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皇屍骨難安

2024-10-04 17:54:23 作者: 張程

  紹熙五年(1194年)春天,太上皇趙昚的生命走向盡頭。

  趙昚病重的三個月間,趙惇沒有探望過一次。相反,他天天在宮中與李鳳娘游宴。趙惇如此行徑,完全喪失了人心。皇帝不孝,又不聽勸諫,群臣只能將此歸咎於自己沒有做好大臣職分。他們紛紛上疏彈劾自己,請求罷黜。在奏章中,大臣們指出朝廷出現了道德危機,一向提倡的孝道沒有得到執行,感到自己列位朝堂對此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應該受到懲處。奏章呈上去後,官員們按慣例都居家待罪,不去辦公了。但另一方面,所有大臣都「待罪在家」,荒廢了朝政,也是變相地勸諫皇帝,類似於今天的集體罷工。於是,朝廷上出現了「舉朝求去,如出一口」、朝政無人打理的現象。趙惇依然對此置若罔聞。

  六月,趙昚已經到了彌留之際。臨死前,他特別想見兒子趙惇一面,顧視左右,淚流滿面,卻說不出話來。消息傳出重華宮後,輿論大嘩。宰相留正、兵部尚書羅點、中書舍人陳傅良、起居舍人彭龜年等人不得不再次進諫,力勸趙惇過宮去與太上皇訣別。其中,彭龜年跪在地上不斷地磕頭,頭破血流,滿身滿地都是鮮血。留正則拉住皇帝的衣裾不放,哭著懇請趙惇一定要去見太上皇最後一面。趙惇只反覆說「知道了,知道了」,一點沒有起駕去重華宮的跡象。最後拗不過大臣的死勸,趙惇讓唯一的兒子、嘉王趙擴代為前往探視。

  六月戊戌日,過了五年寂寞、無奈、傷心的太上皇生活的趙昚去世,終年六十八歲。

  死前,宋孝宗一直深情地注視著宮門,希望兒子的身影能夠出現。重華宮那遺憾的長瞥,深深投射到了帝國政界中,隨即掀起了洶湧的波濤。

  太上皇死後,重華宮的內侍沒有首先向皇帝趙惇報告,而是先去找了朝廷的重臣們。他們先去了宰相留正的私第和知樞密院趙汝愚的官邸,通知噩耗。趙汝愚聞訊,制止了內侍去皇宮報告。他擔心李鳳娘知道消息後,可能阻攔趙惇上朝,甚至是封鎖消息。趙汝愚要求重華宮當天秘不發喪,隱瞞太上皇崩逝的消息。

  第二天入朝,趙汝愚當著趙惇和滿朝文武的面,將太上皇駕崩的消息稟告了皇帝,公之於眾。大臣們邊哭邊請趙惇速去重華宮主持太上皇安葬的事宜。對於喪事,趙惇沒有任何理由推託,不得不答應下來。這一次,群臣覺得趙惇怎麼也得去重華宮主持父親的喪事了吧。大家在宮門外列隊等候了多時,直等到中午,還不見皇帝的影子。原來趙惇懷疑這是大臣們為了要讓自己去見父親,偽造父親的死訊,下套讓自己去重華宮。他心底里還是不願意去那個並不太遠的地方。就當群臣望眼欲穿之時,後宮傳來消息說,皇上生病了,最近不處理政務。也就是說,趙惇不出宮了,太上皇的喪事沒人主持了。

  宋王朝的政界就出現了危險的一幕:太上皇停屍重華宮,因為沒人主事而無法入殮;原本應該主持一切的趙惇稱病不出宮門半步。不知道趙惇到底是不相信父親真的死了,還是被李鳳娘所脅迫,或者兩者都有。相反,北方的金國得到趙昚的死訊後,馬上派遣使者前來弔唁。趙惇作為家屬和君王,理應出面接待。但尷尬的是,因為趙惇躲在深宮中,金國的使團竟然無人接待。一兩天之內,東南騷動。「時中外訛言洶洶,或言某將輒奔赴,或言某某輩私聚哭,朝士有潛遁者。近幸富人,竟匿重器,都人皇皇。」臨安城裡謠傳滿天飛,人心惶惶,有的人還收拾細軟離開了臨安。恐慌情緒還傳播到了軍隊中。

