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亞東魂> 01?小人物?大胸懷

01?小人物?大胸懷

2024-10-08 18:03:38 作者: 羅鳴

  2016年12月,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全國先進個體工商戶表彰大會」。

  大會前,李克強總理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親自接見了來自西藏自治區亞東縣的朱祥務同志。李總理握著朱祥務的手說,朱祥務同志,熱烈祝賀你被授予「全國先進個體工商戶」。你的事跡很感人,謝謝你在邊疆為老百姓做了那麼多好事。

  「總理過獎了。我是一名職業醫生,一個普通共產黨員,只是做了我應該做的事,感謝國家授予我崇高的榮譽,我真感到受之有愧。請總理放心,我回去以後將更加努力工作,為建設美麗的邊疆做出積極貢獻。」

  請記住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朱祥務握著李總理的手,激動地向總理表達出一個共產黨人的心聲。

  朱祥務何許人也?他在部隊13年,把青春和熱血焊接在雪山哨卡;他愛戀邊陲,主動放棄了回內地的機會,用職業醫生的真情奉獻給邊疆人民;他飽嘗4位親人離世的悲痛,卻張開博大胸懷播撒愛心;他以普通共產黨員的身份,演繹了時代先鋒角色!

  朱祥務的榮譽榜顯示——

  在部隊榮立三等功1次,嘉獎3次

  在大學時被白求恩醫科大學評選為「優秀共產黨員」

  中共白求恩醫科大學第七次黨代會代表

  亞東縣黨代表、政協委員

  日喀則市黨代表,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

  日喀則市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

  享受日喀則市政府特殊津貼人才

  全國先進個體工作商戶

  志在邊關,夢想在軍營開花

  經過「十年寒窗」苦讀求學,1984年7月,朱祥務高中畢業,終於邁進了高考考場。可高考成績發布之後,他同絕大多數參考學子一樣,失落了上大學的夢想。他像一位經過馬拉松賽跑的運動員,疲憊地跑完了學生時期的賽道,無精打采地回到家門。

  正當朱祥務為高考失利而懊惱時,他的一位在部隊當軍官的表哥鼓勵他說:「祥務,一次高考失利沒有關係,好男兒志在四方。你可以參軍,到部隊上去報考軍校,競爭相對少一些,我相信你有實力考上軍校,像我一樣當上軍官。」

  表哥的一席話,又點燃了朱祥務心中的夢想。於是,在部隊徵兵時,他積極報名參軍。經過體檢合格,批准了他應徵入伍。

  1984年10月,19歲的朱祥務背著青春理想的綠色行囊,懷揣編織美好夢想的花環,從四川省西充縣光榮地踏上了軍旅之路。

  朱祥務離家參軍入伍的那天,他的大隊有兩個人光榮參軍。大隊組織了「鑼鼓隊」送他們入伍。

  朱祥務穿上嶄新的綠軍裝,胸戴大紅花,站在父老鄉親的面前,滿臉洋溢著喜氣。他精神煥發,神采奕奕地從家裡走向鳴龍鎮集合出發。

  送子參軍,朱祥務的父母滿臉喜色,腳步緊緊跟在兒子的身後。他的弟弟、妹妹也走在長長的歡送參軍入伍的人群中。

  「祥務,你趕上了機遇,能參軍是我們全家的光榮,也是你去參軍衛國,報考軍校的機會。你到部隊要好好干,爭取干出成績,當上一名軍官,為我們朱家光宗耀祖。」朱祥務的父親對他的鼓勵,成為他踏上軍旅之路的動力。

  朱祥務與新戰友一起,從四川乘著解放牌卡車,奔向遙遙遠遠的西藏。儘管一路搖晃顛簸風塵僕僕,一路爬山看雪抗擊高寒缺氧。但他心中裝著美好的希望,面對艱辛前行,總是高高興興,談笑風生。經過20多天的長途跋涉,終於駐足在喜馬拉雅山南麓的亞東邊防某部卓拉雪山。

  五月,朱祥務才離開內地,那是一個多彩而馨香的季節:蛩琴蛙鼓,飛花落絮,瀟灑的太陽鏡,飄逸飛彩的連衣裙,還有「四星級」的冰箱……

  然而,五月的卓拉山,從印度洋吹過來的「進口風」和西藏高原特產的寒流相接,廝殺在這裡,成了雪的世界——天是一片雪,地是一片雪,空中也飛雪。

  朱祥務這個四川兵,第一次看見如此壯觀的大雪山。剛開始時他喜歡大雪,愛看下雪。可天天看雪,心中就厭煩這一片片白茫茫的景色了。

  這裡的雪太大了,下得太久了。一年長達六、七個月遮天蓋地的下雪,東南西北都分不清,山頭上積雪幾米,山溝都填平了,幾十丈深喲。

  雪山哨卡雖然冷若冰霜,但火熱軍營生活,讓朱祥務享受到連隊官兵送上的溫暖。他在連隊首長和老兵的幫助下,經過嚴格刻苦的訓練,漸漸地融入了軍營工作、生活的緊張節奏。

  半年之後,朱祥務就從一個青年學生的角色,轉換成軍人的姿態,站立在喜馬拉雅的雪山哨卡,肩負邊關軍人的職責——站崗放哨——巡邏熱勤,演繹一個邊防戰士的角色。

  在邊防哨所的工作之餘,朱祥務把報考軍校的理想緊握在手中,一有閒暇之時,他就複習功課,積極準備,去迎接軍校的考試招生……

  「夏吃雨水,冬吃雪水,沒有雨雪喝冰水」。這就是卓拉山哨卡的飲水詠嘆調。

  這是春季,哨卡的飲用水就要靠到山下幾公里的一條冰溝里背水吃。

  當太陽紅紅地升上天空,陽光灑在哨卡的屋頂上,朱祥務同兩位戰友,高高興興地一路滑著雪坡下山,很快就滑到了冰溝。他把幾砣冰塊搬到一個麻袋裡,弓身背起麻袋往山上慢慢爬行。

