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歐洲在整個19世紀和20世紀初的擴張 01
2024-10-08 17:46:02
作者: (美)菲利普·范·內斯·邁爾斯
第一節 擴張運動的原因和階段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
390.歐洲擴張成為更大歐洲的重要意義
談到16、17世紀歐洲殖民地和定居點的建立,我們可以將歐洲擴張成為大歐洲與古代的希臘擴張成為大希臘及羅馬擴張成為大羅馬相比較。我們接下來要說說歐洲人民的這場外擴運動的後期的幾個階段。
首先我們要知道正是因為這個擴張運動,才使得歐洲人民在思想、道德和政治上取得長足的發展。這個擴張過程可以和古猶太人的宗教擴張運動相比較。新宗教的發展有著極其偉大的意義,因為新的信仰不是為了世界某一個角落,而是為了整個世界。同樣,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工業革命在歐洲創造的新的、富有的、進步的文明是一個對世界歷史都有著重大意義的事件,因為這樣的文明不是只為某一個洲或某一個種族創立的,而是為了整個世界、為全人類創造的文明。
接下來我們要看看這種新文化的承載者是如何將其帶到了或正在帶到世界各個角落同其他所有的民族進行交流,從而不僅為歐洲也為全世界開創了一個新的歷史紀元。
391.早期殖民帝國的命運;殖民地利益的興衰
我們已經講述的歷史展示了歐洲各國在16和17世紀建立的殖民帝國的命運。輝煌的葡萄牙帝國很快成為荷蘭和英國的戰利品;法國將大量殖民領地割讓給了英國;荷蘭的大量殖民地最終也落入到英國的手裡;在18世紀末,英國因為美國獨立戰爭而失去了她在北美洲的13個殖民地;而在19世紀初,西班牙也以同樣的方式失去了她在新大陸的所有附屬國。
在遭受了這些令人沮喪的經歷之後,歐洲各國政府對到海外占領新的殖民地一時失去了興趣。政治家們開始信奉一個原則,就是殖民地「就像水果,一旦成熟,很快就會從樹上掉下來」。而英國首相迪斯雷利在談到英國的殖民地時曾經說:「這些可憐的殖民地就是我們脖子上的重擔。」
但是在19世紀末,由於對殖民地和附屬國產生了興趣上的復甦,很多歐洲國家開始為了海外殖民地展開激烈爭奪。
392.對殖民地興趣恢復的原因
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喚醒和強化了對殖民地產生新的興趣。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歐洲人口在19世紀的急劇增長。在19世紀初,歐洲的人口總數(不包括土耳其)大約有一億六千萬;而到19世紀末,歐洲人口總數上升到了四億三千六百萬。在同一時期,歐洲人口在全世界的數量從大約一億七千萬增加到5億以上。(158)歐洲人口數目的增加是近代歷史最重要的歷史事實之一。它引起歐洲人口外流並在世界範圍內泛濫。它使得最小的大陸成為了很多國家的誕生和成長的發源地。(159)
這場很長時間內沒有引起歐洲政治家注意的人口外流運動的政治意義,是在歐洲之外建立了一個新的歐洲,並轉移了世界的重心,最終吸引了歐洲政府的注意力和喚醒了歐洲對殖民地和屬地的興趣。
第二個原因是18世紀末開始於英國的工業革命逐漸改變了歐洲發達國家的工業生活模式。新的生產工藝製造的大量紡織品和各種貨物加劇了各國為了爭奪在不文明和半文明地區的市場掌控權而展開的競爭。為了確保自己的產品能夠在市場上占據壟斷地位,歐洲各國政府認為有必要控制這些地區或者在這些地區建立保護領地。(160)
第三個原因就是英國從殖民統治獲得的巨大利益的示範效應。尤其是在1887年和1897年維多利亞女王登基50周年和60周年慶典上,當大英帝國各種族代表的遊行隊伍經過倫敦街道時,這種壯觀的場面體現的大英帝國無與倫比的帝國財富與權力,給歐洲的其他國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令歐洲各國政府決心效仿英國,到其他的地區去建立屬於他們的殖民統治和附屬國。
19世紀最後15到20年裡,幾乎所有歐洲老牌殖民國家都盡其最大的努力去建造新的殖民帝國來取代舊的已經失去的殖民地,而其他之前沒有建立殖民統治的國家也開始同更早開展海外擴張的老牌殖民帝國進行激烈的競爭。
393.斯坦利的發現打開了「黑色大陸」
