階級從此變成了世襲的等級,個人自由就此消失。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描述戴克里先及其後繼者的改革對羅馬和國家領袖關係的影響,那就是帝國現在成了君主的私人莊園,君主就像大莊園主管理自己莊園一樣治理自己的國家。
314.對基督教的迫害
在戴克里先統治的後期,開始了對基督徒的迫害,並一直持續到他退位之後很久。這一次對基督徒的迫害是異教徒皇帝發起的最後一次,也是最嚴重的一次。正是第2、3世紀中對教會的種種迫害,使得許多基督徒不得不在地下墓穴中尋求庇護,在羅馬這些巨大的地下長廊和房間裡,他們埋葬死者,在牆上畫上象徵著他們的希望和信仰的粗獷符號,於是,在黑暗的地下洞穴里出現了基督教藝術的開端。
315.戴克里先退位
在20年的統治之後,戴克里先厭倦了煩瑣的國事,宣布退位,並強迫,或勸誘他的同事馬克西米安也在同一天放下了手中的權力。伽列里烏斯和君士坦提烏斯進位為奧古斯都,他們的副手成為愷撒。
戴克里先退隱到亞得里亞海東岸的索羅那(Salona),據說,馬克西米安曾寫信給他,敦促他與自己一起拿回放棄的權力,他回復道:「如果你到索羅那看到我家花園裡我親手種的捲心菜,就不會再和我說帝國的事情了。」
第二節 君士坦丁大帝的統治(306-337)
316.米爾維安橋戰役(312);「這是征服的標誌」
戴克里先和馬克西米安退位後,伽列里烏斯和君士坦提烏斯成為奧古斯都,然而他們的共治只維持了一年,君士坦提烏斯就死在了不列顛的約克(York)。他的士兵不顧戴克里先規定的繼承順序,擁立他的兒子君士坦丁(Constantine)為皇帝。在不同的地區有六個人爭奪帝位,君士坦丁通過18年的征戰才獲得了最高的權力。
帝位爭奪戰中最著名的戰役發生在距離羅馬兩千米的米爾維安橋(Milvian Bridge),君士坦丁擊敗了統治義大利和非洲的馬克森提烏斯(Maxentius)。在這一戰中,君士坦丁的軍旗是基督十字。有一次,他向太陽神禱告時,日落的天邊突然出現了一個十字,上面寫著「這是征服的標誌」(29)。君士坦丁順應天象,立即將十字作為他旗幟的標誌,正是在這一旗幟下,他的士兵在米爾維安橋戰役中取得了勝利。
317.君士坦丁讓基督教變成了國家的宗教
君士坦丁於公元313年,即米爾維安橋戰役的第二年,在米蘭頒布了一項命令,承認基督教與帝國的其他宗教具有同等的地位。這一著名的宗教寬容赦令,又被稱為「教會大憲章」,它規定:「我們給予基督徒及其他人選擇宗教的完全自由。」「歷史上第一次,普遍的宗教寬容政策被正式確認。」(30)
然而,通過接下來的幾個法令,君士坦丁讓基督教成了事實上的國教,並給予它異教所沒有的資助。到公元321年,他已經允許教會收受饋贈和遺產,他本人也不停地給教會捐獻金錢和土地。從此,教會開始擁有大量財產,也擁有了隨之而來的世俗精神。它原始的淳樸的精神開始衰敗,早期高尚的道德標準開始淪喪。但丁用他的詩句來嘆息帝國資助的可悲後果:
啊,慈母般的君士坦丁多麼有害,
第一位富有的教父從你那帶走的,
不是你的皈依,而是結婚的嫁妝!(31)
君士坦丁的另一個與新宗教有關的行為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和重要性。他承認基督教的禮拜日為休息日,那一天禁止一般性的工作,而且還命令基督徒士兵必須參加教堂的禮拜儀式。承認基督教的安息日對奴隸來說意義重大。在印歐各族人民的歷史上,奴隸第一次可以每周都休息一天。這是個好兆頭,它預示著每一天都屬於他們自己的時代就要來臨了。
318.尼亞西宗教會議(325)
為了解決基督教內部不同教派之間的爭議,特別是阿里烏斯派(Arians)和亞他那修派(Athanasians)(32)關於基督本質的爭議——前者不承認他與天父的平等地位——君士坦丁於公元325年在小亞細亞的城鎮尼西亞(Nicaea)召開了基督教會的第一次大會。阿里烏斯派受到譴責,大會通過的尼西亞信經成為基督教的正統信條。
319.君士坦丁在博斯普魯斯海峽建立了新羅馬君士坦丁堡(330)
繼承認基督教的地位之後,君士坦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選擇博斯普魯斯海峽上的拜占庭(Byzantium)作為帝國的新首都。導致皇帝遷都的一個原因就是羅馬居民對其非常無禮,因為他拋棄了對舊有民族神祇的崇拜。但是也有軍事上的原因,帝國的敵人現在正在東方對其構成了威脅。此外,遷都還有著商業、社會和政治上的原因,隨著羅馬征服東方,帝國的人口、財富和商業中心都向東轉移。
帝國的邀請和宮廷的誘惑讓無數人對新首都趨之若鶩,他們立即湧入進來,幾乎在一夜間,古老的拜占庭就成了新的大都市。為了表示對皇帝的尊敬,城市的名字改成了君士坦丁堡,即「君士坦丁的城市」。台伯河上的舊羅馬城,失去了它最重要的居民,很快便淪為次要的行省省會的位置了。
320.「叛教者」尤利安統治下的異教復辟(361—363)
君士坦丁大帝死後,帝國陷入了近25年的混亂,然後帝國的權杖落到了被稱為「叛教者」尤利安(Julian the Apostate)的手裡,因為他拋棄了基督教並努力恢復異教崇拜。尤利安並未採取傳統的復辟手段——「劍、火和獅子」——因為就在他想消滅宗教的柔和的影響下,羅馬已經變得充滿溫情和人性,尼祿和戴克里先式的迫害已經不可能了。尤利安的主要武器是筆,因為他是一個極有天賦的作家和諷刺家。
尤利安給基督教帶來的打擊很快就為繼任者約維安(Jovian)終止了(363—364)。軍隊中十字皇旗取代了異教軍旗,基督教又是帝國的國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