  在雪山,下山容易上山難。而且朱祥務他們又背著100多斤的冰塊上山,艱難的程度就不言而喻了。

  朱祥務在積雪與山石散亂中,一步一步艱澀地往上爬,背上沉重冰塊在他尚嫌幼嫩的脊背上,壓得他傾身弓背如拉縴的縴夫,高寒缺氧的勞累迫使他張開嘴,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

  另外兩個老兵的經驗和體力,都比朱祥務好得多,他們已經爬在了前頭。一位老兵把背上的冰塊放在一塊冰石上,以便等候小朱上來後休息一會兒再走。

  一個老兵就向坡下的小朱喊:加——「油」字還沒有落地時,老兵的腳一打滑,沿地的石頭被踢出,順坡而滾,石頭滾動在雪坡上引起連鎖反應,幾塊冰石衝下雪坡,向小朱滾滾而去……

  那個老兵看見一股雪沫騰空,他魂飛魄散,看不見朱祥務的身影。於是,他大叫一聲:「快救人!」呼——地衝下了雪坡。

  老兵衝下幾十米的雪坡,在一個石縫中發現了朱祥務。只見那個沉重的冰塊麻袋,死死地壓在小朱的身上,半邊臉被尖硬的冰石啃掉幾塊皮,雪粒嵌進了血肉模糊的傷口,凝成一團血塊。

  「小朱小朱,你快醒醒!」老兵的驚叫聲,沒有把小朱叫醒。卻喊來了連隊的戰友。旋即,他們立即把朱祥務送到了團部衛生隊搶救。

  朱祥務逃脫了雪山伸向的魔爪,躲過了死神的厄運。可他胸腔上的肋骨,被冰石咬斷了四根……

  朱祥務在團部衛生隊住了兩個多月醫院後,傷病才漸漸好了起來。從此,他因公受傷,在胸部上留下了四條十多公分永不消失的疤痕,成了二等甲級傷殘軍人。

  也許是因為朱祥務的傷殘身體,不適應在雪山哨卡站崗巡邏;也許是他在住院期間,對醫生的職業產生了濃厚興趣,被團衛生隊隊長發現了。在他出院後就當上了連隊的衛生員。

  背冰受傷住院,朱祥務成了傷殘軍人,自然失去報考軍校的機會。殘酷的冰石,又一次擊破了他上大學的夢想。他只能面對現實,腳踏雪山哨卡,兢兢業業地履行一個邊防軍人的職責,認認真真干好連隊衛生員工作。

  朱祥務失去了當軍官的理想,卻愛上了醫療工作。從此,他一邊努力學習醫療衛生知識,一邊精心地幫助戰友拿藥治病。而且,住在連隊山下的藏族老鄉,有人生病了請他出診。無論是白天晚上,颳風下雪,有請必去。

  1987年7月,朱祥務光榮入黨,成為了一名共產黨員。從此,他更加嚴格要求自己,踐行一個黨員的職責義務。

  在連隊當了兩年的衛生員後,部隊就調他到團部衛生隊工作,1987年12月,部隊派到日喀則陸軍第八醫院檢驗科進修一年。

  1991年元月,朱祥務從八醫院進修回到團部衛生隊,部隊就給他轉為志願兵。

  這是對朱祥務醫療技術的認可,更讓一個農村兵的人生實現了飛越,從此跳出了「農門」。換句話說,當時的志願兵轉業之後,是要安排正式工作的,以後他將成為國家單位的正式醫生。

  朱祥務當上一名堂堂的醫生。可他是一個有著夢想的青年軍人,不會就此滿足。因為他在八醫院耳聞目睹,那些從大學畢業的軍醫,個個醫學知識豐富,人人醫療技術高明,從而,再次激發了他的夢想,他要考上大學。

  朱祥務是一個想干就乾的人。他在團部衛生隊,一邊積極幫助病人看病開藥,一面潛心複習功課。經過幾個月的挑燈夜戰,汗灑書本,淚結碩果。

  1991年9月,朱祥務考上了長春市白求恩醫科大學(現為吉林大學),終於圓了大學夢……

  留戀邊疆,把愛妻拉來亞東

  朱祥務在長春上大學期間,他是軍人,共產黨員,又是同學們的大哥哥,自然很受同學們的歡迎。他學習成績優秀,組織管理能力強,各方表現出色,曾擔任大學學生會幹部,在大學校園裡是一個響噹噹的人物,令很多學妹追捧。