然而,當歐洲各國政府認識到殖民統治重要性的時候,幾乎所有歐洲以外適合歐洲人定居的地方都向他們的殖民事業關閉了,因為它們要麼已經被英國所占據,要麼那些曾經由歐洲移民建立的殖民地已轉化成了獨立的國家。新帝國的締造者們不再擁有那麼多可以選擇的目標去建立他們的殖民地。
然而,還有非洲。一個世紀以來,勇敢的探險家們一直努力去揭開這片神秘大陸的面紗。其中之一就是著名的傳教士探險家戴維·利文斯頓(David Livingstone)。利文斯頓在1873年去世,他未竟的事業就落在了亨利·斯坦利(Henry M. Stanley)肩上。在利文斯頓去世後不久,斯坦利就開始了他對非洲的冒險探索(1874—1877)(161),並因此發現了剛果河的流向,也了解了其大片盆地的地質構造。在地理大發現的歷史上,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來,還沒有任何其他地理發現要比斯坦利的發現更為重要。斯坦利在自己的《穿越黑暗大陸》(Through the Dark Continent)一書中對自己的探索之旅進行了描述。這本書的出版標誌著非洲歷史的新紀元,它激勵了無數政治、商業和人道主義的探險活動,它們目的是為了開發非洲大陸的自然資源並將其向世界文明開放。
394.剛果自由邦的建立(1885)
斯坦利的著作和發現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建立了剛果自由邦(Congo Free State)。在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King Leopold II of Belgium)的努力下,成立國際非洲協會(International African Association),在該協會的贊助下,斯坦利在第二次探險歸來後被派遣在剛果盆地建立駐地,並為歐洲秩序和政府的建立奠定基礎。
國際非洲協會眼中的斯坦利是一個能力出眾的軍官。他作為組織者和管理者的身份在歐洲持續工作了5年(1879—1884),他自己談起在剛果的工作時都說那是「漫長的痛苦勞作」。他與超過450位酋長簽訂協議,酋長們將自己土地的統治權交到了斯坦利手中。斯坦利在剛果河兩岸及其支流建立了無數的邦國。由於其辛勤努力的工作——有人建議賦予他「斯坦利·阿非利加努斯」(Stanley Africanus)的高貴稱號——成為剛果自由邦的真正創始人,並且在近代偉大的國家管理者和締造者的名單上也應該占有一席之地。(162)
395.瓜分非洲
斯坦利的發現和剛果自由邦的建立是歐洲列強搶奪非洲領土的預兆。英國、法國和德國是最強有力的競爭者,他們也因此得到了最大的份額。在不到一代人的時間裡,非洲大陸就成了歐洲的附庸。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還保持獨立的非洲國家只有阿比尼西亞(Abyssinia)和賴比瑞亞共和國(Negro Republic of Liberia),而賴比瑞亞共和國政府被掌控在美國自由民或他們後代的手中。
非洲事務的掌控權從非洲土著居民或亞洲穆斯林入侵者的手中轉移到歐洲人手中,這毫無疑問是非洲大陸歷史上最重大的交易,而它也肯定會影響非洲未來的命運。
在接下來的章節里,我們會簡要敘述一下歐洲主要國家在非洲擴張運動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們也必定會談及各國在瓜分非洲中所起的作用和得到的回報。
第二節 英格蘭的擴張
396.英國在美洲;加拿大自治領
1776年美國13個殖民地從英國獨立出去似乎給英國在美洲建立一個偉大的殖民帝國的希望以致命打擊。但是北美洲的大半領土仍然掌握在英國人手裡。
逐漸地,英屬北美殖民地作為歐洲定居者的定居地的吸引力逐漸為世界所知。大部分來自英倫三島的移民在數量上急劇增長,美國人口數量的增長是驚人的,從19世紀開始的大約25萬人增加到1914年的700萬人以上。
自從加拿大轉到英國的統治下,其政治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就是在1841年給各省建立責任政府。在那之前,英國的殖民制度在原則上類似於導致英帝國失去13個殖民地時的情況。這一退讓標誌著英國殖民運動歷史上的新紀元。加拿大各省現在在內部事務上完全變成了完全的自治。(163)