  宰相留正和知樞密院事趙汝愚無可奈何,只好跑去請八十多歲高齡的宋高宗的皇后、太皇太后吳氏出面主持喪禮。吳氏是駕崩的趙昚名義上的母親,開始以「沒有先例」為由一口拒絕為兒子主持喪禮,但禁不住留正和趙汝愚兩人苦苦哀求,也考慮到局面已經到了無法收拾的地步,只好勉為其難,掙扎著出面主持了太上皇趙昚的喪禮。

  趙昚停屍的尷尬終於解決了,但朝政的困局依然存在。朝廷政務不能沒有人決斷,太上皇入葬時不能沒有後代出席,這些都怎麼辦呢?

  

  尚書左選郎官葉適向宰相留正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建議:擁立嘉王趙擴為太子,監國代理皇帝職務。葉適說:「帝疾而不執喪,將何辭以謝天下,今嘉王長,若預建參決,則疑謗釋矣。」留正採納了這個建議,由他領銜、朝廷宰執多人附署,上奏說:「皇子嘉王,仁孝夙成,宜早正儲位,以安人心。」大臣們對趙惇已經失望了,他們現在希望他能夠允許趙擴以太子的身份出現在朝堂和葬禮上,緩解政治危機。

  奏章遞進宮去六天,沒有任何回應。群臣都急了。六天後,那份奏章帶著趙惇的批示從宮中出來了。上面多了八個字:歷事歲久,念欲退閒。

  這是一句文不對題的回答。趙惇沒有說是否同意立趙擴為太子,反而透露出了自己退位的意思。他真的是精疲力竭了。短短的四年皇帝生涯中,家庭不幸,政務荒蕪,民怨沸騰,趙惇卻沒得到一絲的寬慰和休憩,怎麼能不渴望退閒隱居呢?

  宰相留正本來是希望趙惇早定太子,緩解政治危機,卻不料引出了皇帝退位之意。這時候,留正身上暴露出了讀書人的弱點:懦弱,不敢承擔責任。他不敢再在臨安的政治亂局中堅持下去了,更不敢在沒有太子的前提下主持皇帝的退位儀式。留正隱約感覺到現在的困局,除非來一場宮廷政變,不然是難以破除的。從皇宮裡出來,留正假裝摔倒,扭了腳腕。一瘸一拐地回到家後,留正馬上以受傷為由,上疏請求辭去宰相職務。不等朝廷回復,留正就在第二日的五更天,潛逃出了臨安城。宰相逃跑,臨安人心更加浮動,朝政運轉完全停滯。時人指責留正開溜是「擅去相位」。

  趙昚與趙惇的家庭危機終於擴展成了整個宋王朝的政治危機。

  打破僵局的關鍵任務落在了趙汝愚身上。

  趙汝愚走上宋王朝的政治舞台,是一個例外。他是宋太宗之子漢恭憲王趙元佐的七世孫。他是趙昚的遠房侄子、趙惇的遠房堂兄弟。北宋開國的時候就規定宗室成員不能出任朝廷的宰執。帝國為宗室確立了優厚的待遇,用以交換他們手中的權力,壓制他們的政治欲望。宋朝的宗室貴胄在享受豐富的物質同時,被溫和地排斥在政治之外。但趙汝愚憑著真才實學和突出的政績,考中了狀元,還逐步升遷為掌握兵權的知樞密院事。儘管有人對他的升遷提出質疑,但皇室和多數大臣都支持趙汝愚擔任這個職務。趙汝愚也兢兢業業,贏得朝野的讚譽。面對趙昚死後的危險亂象,趙汝愚覺得自己有必要出面解決皇室家務事,一來他是朝廷重臣,二來他是皇室遠親。

  趙汝愚怎樣才能打破皇帝撒手不管、太上皇屍骨難安的困局呢?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