  一個來自河南安陽市的姑娘張敏,是朱祥務的同班同學,她特別崇拜軍人,朱大哥人品好,有愛心,對同學熱情。因此,她暗暗地傾慕他。

  上大三時,張同學主動向朱同學示好。朱祥務雖然滿心喜歡這位善良可愛的學妹,可他卻不敢輕易接受學妹拋過來的紅繡球。

  一個周末的晚上,朱祥務勇敢地把張敏請到校園的公園裡。他向張敏傾吐了心曲:「張敏,你的心思我明白,其實我也早就喜歡你,不敢向你表達愛意。因為,我是一個西藏邊防軍人,大學畢業後還要回到邊關服役,如果你同我戀愛,今後結了婚,就要過著兩地分居的思念日子,我擔心你沒有這樣的思想準備。」

  「朱大哥,今天你把話說開了,我也直言告訴你,我喜歡你,更愛你是個軍人。你們為了保衛國家的安寧,長年累月守候在邊防雪線上,邊防軍是最可愛的人。因此,對於你說的兩地分居,同你們在雪山哨卡,保衛邊防的艱苦相比,那又算得了什麼苦啊。我不怕,我願意做一名邊防軍人的妻子。」張敏是個性格率真的女孩子,她看準的事,認定的事,就會勇敢去追求。

  「謝謝你看得起我這個邊防軍人。可是,我受過傷,是一個傷殘軍人,還有,我家在農村,經濟負擔重,家庭條件差,你跟著我會過苦日子的。而你家在城市,家庭條件又好,你的父母會同意嗎?」朱祥務坦言相告,傾訴真心。

  「我喜歡的是你這個人,只要我們倆心相悅,真心相愛,至於家庭情況,我不在乎,請你放心好了。」張敏快言快言,叩開了男兒的心門。

  朱祥務勇敢地伸出雙臂,把張敏摟進溫暖的胸膛:「我愛你。」

  張敏的臉上綻放出溫情的花香,在美麗的大學校園裡,香醉了從未談過戀愛的朱祥務。倆顆年輕人的心,從此緊緊地系在一起。

  1994年7月,朱祥務、張敏大學畢業了,兩個熱戀中的情侶,牽手走出校門,來到在吉林火車站,從此將面臨各去東西。

  分別時,傷情難免,倆顆相愛的心海,噴發出情感的熱浪澎湃,把他們掀進了愛的波浪中;離開時,兩人滾滾的情淚嘩啦啦地流,像長長的情絲,纏繞著他們的心,帶走了對戀人的思念……

  朱祥務學成回歸,仍然回到西藏亞東某部衛生隊當軍醫;張敏回到河南省安陽市,分配到一家國企當廠醫。

  朱祥務、張敏雖然相距千山萬水。可他們的心都放進對方的胸膛,時刻能觸摸到惦念對方跳動的節拍。他們在大校園裡澆灌培植的愛情苗圃,天天都能嗅到芳香……

  1998年春節,朱祥務從西藏回家休假時,他們培植五年的愛情果樹,終於果熟收穫,幸福地結婚了。一年之後,他們的愛情花朵盛開,喜獲一個千金……

  1999年,朱祥務的志願兵服役期滿,他要轉業了,就把這一喜訊告訴了妻子。

  張敏滿心等待丈夫轉業回家,他還沒有見過一歲的女兒吶。從此,他們夫妻將結束了兩地分居的生活,一家人就能幸福地團圓在一起。

  走!離開西藏回到內地,這是多少邊防軍人夢寐以求、迫不及待的事。而當「走」出現在朱祥務的面前時,他的心中卻涌動著激越的波瀾。

  那晚,朱祥務睡在床上,「走與留」的問題攪拌得他輾轉反側,徹夜難眠,思想搏鬥打架,難以決策。

  走,朱祥務憑手中的大學文憑,在部隊取得的諸多成績,完全可以回到內地的大醫院,在一個條件好的地方工作。而且,從此就能結束夫妻兩地生活的苦楚,享受幸福生活,還能和朝思暮想的愛妻幼女生活在一起,與親人團聚,照看家人。

  但「走」的路,真正出現在朱祥務的腳下時,他卻遲遲邁不開步,捨不得離開這個夢開始的地方。部隊救了他的命,培養他學習醫療技術,送他到部隊大醫院進修,才使他有基礎考上了大學,成為一名醫生。

  朱祥務留戀邊防,更捨不得離開部隊駐地。還有,西藏缺醫少藥,亞東老百姓需要他,他同當地群眾建立了魚水情深的關係。他要回報部隊,感恩社會。

  咚——朱祥務從床上跳到地上,斗膽做出一生最重大決策:留在亞東,一生為邊疆人民服務,把自己的醫學技術奉獻給缺醫少藥的當地老百姓。

  身在河南安陽市的張敏,自從得到丈夫要轉業的喜訊後,整天盼星星、盼月亮,盼望丈夫回到家門。可是她左等右盼,總是讓她失望,沒有看見丈夫的身影,反而接到了丈夫要繼續留在西藏邊防的決定。這令她百思不解。於是,這位初為人母的年輕女人,決定去西藏,勸說丈夫放棄打算,一定要把他拉回來。

  張敏來到了亞東,與丈夫溫情之後,開始談判:

  「你為何轉業了,還要留在這裡?」

  「親愛的,請別生氣。我愛你們,我也想回到你們身邊。可這裡缺醫少藥,你是醫生,知道治病救人的重大意義。內地醫務人才多,不缺我一個。而在這塊邊疆的土地上,就很需要我,我在這裡更能發揮作用。」

