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給孩子正面管教的100招> 第27招 偶爾也讓孩子噹噹家

第27招 偶爾也讓孩子噹噹家

2024-10-08 14:55:13 作者: 陳瓊

  陋習點評

  「你在家做飯嗎?做家務嗎?」……大多數學生的回答都是一樣的:「沒有。」北京18歲的中學生王靜說,她在家從來不做家務。其實,這似乎也是一種慣常情況,因為家長習慣了當家做主,習慣了專制,習慣了什麼事情都自己做主,也自然不會讓孩子主動做任何家務。他們的觀點是:孩子的主要任務是學習,除此之外,做任何事情都不那麼有意義。

  學生的天職是學習,這是無可厚非的,只是,除了學習,家長也應該偶爾放手,讓孩子當家做主,體會一下「主人翁」的感覺,這對他們的成長有益無害。

  更多的家長習慣了為子女做安排,讓他們按部就班沿著自己設定的軌跡運轉,如同牽線木偶一般。這樣的確在某種程度上避免了孩子走彎路、耗時間,可孩子也因此失去了主動體驗、觸碰生活的機會,於他日後進入社會大大的不利。

  教法隨想

  讓孩子「當家做主」就是從「遠處」觀察孩子。只要孩子不超出基本原則,就沒有必要干涉或指責孩子的行為。如果孩子做得不夠好,家長可以指導,只需要注意方式和方法,用討論的語氣。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許多家長盡最大努力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家長群在暗自競爭:「你給孩子每周報3個班,我悄悄給孩子每周報5個班。」……為了孩子好,為什麼不考慮一下孩子的感受呢?孩子喜不喜歡報班?喜歡報什麼班?為什麼不給孩子一點自主權?

  上學、上課就是學習,這叫作「讀萬卷書」;還有一種學問叫「行萬里路」。為了增加孩子們的體驗,孩子們在放暑假、寒假時,作為父母,會想辦法抽出一定的時間陪孩子去「外面的世界」看看。選擇旅遊路線,商量去哪裡旅遊時可以多聽聽孩子的意見,這樣,孩子才能有獨立的意識。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是想要被重視。孩子眼中的認真對待,是他們說父母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可以自己選擇朋友,可以有自己的「隱私」,能夠大聲說「不」。即使有些想法會有些「出格」,也是孩子們自主意識的萌芽,說明孩子們一天天長大了,提醒父母孩子們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了,父母應該珍惜和引導這些想法。

  當家做主的權利是對孩子獨立性的尊重,為孩子成年後的獨立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對此,父母應該給予最大的需要支持、指導,而非打壓孩子的積極性。

  本書首發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事例解讀

  東一小學組織了一次主題為「我來當家」的戶外活動,35名小學生和家長一同參與到這一集體活動中。先由老師安排具體的任務,比如告訴孩子們如何給家長分配工作,之後孩子們成為家長,讓自己的「孩子」聽自己的話,不要「亂跑」,去玩自己想玩的。

  一時間,所有的家長都開始了「自由活動」,有的到樹林裡散步、有的到湖邊賞花,還有的在唱歌,熱鬧非凡。而孩子們呢?這些小家長們可是忙壞了,在老師的帶領下完成了一次集體拔河比賽之後,就開始作為今天的主角為自己的「孩子們」準備飯菜。

  小傢伙們一個賽一個,誰也不服輸,有的在摘菜,有的在洗碗筷,有的支起了鍋,有的去撿一些樹枝當柴火……一切準備妥當,「大廚們」上場了,今天他們準備了燜豆腐、番茄炒蛋、可樂雞翅、青炒瓜片、涼拌黃瓜、燉排骨。這幾個家常菜看著簡單,具體做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家長們不放心自己的孩子,偷偷跑過去想指點他們,可都被老師「趕走」了,老師告訴家長們,這一次是要讓他們當主角,所以一切都是他們做主。

  沒用多長時間,孩子們一個個端著自己的「勝利果實」出場了,看著這些小大人們的成績,有的家長不禁流下眼淚,感覺他們的孩子長大了。

  學校組織的活動很有意義,可以最大限度地讓孩子們主動發揮自己的能量,也讓他們了解到父母平時的辛苦。所以,父母要適當地讓孩子「當家做主」,此外,需要全家一起參與的活動,要徵求孩子的意見,這不僅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而且還能培養他們的獨立性。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