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邁爾斯教授講世界歷史:世界近代史> 第六章 法國的胡格諾戰爭(1562—1629)

第六章 法國的胡格諾戰爭(1562—1629)

2024-10-08 17:44:50 作者: (美)菲利普·范·內斯·邁爾斯

  99.法國宗教改革運動

  路德在維滕貝格發表《九十五條論綱》之前,在巴黎大學和法國其他地區,一些研習《聖經》的人們就抱有與這位德意志的改革者非常相似的想法。法國的宗教改革運動因此從路德在德意志領導的反抗中獲得新的推動力。宗教改革的新教義在少量的貴族和市民階層中獲得了追隨者,並在法國南部曾經阿爾比教派的區域深深紮下根來。

  100.國王弗朗索瓦二世;凱薩琳·德·美第奇和吉斯家族

  要了解法國的宗教戰爭,我們首先需要知道這場歷史大劇的主要角色。這場大戲以弗朗索瓦二世(Francis II,1559—1560)開場,他是瓦盧瓦王朝(54)的國王。他的妻子是蘇格蘭美麗迷人的瑪麗·斯圖亞特。弗朗索瓦繼位時不過是一個性格軟弱的16歲男孩。幕後操縱大權的是吉斯家族(Family of the Guises)的首領(他們是狂熱的天主教徒),以及國王的母親凱薩琳·德·美第奇(Catherine de』 Medici)。

  凱薩琳是義大利人,她似乎沒有任何宗教信仰,但是她通過在兩大教派之間搞權力平衡來進行統治。哪個符合她的統治,她便青睞哪個教派,因此,她時而支持新教徒,時而支持天主教徒。通過她的建議和政策,她為三個兒子統治期間法國的悲慘命運以及自己家族的悽慘結局出了大力。

  101.胡格諾派領袖:波旁王公和科利尼上將

  與吉斯家族針鋒相對的是波旁王公納瓦拉國王安東尼和孔代親王(Princes of Condé)路易斯。他們是排在弗朗索瓦二世兄弟之後的法國王位繼承人。

  法國海軍上將加斯帕爾·德·科利尼(Gaspard de Coligny)是「法國宗教改革運動的軍事英雄」。他在年輕時就擁護改革者的教義,直到最後,他一直是新教徒可信賴的領袖。他是這個動盪時期里最具英雄氣概的人物。

  

  通過事先對所涉及黨派和領袖的了解,將有助於我們講述接下來的重要事件。

  102.瓦西大屠殺(1562)

  弗朗索瓦二世的短暫統治之後,他的弟弟查理繼位為查理九世(Charles IX)。他當時只有10歲,所以王太后以他的名義掌握大權。凱薩琳的執政理念就是讓兩個黨派相互制衡,她給波旁的王公們在政府里安排一個職位,同時又頒布詔令對胡格諾派給予一定的寬容並禁止對他們進行進一步的迫害。

  這些對胡格諾派的讓步激怒了天主教的領袖們,吉斯公爵的支持者對這種讓步難以接受,最終兩派之間的敵對愈演愈烈,最後引發了內戰。當吉斯公爵帶領一隊武裝的隨從路過一個叫瓦西(Vassy)的小地方時,遇到了胡格諾派教徒正在那裡舉行宗教集會。吉斯公爵的隨從首先辱罵了胡格諾派教眾,隨後發動了攻擊,殺死了約40人,擊傷更多。

  在科利尼上將和孔代親王的帶領下,胡格諾派教徒在法國全境發動起義。西班牙的腓力二世派出一支軍隊來援助天主教徒,而英格蘭的伊莉莎白女王則向胡格諾派教徒伸出了援助之手。

  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法國一直被自相殘殺的衝突困擾著,幾乎沒有任何喘息的機會。

  103.聖巴托洛繆大屠殺(1572年8月24日)

  瓦西大屠殺8年之後,凱薩琳·德·美第奇為了鞏固兩派之間的協議(55),提議將查理九世的妹妹瑪格麗特公主嫁給年輕的納瓦拉國王波旁王朝的亨利。這場聯姻讓天主教派和新教派都同樣歡欣鼓舞,兩個教派的領袖們齊聚巴黎,出席兩個人的婚禮。

