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挫力強大的孩子都有這樣的媽媽
2024-10-08 14:42:57
作者: 寧十一
《讀者》上曾刊登過一篇文章,寫的是作者上小學時,大家都在列隊歡迎一個大人物的到來,她和一個同學卻悄悄溜了出去,在操場上又唱又跳,沒想到被老師發現了。倆人被罰當著全班同學的面,高喊自己的名字一百遍,並且要回家寫一份檢討,明天交上來。
這位作者寫道,自己回到家想起自己在教室的講台上喊自己的名字,下面笑聲一片,沒有一個人同情自己,就連平時和自己關係很好的同學也笑得前仰後合的。她越想越覺得自己沒臉去上學了,根本沒心思寫檢討。然後,她想到了死,但糾結於用什麼方式來結束生命——是溺水還是喝藥,就沒有實施行動。最後,她想了一招,乾脆今天不寫了,如果明天老師再逼自己寫檢討,那就自殺,一了百了。
第二天,她來到學校,老師居然溫和地對她說:「檢討寫了嗎?沒寫就算了,昨天是老師不對,別往心裡去。」原來,昨天與自己一起溜出去的小夥伴已經自殺了。
……
某調查顯示,目前自殺已經成為我國青少年的重要死因,而且有低齡化發展的趨勢。
被懲罰要跳樓、挨批評要跳樓、成績差要跳樓……我們的孩子怎麼了?他們的內心為何如此脆弱,以至於抵抗不了一點點小挫折?
請記住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更多的孩子是雖然沒有做出極端行為,但也明顯地表現出了極低的抗挫力,比如畏難情緒嚴重、輕易放棄、輸不起、嬌氣等。
卡爾·威特說:「我們應該教育孩子去面對、承受生活中的各種痛苦、危險和災禍,這樣等他長大之後,他才能承受生活中更大的痛苦、危險和災禍。而我們現在的態度,就決定了孩子以後是勇敢還是懦弱。」
可以說,每一個堅韌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教他們直面痛苦的媽媽。
尼赫魯的女兒英迪拉·甘地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女性,她曾擔任印度總理。同時,她還是一位非常負責任的媽媽,在孩子眼裡,她就是最好的導師。
有一年,甘地夫人的兒子拉吉夫得了一場大病,不得不做一次手術。這一年,拉吉夫只有12歲,面對手術,他非常緊張、恐懼。醫生為了避免孩子的焦慮不安,想要對拉吉夫說:「手術並不痛苦,不用害怕。」可是甘地夫人卻阻止了醫生,她說:「孩子已經懂事了,這樣對孩子說,反而不好。」
她來到兒子床邊,平靜地說道:「拉吉夫,做手術確實是一件比較痛苦的事情。尤其是手術後的幾天,痛苦更加嚴重。這種痛苦是誰也無法代替的,哭泣不能減輕痛苦,喊叫也不能減輕痛苦,哭泣和喊叫還有可能引起傷口撕裂,加重痛苦。你能做的,就是像一個男人一樣,勇敢地去承受這一切。」
拉吉夫聽了媽媽的話,選擇了勇敢地忍受手術的痛苦。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兒童發展學院的心理學教授安妮·斯坦博士曾經指出: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作為家長就應該著力培養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這樣才能保證孩子在以後遇到挫折時,可以正確處理問題。
在《和孩子劃清界限——成功訓育兒童自律的法寶》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周末,媽媽帶著3歲的Sam去找原來照顧過他的佟阿姨玩。佟阿姨帶Sam去公園划船釣魚,並帶回來三條美麗的金魚,一條紅色,一條黑色,一條紅白相間。Sam可能是太喜歡金魚了,不停地用手抓它們,結果沒多久,就傳來了Sam撕心裂肺的痛哭聲:紅金魚死了!
Sam哭喊著要再釣一隻,但媽媽說天黑了,公園關門了,今天不能去了。他說明天去,媽媽說明天要去幼兒園,只能周末再去釣。於是Sam哭得更厲害了。
爸爸責怪Sam不該使勁玩它們,媽媽卻說:「不要說他啦,這麼漂亮的金魚死了,多令人難過啊,讓他好好傷心一會兒吧。」
Sam哭啊哭,吃完晚飯還接著哭。媽媽讓他給佟阿姨打個電話,報告這個不幸的消息,他又哭著跟佟阿姨分享了這份悲傷。
哭夠了,他說不跟爸爸洗澡了,要跟媽媽洗,洗完澡他的心情就好多了。
很多媽媽見孩子哭那麼厲害,一定會心軟,為了讓孩子不哭,可能會馬上去市場買一條或者答應明天就去弄一條回來。好像媽媽們都希望孩子每時每刻都歡天喜地、無憂無慮,只要他有一點悲傷,就恨不得讓自己變成神仙,喊一聲「變」,就變出孩子想要的東西,把孩子從痛苦中解救出來,從而也讓自己獲得片刻安寧。
可是,這樣做的後果是雖然幫助孩子逃離了痛苦,同時也讓他逃避了責任。其實,痛苦是孩子成長道路上最寶貴的財富之一。美國心理學家、《和孩子建立疆界》的作者克勞德與唐森博士說:「生活的意義並非逃避吃苦,而在於學習怎樣有益地吃苦。從小就逃避痛苦的孩子,長大後會經歷加倍的痛苦……這些問題來源於逃避暫時掙扎的痛苦、逃避自律和延遲享樂的痛苦。如果我們能夠學會坦然面對失去即時所需的東西,對於不能馬上實現的願望感到難過,而後適應困境對我們提出的現實要求,歡樂和成功才會接踵而至。」
Sam把金魚「玩」死了,失去心愛的金魚就是他應該承受的後果。而且天黑了,他也不能再去釣一條,即便是明天,因為要去上幼兒園也不能去,只能等到周末才能彌補這個損失,他必須接受這個真相,並學會平衡失去金魚的痛苦。父母沒有迫不及待去買一條來滿足他,這恰恰促使他掌握了面對痛苦的能力,他的內心也將因此而變得強大。
很多媽媽不忍心看到孩子悲傷、痛苦,但是過多的憐憫和同情會使孩子沒有面對痛苦的能力,也使他失去吸取教訓、獲得第一手經驗的機會。真愛孩子的媽媽,會鼓勵孩子直面痛苦,雖然這意味著媽媽自己也要經歷一些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