將完全的自治政府賦予殖民地各省逐漸延伸開來,1867年,在加拿大自治領(Dominion of Canada)的名義下,上下加拿大(Upper and Lower Canada)、新斯科舍(Nova Scotia)和新布倫瑞克(New Brunswick)統一成為一個聯邦國家。(164)作為聯邦綱領自治領憲法,是以英國憲法為模板建立起來的,這一點不同於與美國憲法非常類似的澳大利亞憲法。
加拿大各省的政治聯合使得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工程項目之一的實現成為可能,這就是從蒙特婁(Montreal)到溫哥華(Vancouver)洲際鐵路的修建[加拿大太平洋鐵路(Canadian Pacific Railway)]。這條鐵路的修建鞏固了聯邦的聯合和自治領工業的發展,類似於美國修建的一條類似的洲際鐵路。(165)
在1914—1919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加拿大自治領堅決忠於英國,派出超過40萬士兵與英國和英國其他海外自治領的士兵並肩作戰。
由於其廣闊的地域——面積已經超過英倫三島35倍,無盡的礦藏,無與倫比的漁業,連綿不絕的森林、牧場和麥田,宜人的氣候,最重要的是其自由的政治制度,加拿大自治領似乎被看作是盎格魯-撒克遜民族未來最理想的家園之一。
397.英國在澳大拉西亞(166);澳大利亞聯邦宣言(1901)
大約在英國失去美洲的殖民地的時候,著名的航海家庫克船長(Captain Cook)到達紐西蘭和澳大利亞海岸進行探險(1769—1771)。對於之前到訪者對這些島嶼宣稱的擁有權,庫克船長不予理睬,為英國王室占據了這些島嶼。
英國開始對這些島嶼想到的最好用途是使之成為罪犯的流放地。1788年,第一批罪犯被送到了澳大利亞的植物學灣(Botany Bay)。但是這裡大面積的農業財富——澳大利亞內陸是一片毫無希望的沙漠之地——這裡適合畜牧業,宜人的氣候很快吸引了大批英國移民前來。1851年,澳大利亞發現了豐富的金礦,再一次引發了世所罕見的移民浪潮。
在19世紀末之前,5個繁榮的殖民地(新南威爾斯、維多利亞、昆士蘭、南澳大利亞和西澳大利亞),包括附近的塔斯馬尼亞島(Island of Tasmania),總人口大約有400萬(到1914年,人口增加到大約500萬),沿著澳洲大陸肥沃的供水充足的邊緣發展起來,並建立了類似於英國的自由制度。
這些殖民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之前的主要的歷史事件就是成立了澳大利亞聯邦(the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1901),一個類似於美國的聯邦政府。(167)
和加拿大一樣,澳大利亞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英國及其盟國的戰鬥犧牲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
這個位於南太平洋上的新盎格魯——撒克遜聯邦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澳大利亞的面積比美國還小——激起了世界的無限想像。也許在歷史的將來這個新的英屬聯邦在太平洋的地位能夠媲美英國在大西洋的地位。(168)
398.英國在亞洲
我們已經講過英屬印度殖民帝國的建立。19世紀初,英國穩步推進其附屬領地的邊界,到19世紀末通過其對超過3億亞洲人口(169)的直接統治或領主地位鞏固了英國的權力——這也是歷史上統一在一個王權之下最多的外國人口。
我們必須要講一下英國對印度的占領和她在19世紀捲入的幾場用於維護其在東南亞巨大貿易利益的幾場戰爭,以及這些戰爭對其外交政策的巨大影響。這些戰爭中最早的一場是英國出於對俄國的嫉妒而捲入的1838—1842年阿富汗戰爭(Afghan War of 1838—1842)。(170)
與此同時,英國也捲入了同中國的鴉片戰爭(Opium War with China,1839—1842)(171)。通過鴉片戰爭,英國從中國割得了香港島,並將香港島打造成大英帝國最重要的商業港口和軍事基地。