  「道理我懂。可是,你若繼續留在這裡,我們就會長期分居,生活將會遇到更多的難題,難道你就捨得我母女倆?」

  「親愛的,這個問題我早有考慮,其實是很好辦的?」

  「怎麼辦?你說,」張敏以為丈夫改變了想法,一興奮用溫柔的雙手摟緊了丈夫,「親愛的,你有什麼好辦法,快講啊?」

  「乾脆你把工作辭了,也來亞東,我們兩人聯手在這裡開一家診所,辦一個藥房,既能經營事業,又能發揮我們學醫的強項,還能為這裡的人提供醫療服務,一舉三得,你說好嗎?」

  張敏雙手一推:「你想得美,叫我把正式工作辭了,來到邊疆同你一起吃苦不說,我們才一歲的女兒哪個管?」

  「親愛的,女兒可以放在老家,請她外公外婆幫忙照顧。」朱祥務溫情地把妻子摟了過來,「親愛的,求求你,你就支持我吧。」

  「想得美,我就不,要留你自己留在這裡,我們各奔東西!」張敏真的生氣了。她一翻身,用冰涼的背部抵擋著丈夫的溫情,一連幾天硬是不理丈夫。

  朱祥務平時是一個不太搞浪漫的男人,為了征服妻子的心,他也耍點小花招。這幾天,他勤快地為妻子做好吃的,幫她洗衣物,想盡一些辦法逗她笑,讓她緊繃的臉鬆弛開花,艷麗好看,可依然沒有奏效。

  張敏就是繃緊著一張不好看的臉,就是不開口同朱祥務講話。「談判」進入僵局,幾天也未達成協議。可是。朱祥務是一定堅定的男人,一旦做出決定的事,九頭氂牛也拉不回來的。

  為了達成協議,朱祥務想給妻子演一出浪漫節目。這天一早,他到山頭採集了一把鮮艷的杜鵑花,一進屋就跪在張敏的面前,用雙手奉獻給妻子:「親愛的,你就像亞東的杜鵑花,只能生長在這片土壤,才能鮮艷盛開,花香四溢。」

  「去!少來糖衣炮彈。」張敏繃著幾天的臉,終於像杜鵑花一樣開放了。她接過丈夫手中的花,放在鼻子上,猛吸了幾口花的芳香……

  張敏來西藏,是來「拉」丈夫回去,可她拗不過丈夫的執著,反而讓丈夫把她「拴」在這裡。

  張敏從亞東回到河南後,她服從了丈夫的決定,把廠醫辭了,把女兒留在父母的家,隻身來到亞東,陪伴在丈夫的身邊。

  朱祥務從部隊志願兵轉業時,本來亞東縣把他安置在縣衛生服務中心,而他卻放棄了政府為安排的正式單位,選擇自主創業,而且,硬是把妻子從數千公里外的老家「拉」了過來,同他一起經營診所和藥房。

  在籌辦診所藥房初期,朱祥務手中無資金,周轉有困難,進的藥物量小,滿足不了當地藏族老百姓看病吃藥的需求。

  開辦診所藥房手中缺錢,可朱祥務卻自動放棄了轉業時「自主擇業」的10多萬巨款。

  據說當年部隊對志願兵轉業自主擇業者,根據相關規定,可以領到安家費10多萬元。可是,這個規定在邊防一線部隊,也許是由於「信息不暢通」,朱祥務轉業時沒有領到這筆巨大的資金。

  當朱祥務的朋友知道此事後,都叫他去找部隊領取那筆巨款。然而,他卻沒有去部隊詢問,就當那筆經費是自己支付部隊的培養費。

  當時的亞東縣委書記次仁塔傑,得知朱祥務的困難後,並對朱「主動放棄回內地工作,留在亞東為老百姓服務」的行為所感動。次仁塔傑主動出面,從政府的經費中批借30000元,給朱醫生作為開辦診所藥房的啟動資金。

  得到縣裡的大力支持後,朱祥務就在亞東縣城下司馬鎮開辦起第一家診所和朱生大藥房,從事藥品行業銷售。

  大醫精誠,用愛心感恩百姓

  從1999年朱醫生大藥房辦起來了。朱祥務的辦店宗旨:依法經營、熱忱服務、感恩邊疆、回報社會。

  朱醫生夫婦的醫術高明,為當地老百姓治好了許多病人;同時,他們熱忱服務於患者,視病人為親人的優質服務,贏得了亞東老百姓的一片讚譽。「朱醫生大藥房」的名聲,漸漸地響遍了下司馬鎮,傳遍了亞東……

  自開辦朱醫生大藥房以來,他們一直堅持為亞東縣的殘疾人、五保戶、下司馬鎮敬老院以及享受低保的貧困戶,免費為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醫療服務和藥品,並把此項服務作為一項制度,長期堅持至今。他每年用於以上免費服務的資金達20000元以上,享受到免費醫療服務的群眾達300多人次。

  朱祥務還在自己的藥店裡,設立了「計劃生育用品專櫃」,免費提供給廣大群眾使用,向他們宣傳優生優育知識。

  從2013年開始,朱祥務還為下亞東鄉小學和亞東縣中學的廚師,每年贈送20套工作服,價值達2500元。

  亞東的夏天經常下雨。一次,他出診回來,走在路上突遇大雨。一位藏族老鄉就給他送來一把雨傘,令他非常感動。於是,激發了他的靈感,就去專門購置了1000把雨傘,放在藥店內,取名「便民傘」,方便群眾所需取用。

