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親生的孩子,如何把握管教的分寸
2024-10-08 14:43:56
作者: 寧十一
對非親生的孩子如何管教,也是後爸後媽面臨的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管嚴了,別人會說:「嘖嘖,不是親生的就是不一樣。」孩子也會想:「如果是親爸親媽,一定不會這樣對我。」不管吧,又不能眼睜睜看著孩子墮落,誤入歧途。
在電影《地久天長》中,劉耀軍和沈英明是一起下鄉的知青,關係很好。後來又一起返城,分別結婚生子,兩家的孩子也差不多大,一個叫星星,一個叫浩浩。不幸的是,在嬉水玩耍時,星星不幸溺水身亡。星星的溺亡,浩浩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而且劉耀軍的妻子因為曾經違反計劃生育被迫打胎,導致子宮大出血,不能再懷孕,負責監督這件事的恰恰是沈英明的妻子。因為無法面對,劉耀軍夫婦選擇了離開,去了福建一個小漁村,在那裡收養了一個孩子,希望一切可以重新開始。
可是這個收養的孩子非常不聽話,劇中有很多鏡頭都可以看出來,吃飯都是劉耀軍夫婦兩人輪流叫,叫了還是不吃。老師也反映這孩子特內向,還會偷東西。從中可以明顯看出,劉耀軍夫婦對孩子是疏於管教的。
最後這個養子還是叛逆地離家出走了。後來,和一群小混混騎著摩托車回來過一次,來拿自己的身份證。劉耀軍還塞給他一筆錢,說讓他省著點花。看起來很令人感動,但也可以看出,他們對這個養子,一直是懷著對親生兒子的愧疚來愛的。最讓人難以釋懷的,就是他們給這個孩子改名為劉星,和自己死去的孩子同名。這對他們來說可能是一種感情寄託,但對孩子來說自己就是個替代品。而且,當養子叛逆時,夫妻二人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管教不到位,反而感嘆終究不是親生的孩子,隨他去吧。
雖然最後養子也回歸家庭,跪著說自己就是他們的劉星,但這並不能彌補劉耀軍夫婦在教育孩子上的不作為。
對於不是自己親生的孩子,後爸後媽或者養父養母在管教上是有顧忌的,唯恐自己的言語和行為引發不必要的誤會。
與非親生的孩子相處需要把握分寸,不要以為對方是繼子女或養子女,就不敢表達真我,不敢引發衝突,忍氣吞聲永遠換不來順暢的人際關係。過度地討好反而會讓孩子看不起,甚至不能正視你的付出。好的家庭關係是建立在「真我暴露」的基礎上的,說真心話才最有力量,同時最能降低傷害。
陳敏嫁給丈夫的同時,也成了一個6歲女孩的後媽。
陳敏自己也是二婚,也帶了一個5歲的女兒。所以她非常珍惜這個重組的家庭,特別照顧丈夫和他的女兒。為了和她搞好關係,陳敏做飯會選擇做她愛吃的。如果盤子裡只剩下一個雞翅,那一定會夾給她而不是自己的親生女兒。自己的女兒有一個兒童照相機,她玩了幾次很喜歡,陳敏就不顧自己女兒的哭泣送給了她。有時候小姐倆鬧矛盾了,陳敏也總是批評自己的女兒,然後去哄她開心。
陳敏覺得只要自己委曲求全,多對繼女好,婚姻總能夠平穩延續下去的。就這樣,陳敏不僅自己委屈,也拉著自己的女兒一起低聲下氣。
結果事與願違,陳敏的付出並沒有收到回報,繼女突然收拾東西回奶奶家了。陳敏知道後,又慌又亂又委屈又難過,自己都做到這份兒上了,怎麼孩子還是不滿意呢?
後來,婆婆告訴她,這孩子回去後哭訴說:後媽把她當外人,從來不真心對她。表面上對她好,其實把她當客人,啥也不讓她做,也不說真話,就是想孤立她,讓她離開。
繼子繼女因為經歷過與親生父母分離的痛,所以更為敏感和脆弱。相對於後爸後媽小心翼翼的討好,他們更渴望「真愛」,所謂「真愛」並不是溺愛,而是包含了期待、碰撞、真情交流的充滿力量和彈性的深層關係。
單方面無原則,甚至委屈付出式的「愛」,很容易被孩子誤解為「虛假」和「疏遠」。結果是,你對他越好,他越覺得你討厭。
孩子對家庭關係看得其實非常透徹,你覺得如果是自己親生的,那肯定打也打得、罵也罵得,說什麼都不需要考慮太多,偏偏這是個繼子,又能怎麼樣?孩子也會想:你從來不把我當自家人看,我當然也不會把你當自家人。這正是所有後爸後媽都會遇到的「坑」,你對繼子繼女的好,並不會換來同等的回報,因為他們不覺得那是好。
尤其是當親生子女和繼子繼女發生矛盾的時候,作為後爸或者後媽一定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一碗水端平,不要出現護犢心切偏袒自己孩子的舉動。這不僅會破壞夫妻關係,也會給雙方的孩子帶來負面影響。比如讓自己親生的孩子因為得寵而變得飛揚跋扈,讓對方的孩子因為感到不公平而怨恨於你。
在《家有兒女》中,劉梅對自己的親生兒子劉星的教育總是簡單粗暴,動輒就暴力解決,而對非親生的小雪就照顧有加,溫柔以待,明顯不公平。而夏東海對孩子的教育更加傾向於一碗水端平,不會有如此大的反差。
對於重組家庭,真實意味著真心,不是親生的也要該管則管,不能放任自流。真實意味著真誠,唯有真誠以待,才能與孩子建立起親密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