  婚禮儀式後的歡宴還沒開始,世界就被有史以來最可怕的罪行所震驚——在聖巴托洛繆節那天對胡格諾派的大屠殺。導致這場可怕悲劇的背景如下:參加這場婚禮的新教貴族中就有科利尼上將。因為嫉妒科利尼上將超過了自己兒子的影響力,凱薩琳決定處死科利尼上將。刺殺沒有成功,科利尼上將躲過了刺客致命的子彈,只受了一點輕傷。胡格諾派教徒聚集在受傷的首領身旁,威脅著要報復。凱薩琳被一種極度瘋狂的恐懼所驅使,決定把殺光巴黎的所有胡格諾派教徒作為確保安全的唯一手段。8月23日這天,屠殺的計劃都安排好了。當晚,凱薩琳去找自己的兒子,告訴他胡格諾派教徒正密謀要刺殺王室成員和天主教的首領,只有立即消滅巴黎城內的所有新教徒才能避免自己的家族被徹底毀滅。屠殺的命令放到國王的面前,等待他來簽字。年輕的國王在這個行動面前恐懼地退縮了,一開始,他拒絕在命令上簽字;但最終被他的母親所說服,他大喊:「我可以批准行動,但前提是,法國境內的胡格諾派教徒不能留一個活口,以免他們以後向我復仇。」

  聖巴托洛繆節(1572年8月24日)的午夜剛過,約定的信號一發出——敲鐘——大屠殺便開始了。科利尼上將是最早的遇害者之一。屠殺行動持續了三天三夜。巴黎的受害人數估計在1000至10000人之間。巴黎市內的胡格諾派教徒清洗完畢後,王室下令法國的主要城市都要對異端分子實施同樣的行動。很多地方拒絕執行命令;但是其他地方還是執行了命令,法國境內可怕的大屠殺開始了。全國的死亡人數並不確定;估計的數字也大相逕庭,從2000人到10萬人不等。

  聖巴托洛繆大屠殺引發了整個文明世界——無論是天主教,還是新教——的一片咒罵之聲。但是,據說腓力二世得到這樣的消息卻難掩喜悅之情;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舉行慶祝彌撒來紀念這一事件,在羅馬的聖馬可大教堂進行唱詩活動。關於這一說法,天主教作家認為教皇如此舉動是因為接到了錯誤信息,說是胡格諾派教徒對法國王室和天主教發動政變受阻才導致了大屠殺。

  104.亨利三世統治時期(1574—1589)

  聖巴托洛繆大屠殺並沒有消滅法國的新教徒,相反,它更加激發了胡格諾派保衛自己信仰的決心。在查理九世統治的最後兩年和他的弟弟亨利三世統治的15年裡,法國完全陷入動盪和戰爭的旋渦。最終在1589年,亨利三世因為嫉妒吉斯公爵權力和影響力的逐漸增長而刺殺了他,但是他自己也被一名多明我會修道士的復仇之劍殺死。他的死宣告瓦盧瓦王朝的終結。

  105.亨利四世即位(1589)

  納瓦拉國王波旁的亨利多年來一直是胡格諾派最突出的領袖,現在他登上王位,成為波旁王朝的第一位法國國王。他的即位讓歐洲最著名的王室之一變得舉足輕重,從此時起到法國大革命和革命後的一段時期,法國乃至整個歐洲的政治史,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波旁王朝的歷史。

  亨利四世(Henry IV)得到和維持王位頗為不易。當時的法國仍然是一個天主教占主導地位的國家,天主教徒還沒有準備好接受一位新教的君主。天主教徒宣稱支持亨利的叔叔波旁紅衣主教,法國因此陷入內戰的旋渦。

  106.亨利四世改信天主教(1593)

  內戰持續4年後,因為亨利改信天主教而暫停。就個人而言,即使天主教的領袖們也喜歡亨利,但他也清楚自己的胡格諾派信仰阻止天主教徒成為他忠心的支持者。因此他決定改變信仰來除掉執政道路上的唯一障礙,給戰亂不斷的法國帶來和平與安寧。