  朱祥務感恩邊疆,回報社會,絕不是一句空話,而是長期踐行,實實在在。

  一天,朱祥務聽見從公路邊的一個窩柵里,傳出猛烈的咳嗽,並伴隨著痛苦的呻吟聲。憑醫生的職業告訴他,那裡面一定有人生病了。

  於是,朱祥務就走進窩柵里,看見一個老人躺在簡陋的床上。這個人他認識,街上的人喊她慕奶奶,是從河南老家到下司馬鎮的孤獨老人,年近70歲,經常看見她在菜市場撿拾菜葉、礦泉水瓶……

  「慕奶奶生病啦?」朱祥務伸手一摸她的額頭,「你發高燒,至少39度,必須馬上跟我到診所去輸液治療。」說話間,朱醫生彎下腰,把慕奶奶背起就朝診所走去。

  「大善人啊朱醫生,今天又是你來背我去看病。要不是有你的幫助,我這條老命,早就死了幾回。」慕奶奶伏在朱祥務的背上,吃力地說。

  之前,朱祥務就一直關愛這位慕奶奶,多次為她免費看病送藥,為她打針輸液。

  今天剛好朱醫生路過慕奶奶在路邊搭建的窩棚,發現她生病了,理當帶回自己的大藥房為她治病。

  經過朱祥務的確診,慕奶奶患了急性肺炎。朱醫生馬上給她輸液……經過三天的治療,她就能下地走路了。

  朱醫生就給慕奶奶開了一些藥,請她帶回去吃。

  慕奶奶離開大藥房後,朱祥務一直掛惦著她的病情,第二天下午,專程去老人住處看望。他發現以前為老人買的電飯鍋等日用品,都被她扔在外面甩壞了,還把門鎖了。之前她是從來不鎖門的。

  朱祥務想探聽虛實,到街上去找慕奶奶問個究竟。

  慕奶奶一見到恩人,就把心事講了出來:「我因與家人鬧了矛盾,才跑出來自尋生活的。前幾天接到了通知,河南要來人接我回老家。氣一上來,我就生病了,我不願意回去,願意在亞東生活。」

  朱祥務了解到情況後,先送慕奶奶回去,然後請來電工,把老人家摔壞的電器修好,又給她添置了小櫥櫃等日用家具。讓老人先安心住著,告訴她不會有人趕她離開亞東的。

  朱祥務向她承諾:「慕奶奶你放心,只要你老人家在亞東一天,我們就會把你當親人一樣對待。」說話間,朱醫生摸出200元放在老人的手中說,「先給你一些零用,沒有了我再想辦法幫助你。」

  在這之前,慕奶奶曾經被送往江孜縣、日喀則市,可她在那裡生活一段時間後不習慣,她又回到了亞東。

  沒有過幾天,河南真的派人來接慕奶奶回老家,可她就是不願意離開亞東。隨後,亞東縣把她接到了距縣城6公里的五保供養中心,每個月發給她375元生活補助。可她不喜歡拘束,經常跑回亞東縣城。

  平時她生病了,可以直接到縣裡的醫院免費看病,可她生了病也不去別的醫院,只找朱醫生為她看病治病。

  朱祥務自家並沒有多少錢,家庭經濟負擔也很重。父親在20多年前因病去世了,母親是年近80歲的老人,一直住在老家生活,還要照顧100歲的爺爺。他從當兵離開家鄉30多年了,沒有回過老家過一個春節。

  朱祥務剛入伍時,么弟因病無錢醫治,離全家人而去;大弟弟在10多年前因車禍離世,留下10歲女兒、5歲兒子,兩個孩子和奶奶一起在老家生活。家裡全靠他支撐,兩個侄兒侄女全由他供養長大,上學全是他資助。

  特別令朱祥務欣慰的是,兩個孩子學習成績優秀,品行端正。侄女2010年考上北京電子科技大學,畢業後考上了雅安市公安局,成了一個人民警察。侄兒2014年,考上了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

  2016年,朱祥務唯一的妹妹又因病去世,這給他帶來無比的悲痛。使他在精神上、心理上承受巨大壓力,壓垮了他的身體,經常感到渾身無力。

  從北京開會回到成都時,朱祥務利用這次機會,到華西醫院進行了檢查,沒有發現什麼病症,他的心理才放鬆了一些,隨後回到亞東。

  朱祥務夫婦在亞東一直是租房住,家中十分簡陋,幾件舊家具都是房東的。他不抽菸、不喝酒,平時他家的生活十分節儉,過得特別清淡。

  筆者看見朱醫生的腳上,穿的是一雙幾元錢的舊棉拖鞋,鞋子已經破了幾個洞,露出了白色的棉花,可他仍然捨不得甩。他沒有給妻子買過新衣服,自己沒有穿過百元以上的衣物,就是給寶貝女兒買東西,也是相當的便宜。然而,每當遇到需要幫助的人時,他都會慷慨出手。

  朱祥務愧疚地對筆者講:「我對不起妻子女兒,沒有讓她們享受到好的生活,把女兒寄養在岳母家,也沒有給過錢物,反而向老人借錢用。因為有時進貨、租房租門面資金周轉不過來。還有,為了定時給資助的學生打款,實在沒有辦法了,就向岳母伸手,把岳母剛領到的50000元退休費也借來用了……」