鴉片戰爭剛剛結束,英國又捲入了同俄國的克里米亞戰爭,前文已經結合俄國歷史講到過這場戰爭,現在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英國為什麼在衝突中選擇站在奧斯曼土耳其一邊。她保持奧斯曼帝國領土完整目的就是阻止英國最主要的對手俄國拿下君士坦丁堡和博斯普魯斯海峽並通過占領東地中海從而完全掌控亞洲事務。
克里米亞戰爭的硝煙還沒散盡,英國就從為她在塞瓦斯托波爾進行激烈戰鬥的英國士兵提供安全保障的國家獲得了最令人震驚的情報——1857年,東印度公司的軍隊爆發了著名的「印度兵變」(172)(Sepoy Mutiny)。幸虧很多當地武裝堅定地效忠於英國,在他們的協助下,暴亂被迅速鎮壓下去。由於這次暴亂,英國議會通過一個法案,印度政府從東印度公司脫離出來,納入英國女王的統治之下。
除了無盡的利益,毫無疑問,英國在印度的統治也遇到了很多的麻煩;然而我們現在研究的、尤其重要的、也是近代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事實之一就是,超過3億的亞洲人口完全處在一個歐洲國家的統治和戰艦之下。
399.英國在南非;南非人與英國人
英國在瓜分非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她第一次出現在非洲大陸,無論是在埃及還是在開普敦(Cape),都是出自對她的東印度公司和對其非洲路線的關切。後來出於為自己考慮,英國加入了歐洲列強對非洲領土的爭奪。
荷蘭人比英國人更早一些來到了南非。他們在17世紀中期——荷蘭的強盛時期——就在開普敦開始了定居。在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統治期間,英國將荷蘭殖民地納入了自己的保護範圍。在1814年拿破崙下台後,荷蘭將這裡的殖民地割讓給了英國。(173)
荷蘭定居者拒絕向英國屈服。1836年,一大群深受其害的殖民者放棄自己的舊家園進入非洲荒漠尋找新的棲息之所。這樣的英勇舉動可以和他們的祖先相媲美,因為這些非洲的清教徒就是當初反抗腓力二世的荷蘭愛國者的後代,也是17世紀為了逃避路易十四的暴政逃離法國的胡格諾派難民的後代。
這次移民被稱為「大遷徙」(Great Trek)(174),這些移民驅趕著牛群,駕著牛車,攜帶妻兒和他們的財產從開普敦向東北跋涉。在奧蘭治河流域(Orange River)的另一邊,一些移民放開牛群的束縛,建立了自己的新家園,奠定了奧蘭治自由邦(Orange Free State)的基礎;而更勇敢的遷徙者繼續向北穿過瓦爾河(Vaal River),建立了德蘭士瓦共和國(Republic of the Transvaal)。
兩代人的時間裡,很多小的共和國在充滿敵意的非洲部落的包圍下,不斷地焦慮和戰鬥的折磨下紛紛建立起來。隨後出現了歷史轉折點。1885年,德蘭士瓦發現了豐富的金礦。世界各地的礦工和探險家立刻如潮水般湧入這裡。
這些新來的人中說英語的人口占據了很大的比例。作為外來者——Uitlanders,他們被這麼叫——他們被排除在政府事務之外,儘管他們占到了這個小國人口的2/3,並且繳納了更多的稅負。他們要求獲得公民權。布爾人(Boers)在堅強的德蘭士瓦總統保羅·克魯格(Paul Krüger)的領導下拒絕向他們的要求讓步,並認為這樣做實際上就意味著交出共和國的獨立權而成為英國的附庸。
雙方的爭議越來越激烈,很快,英國和德蘭士瓦之間就爆發了戰爭(1899)。奧蘭治自由邦派出僅有不多的軍隊加入了自己的姊妹國。(175)戰爭持續了兩年,最後布爾人的軍隊繳械投降(1902)。作為戰爭的結果,兩個共和國都被大英帝國吞併,分別成為了德蘭士瓦殖民地和奧蘭治河殖民地。
戰爭結束幾年之後,英國政府明智地給予了這兩個殖民地自治政府的地位。(176)很快,這些自治政府和開普敦殖民地連同納塔爾(Natal)一起成立了「南非聯邦」(177)(Union of South Africa)。這樣就完成了同代最具統治力的人物之一,南非政治家、「帝國創立者」(Empire Builder)塞西爾·羅茲(Cecil Rhodes)的偉大構想。
英國政府委託布爾人建立責任政府,在很大程度上贏得了他們對英帝國的忠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他們團結起來——儘管不是全票支持——支持英國,並以英帝國的名義征服了德屬西南非洲和德屬東非地區。