  107.南特敕令(1598)

  亨利四世成為舉國公認的國王后立即著手管理國家的事務。他所採取的措施中最值得介紹的是頒布了著名的《南特敕令》(Edict of Nantes)。通過這個法令,胡格諾派獲得了信仰和思想的自由。所有公職都向胡格諾派信徒開放,就像向天主教派開放一樣。另外,胡格諾派還被允許擁有若干要塞城鎮來保衛自己的信仰和財產。拉羅謝爾(La Rochelle)就是這些城鎮中重要的一座。

  《南特敕令》的頒布具有重大的意義,因為這是歐洲大國首次正式承認宗教寬容和平等的原則。自從羅馬帝國基督教戰勝異教崇拜以來,歐洲主要國家第一次允許兩種不同教義和平共處。這要比英格蘭賦予國民宗教和信仰自由提前了將近一個世紀。

  108.亨利四世統治的特點;他的計劃和去世

  隨著天主教徒和新教徒長期爭鬥的暫時緩解,法國進入了多年來不曾有過的繁榮時期。亨利四世對臣民非常關愛,他也因此贏得了「人民之父」的稱號。

  在制定和執行自己的改革計劃過程中,亨利四世得到了精明而富有遠見的蘇利公爵(Duke of Sully,1560—1641)的大力幫助。蘇利公爵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作家,他的回憶錄給我們留下了這段他起巨大作用歷史時期的最有價值的材料。

  亨利四世在統治後期感覺自己的權力逐漸穩固,開始籌劃擴展法國的疆土和削弱宿敵哈布斯堡家族兩個分支的計劃。(56)他正為戰爭積極做著準備,刺客拉瓦亞克(Ravaillac)的匕首卻終結了他的生命和計劃(1610)。

  109.路易十三(1610—1643);紅衣主教黎塞留和他的政策

  亨利四世的兒子路易十三(Louis XIII)繼位,他的統治因他的宰相紅衣主教黎塞留(Cardinal Richelieu,1585—1642)的能力變得舉足輕重。黎塞留,人稱「法蘭西的沃爾西」,是17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在18年的時間裡,這位神職人員就是法國的實際統治者,他不僅改變了法國的命運,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歐洲的命運。

  黎塞留施行雙重政策:首先,讓法國國王的權力在法國至高無上;第二,讓法國的權力在歐洲至高無上。

  在自己的整個政治生涯里,黎塞留通過陰謀、外交和戰爭,不屈不撓地去實現他的雄心和目標。下面我們要簡單介紹一下黎塞留對胡格諾派的處置,這項政策的特點與我們現在密切相關。

  110.包圍和攻陷拉羅謝爾(1627—1628);胡格諾派政治權力的瓦解

  為了實現法國國王在自己的領土上至高無上的權力,黎塞留認為必須要瓦解胡格諾派首領的政治權力,因為他們「首先是新教徒,其次才是法國人」的思想一直挑戰法國王室的權威並威脅國家的統一。因此,黎塞留親自率領包圍了拉羅謝爾,胡格諾派教徒當時正計劃將拉羅謝爾作為一個獨立的新教聯邦的首府。經過一年的頑強抵抗,拉羅謝爾最終還是被攻陷了。

  法國南部的胡格諾派教徒多堅持戰鬥了幾個月,最終還是被迫全部投降。這次戰鬥完全摧毀了法國新教徒的政治權力。然而一個名為《恩典赦令》(Edict of Grace)的和平協議根據《南特敕令》保留了胡格諾派的信仰自由。這一赦令的頒布標誌著困擾了法國兩代人之久的宗教戰爭的結束。

  111.黎塞留和「三十年戰爭」

  當紅衣主教黎塞留成為法國的幕後統治者時,德意志境內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三十年戰爭」。儘管黎塞留碾碎了在法國作為一支政治力量的新教勢力,但他卻援助了德意志的新教王公,因為他們的成功便意味著德意志的分裂和奧地利的屈辱。黎塞留生前沒能看到三十年戰爭及法國與西班牙戰爭的結束;但是他的政策被後來者繼續執行下去,並最終造成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兩支的屈辱,讓法國一躍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