  朱祥務家庭的經濟本來不寬餘,卻長期堅持每年至少資助五位貧困學生,每人每月至少固定打款600元。這些年他資助學生求學,向社會獻愛心,以及為藏族老鄉治病所用的經費,至少在50萬元以上。

  筆者忍不住問朱醫生:「你自己、家人捨不得多花一分錢,而對他人卻慷慨大方,難道你妻子女兒沒有意見嗎?」

  「有!妻子開始時,對我的做法很不理解,也曾經常在我面前嘮叨。但她也是一個十分善良的女人,慢慢就順應了我的做法。女兒小的時候,經常鬧著要買好的玩具。自從她上高中以後,就懂得了節儉,我們每月只給她600元錢。」

  「你女兒在哪裡讀書?」

  「上小學時,在愛人的老家安陽市。初中升學考試,她到亞東考的,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南昌進賢西藏班,初中、高中一直在那個學校讀書。她很獨立,學習成績好,今年要參加高考。所以,愛人在春節後就去照顧女兒了。」朱祥務在談到寶貝女兒時,他的臉上一直掛著自豪的微笑。

  「預祝你女兒金榜題名!」

  問及朱祥務為何要這樣做時,他回答實實在在:「因為,在我受傷的時候,是部隊救了我的生命;當初我開辦診所藥店沒有本錢時,得到了亞東縣的幫助,才讓我的事業起步;我在遇到經濟巨大困難時,是西藏醫藥公司無私幫助了我。」

  朱醫生給我講述了這樣一件事:那年他在下司馬鎮老街租的倉庫,那時倉庫是木質結構房屋,鄰居失火,把他存放在倉庫價值100多萬元的藥物,全部被大火燒毀了。

  西藏自治區醫藥公司,得知朱祥務受災的情況後,主動來到亞東,對他的損失情況進行考察,加之他經營講信譽,服務質量好,就把藥品先預支給他,等他賣了後再收回藥費。

  朱祥務雖然是個傷殘軍人,是一個小小的個體醫生,但他胸中蘊藏著巨大的正能量,點燃了貧困學子的求學希望,讓一個個貧困家庭的娃娃,背起了書包,像一隻只雪山的雛鷹,展開了放飛夢想的翅膀。

  下司馬鎮一位叫頓珠的學生,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母親體弱多病無法工作。因此,家庭沒有任何經濟來源,屬於特困家庭。頓珠在亞東中學讀書時,成績特別優秀,但因家庭貧困,準備輟學外出打工。

  當朱祥務知道這一情況後,立即找到頓珠,鼓勵他繼續讀書,承諾每月資助他500元。

  頓珠初中畢業後,考上了內地西藏班讀高中。如今他在朱醫生的資助下,順利地讀到了高三,2017年參加高考。

  一次,朱祥務了解到一位叫卓瑪的學生,還有一個弟弟叫單增,家住邊遠的牧區,家庭相當困難。卓瑪的爸爸一次上山採集「林下資源」時,不小心跌落到幾十米的山溝里,左大腿被摔成粉碎性骨折,肚子被亂石劃開了一條大口,腸子流了出來。後來送到醫院搶救治療,人是救活了,可落下一身殘疾,不能走路。因此,家裡欠下一大筆債務。

  卓瑪的媽媽因丈夫成了殘疾,家庭又貧窮,說是外出打工掙錢,供養兒女讀書。可她一走幾年,杳無音訊……

  2008年正在亞東中學讀書的卓瑪,她的爸爸因病去世,家裡只有年邁的奶奶,無力助她們兄妹繼續讀書。

  當朱祥務知道卓瑪的困難後,向卓瑪姐弟伸出了溫暖的手。在朱醫生的幫助下,卓瑪不但沒有失學,還更上一層樓。2009年,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內地西藏班的高中,朱祥務又繼續資助,連續三年不間斷。

  卓瑪沒有辜負朱祥務的期許,三年後又以優秀的成績,考上了西北民族大學。畢業後考上了國家公務員。

  單增後來已考上了大學,現在讀大二。

  像頓珠、卓瑪、單增這樣受到朱祥務資助的貧困學生,朱醫生已經記不清了有多少?他們中不少考上大學,有的已經完成學業工作了,有的考上了國家公務員,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而他資助過的貧困學生都知恩回報。筆者在朱醫生家中,看到了不少受助學生寫給他的來信,現摘錄如下——

  朱叔叔好!

  寄來的1000元收到了,謝謝!請你以後不要給我寄錢了,因為學校知道我是西藏來的貧困學生,給我安排了勤工儉學,在學校食堂打掃清潔衛生,每月能掙700元。從這學期開始,我就利用星期天、節假日做家教,不僅能解決自己的生活費,而且,還稍有一些節餘。因此,請你們不要再資助我了,你把愛心獻給那些比我困苦的同學吧。

  想當初我爸爸受傷,看病治病時借了很多錢,後來不幸去世了。當你知道我家的情況後,每月資助我們姐弟,讓我們重新背起書包,走進了嚮往的學校,能在教室里靜下心來讀書。你的愛心,讓我對今後充滿了希望,有了挑戰困難的信心和力量。假如沒有你的愛心資助,我不可能上大學,待我完成學業之後,有能力時一定向你學習,做一個好人,感恩報答社會。

  ——摘自單增同學的信

  朱爸爸好!春節到了,我就寫封信給你拜年,祝你新年快樂!身體健康!工作順利!吉祥如意!