英國在非洲最重要的事業之一就是修建了開普敦到開羅的鐵路。這條鐵路也成為羅茲聯邦計劃中比較受青睞的一個工程。羅茲的夢想已經大部分得到實現。這條鐵路完成後將會成為將黑色大陸向西方文明開放的重要通道。
400.英國在埃及
1876年,為了防止失去作為埃及債券持有人的埃及臣民,英國和法國聯合控制了埃及。(178)6年後的1882年,埃及軍隊爆發反對赫迪夫(Khedive,埃及總督)的叛亂。法國拒絕和英國聯合鎮壓叛亂分子,於是英國單獨行動。結果埃及從英法的聯合統治變成了英國的單獨統治。(179)
埃及從歐洲的統治中獲得的益處是最多的。當英國行使對埃及的統治權之前,埃及是土耳其蘇丹統治下最悲慘的土地之一。在英國的統治之後,埃及比法老統治在內的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加繁榮。這種高度的繁榮之所以能夠實現,都是因為英國給了埃及兩樣最需要的東西——「公正和水源」。
在埃及亞斯文(Aswan)的第一大瀑布(First Cataract)建造橫貫尼羅河偉大的灌溉蓄水大壩是近代最偉大的工程之一。大壩在洪水期儲存尼羅河上的多餘水量,而在枯水期再將蓄水逐漸放出。這種持續的供水系統不僅鞏固擴大了肥沃良田的面積,而且還讓這片土地每年耕作兩到三茬農作物成為可能,僅此一項,據估計就增加了埃及1/3的糧食產量。
第三節 法國的擴張
401.法國在非洲
19世紀開始時,法國只占據非洲的一小部分。從漫長的拿破崙戰爭之後,法國心力交瘁,沒有精力去關注法國國土之外的利益。
最後當法國環顧四周尋找海外區域來彌補她在美洲和亞洲的損失時,北非海岸由於其地理方位、氣候和物產的接近,自然引起了法國的注意。這裡擁有豐富的農業資源,在古代它是羅馬帝國統治下的糧食作物產量最豐富的產地之一。這裡的氣候非常適合拉丁殖民者。它在地理環境上,其實是歐洲的一部分,「真正的非洲始於撒哈拉沙漠(Sahara)」。
法國在1830年開始征服阿爾及利亞(Algeria)。對阿爾及利亞的征服遭到了非洲當地部落的頑強抵抗,為此法國付出了極大的人力和物力的代價。1881年,以防止阿爾及利亞邊境受東方突尼西亞山區部落侵擾的名義,法國派兵進入突尼西亞(Tunis),使其成為自己的保護領地。這一行動侵犯了義大利的利益,因為義大利早就將目光盯住了這片區域,並因為其地理位置和歷史的聯繫,義大利一直將它看作是自己的領地。(180)
1911年,法國將摩洛哥(Morocco)變為自己的保護領地。德國因此挑起國際爭端,這使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預演。在後邊的章節中,我們將對世界大戰的深層原因進行分析,並對各方的爭端進行詳細闡述。
北非地區成為法國新殖民帝國最有發展潛力的部分。(181)法國更樂觀的政治家希望在這裡為法國人民最終建立他們的新家園。無論如何,這些因7世紀的阿拉伯征服而從歐洲分割出來的非洲海岸地區,看似將再次永久地統一在歐洲大陸之下,並從此構成了歐洲世界版圖的一部分。
除了北非地區,法國在塞內加爾(Senegal)也擁有大量的領地,並且宣布占有了塞內加爾和阿爾及利亞之間的所有撒哈拉地區。法國還在剛果自由邦北部占有了廣闊的領土,包括中部蘇丹(Sudan)部分,還有非洲大陸其他一些小片的區域。(182)大島馬達加斯加(Great Island of Madagascar)也成為了法國非洲帝國的一部分。
402.法國在亞洲
1862年,法國在印度支那(Indo-China)的柬埔寨河口附近建立了一個據點,穩步擴大其領土範圍,到19世紀末,她在這些地區的領地面積已經超過了法國本土的面積。法國在這個地區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確保她和中國南部的貿易。
有了這些豐富的非洲和亞洲土地,法國感覺自己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彌補了過去的損失,並夢想著實現其歐洲殖民強國的偉大事業。然而作為一個殖民國家,法國有著自己巨大的缺陷:她不像英國那樣擁有不斷迅速增長的人口;她的國民也不具備盎格魯-撒克遜民族不安於現狀的冒險精神,而正是這種精神使英國成為征服遙遠的東方和眾多殖民地和附屬國的強大征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