  記得那年冬天,你一路迎風冒雪,來到我家訪貧助學。我因患病,家裡為我醫病花了很多錢,還是沒有醫好,就休學回家養病。是你獻愛心,為我家送來錢,還帶我到你開的醫院為我看病治病,終於把我的病治好了,如今又回到學校繼續讀書了。爸爸媽媽叫我在過年時,給你們寫封信,向朱爸爸真誠地說聲謝謝!

  ——摘自學生邊巴次仁的信

  像這樣的來信,朱祥務收到很多很多,不再一一摘錄。

  不忘初心,演繹了黨員風範

  朱祥務從1999年部隊轉業後,在亞東開辦起「朱醫生大藥房」,成了一個個體工商戶。雖然他的事業向著健康的發展道路徐徐前進。然而,每當他忙完工作之後,總覺得心中有些失落感,像一個離開群體在茫茫大海中游泳的人,找不到方向,心沒有歸宿。

  一次,朱祥務在抽屜里翻找東西時,突然看到從部隊開出的「黨員介紹信」,他拿在手中,眼光卻有些迷茫,心中空落落的。

  怎麼辦?自己身為一個共產黨員,已經很久沒有參加過組織生活了,難道就這樣離開黨組織?不行,絕對不行!入黨時的「誓言」,仍然迴蕩在他的腦海。不能忘了初心,於是,他決定去找黨組織。

  朱祥務拿著部隊開的「黨組織關係介紹信」,先到駐地下司馬鎮黨委遞交。工作人員接過他的介紹信,對他說:「你的關係不在我們這裡,我們不接收非公黨員,請你去縣機關工委問問,怎樣才能為你辦理關係。」

  朱祥務來到縣機關工委,向工作人員說明來意,得到的答覆與上述如此。他很茫然:「請問同志,我的組織關係,究竟應該落到哪裡?」

  工作人員耐心地向朱祥務解釋:「因為現在我們這裡還沒有成立非公有制黨組織,按照有些地方的做法,你們個體工商戶屬於工商局管理。我們將按照組織程序,向有關部門反映解決。」

  朱祥務又一次失落地回到大藥房,只能等待組織的召喚。

  沒過多久,亞東縣工商局黨支部的一名同志,來到朱醫生大藥房對他說:「按有關部門領導的指示,你的黨組織關係暫時落在工商局黨支部。」

  朱祥務在「海中散游」了一年多,終於看到了航行的燈塔。他滿心喜悅,向著心中有了航標燈靠岸!

  2000年7月,朱祥務終於回到了黨組織的溫暖懷抱,他那顆遊蕩的心終於有了歸宿。

  後來,亞東縣工商局黨支部進行換屆改選,他作為一個工商個體黨員,走進了選舉會場,並當選為黨支部紀檢委員。分工負責接收個體工商黨員,組織他們開展活動。從此,他把那些個體黨員召集在一起,帶領他們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作用。

  2011年,亞東發生「9.18」大地震。災情就是命,黨員就是旗幟。

  朱祥務以共產黨員的先鋒姿態站出來,不顧個人安危,沖在了抗震救災的第一線,充分發揮自身專長,不分白天黑夜搶救傷員,為災民安置點免費巡診看病、免費送藥。在地震期間,他就診人數達2600人次,免費提供藥品達6000餘元。

  與此同時,朱祥務在地震發生後的第一時間,號召組成了一支非公經濟黨員的「抗震救災先鋒隊」。在他的模範身影感召下,個個隊員亮明黨員身份,人人爭當抗震救災先鋒,哪裡有險情就沖向哪裡,哪裡需要救助就義無反顧。

  「先鋒隊」的旗幟,在亞東災區高高飄揚;先鋒隊員的身影,沖在抗震救災的現場……

  在亞東縣城中心,他們建立了為民服務點,為受災的各民族群眾排憂解困,送飯送水,搭建臨時住處,宣揚「一家有難、大家幫助」的傳統美德,傳遞愛心,帶頭捐款捐物。

  朱祥務率先向受災老百姓捐款捐藥。在他的號召帶動下,其他非公黨員也積極拿出實際行動,捐款捐物。僅在災情發生的十天時間裡,非公黨支部就組織捐款近90000元,捐物折款達50000元左右。

  在「9.18」抗震救災工作中,朱祥務被亞東縣人民政府授予先進個人的稱號,另有三名黨員授予「抗震救災先進個人」。

  亞東受災,得到過全國人民的無私支援;亞東人民,懂得感恩圖報。當四川雅安、青海玉樹等地發生地震災害時,朱祥務又號召亞東非公黨員,向災區群眾捐款捐物達30餘萬元,並進行張榜公布,接收黨員群眾的監督。

  2012年10月,經上級黨組織批准,亞東成立了第一個非公經濟聯合黨支部。

  在成立大會上,朱祥務被全體參會黨員代表選為黨支部書記。黨支部成立時有正式黨員16名、預備黨員1名,在亞東縣委及縣工商局的領導下,組織開展各項工作。

  朱祥務曾在大學、部隊期間,就擔任過黨支部成員,熟悉黨務工作。他按照《黨章》組織黨員履行職責義務,逐漸完善黨員和支部的有關資料,建立健全黨費收繳、思想匯報、組織活動、社會服務等制度。

  黨支部的工作正常運轉起來了,朱祥務這個老黨員心裡踏實了,可以把那些散在亞東的個體戶黨員,團結在黨組織的溫暖懷抱。

  但是,非公黨員來自不同的民族、不同階層,政治素質、思想覺悟參差不齊。加之開展工作「沒有經費、沒有地點、黨員分散」,組織活動面臨許多難題。

  「辦法總是有的。」沒有活動經費,朱書記就自己掏腰包,沒有地方開展活動,他就四處去找活動場地,實在借不到地方,就在他的藥房裡進行。

  針對之前非公黨員沒有組織開展活動,有的政治覺悟較低,黨性意識較弱等問題。朱書記在支部成立初期,大力倡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著力提升黨員素質,主動協調溝通,不斷強化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更加注重抓好個體工商黨員的優質服務,文明經商,鼓勵他們誠信經營、積極納稅、爭當先鋒。

  在亞東非公經濟黨支部中,就湧現出袁利林、夏延龍、朱祥務、馬連梅等縣裡的納稅先進代表。他們為推動亞東經濟發展,帶動本地藏族同胞,共同致富貢獻了力量。

  非公黨支部積極響應縣委的指示精神,成立了「雙聯戶」(聯戶創收、聯戶平安)。黨支部7名委員,分別擔任了「雙聯戶」戶長。他們模範帶頭,認真履行「戶長」職責,努力幫助貧困戶創收脫貧,為維護當地的社會安定,發揮出巨大的作用。

  朱祥務長期堅持助學,為當地五保戶、傷殘人員、集中供養中心的孤寡老人,以及部分僧尼提供免費醫療,贈送藥品價值近5萬元。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他為農牧區鄉衛生院捐贈藥品價值8萬元。

  袁利林同志擔任「雙聯戶長」期間,無私幫扶下司馬鎮14戶藏族居民率先脫貧,還每年用1萬元資金,獎勵下司馬鎮中心小學品學兼優的學生,鼓勵他們勤奮學習。

  幾年來,在他們的「雙聯戶」所管轄的範圍內,從未發生過任何影響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事件,沒有發生過一件刑事案件。他們的「雙聯戶」,有3個單元被評為縣級「優秀雙聯戶」。

  一次,下亞東鄉春丕溝,發生草場火災。朱書記就組織帶領非公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和其他商戶,立即投入滅火的戰場。在參加那場草場滅火戰鬥,他們組織出動車輛6台次,人員30多人。

  朱祥務還利用政協委員的身份,在群眾中開展社會調查,主動當好社情民意收集員,經常與其他商戶交流情況,了解他們的建議和要求,並將收集的情況建議,認真梳理匯總,積極向政府建言獻策。先後提出了《如何搞好個體戶之間、民族之間、鄰里之間的團結問題》《如何解決下司馬鎮主要路口車輛擁堵問題》等等建議,得到了縣裡的採納。

  非公黨支部嚴格按照《發展黨員工作手冊》的要求,大力培養考察入黨積極分子,認真嚴把「入門關」,做到條件成熟一個發展一個,把優秀人才吸收到黨員隊伍中來。

  他們在發展黨員時,注重發展少數民族同志入黨。自黨支部成立以來,先後發展黨員15名,正在培養積極分子3名。

  朱祥務的愛人張敏同志,經過他的多年教育培養,言傳身教,也積極向黨組織靠攏。2016年7月,非公黨支部接受了張敏的入黨申請,批准她為一名中共預備黨員。

  從2016年起,縣委組織部,每年給黨支部劃撥30000元教育活動經費,縣工商局為他們提供了活動場所,如今較好地解決了黨員的活動經費和場地。今天,非公黨支部,在朱祥務的帶領下,正在積極探索,打造「黨企連心一家親」黨建品牌。

  亞東非公黨支部已經形成了一支戰鬥堡壘,成為邊疆高高飄揚的一面旗幟。他們不僅黨務工做出色,而且個個先鋒模範作用發揮好,得到了上級黨組織的表彰。

  亞東非公黨支部,先後被下司馬鎮黨委、亞東縣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日喀則市、西藏自治區黨建工作「兩級檢查驗收組」,來到亞東時,對他們的工作給予了高度讚揚。

  非公黨支部還湧現出了許多優秀共產黨員。如,朱祥務先後被評為縣、市優秀共產黨員的光榮稱號。

  朱祥務說:「我生在四川,家在四川,但是我的心一直在亞東,早已把這裡作為第二故鄉,把這裡的老百姓當作親人。是部隊培養了我,在我最困難的時候,又是亞東人民向我伸出了有力的援手,我與這裡結下了一生情結。因此,為了報答這方山水的恩情,我決心繼續留在這裡,為邊疆人民貢獻力量。」

  朱祥務入黨30多年來,始終如一地保持著一個共產黨員的普通本色,踐行先鋒模範作用,詮釋民族團結傳統美德。用自己平凡的舉動,傳遞出時代的正能量,並長期執著堅持釋放光芒——他是一個小人物,卻張開巨大胸懷,不忘初心,用愛心付出,成為追求的常態,讓一個個貧困學子托起了求學的夢想,一些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感受溫暖;他舍小家為大家,在邊關30多年,鑄成了大愛無疆,演繹了一個共產黨人的風采。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