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中會見「四川彭湃」
2024-10-04 06:56:32
作者: 何蜀
寒冬臘月,文強扮作鄉村教員模樣,頭戴一頂灰黑色呢帽,藍布長衫里裹一件短襖,腳穿棕編雪鞋,由化名劉碧天的胡洪疆帶路,頂風冒雪,趕往萬源、城口游擊區。
同行的,有一個中等個子、眉清目秀的青年,就是從蘇聯學習歸來的梁山籍共產黨員王國梁。
還有一個中年農民,是隨胡洪疆從萬源來的農民軍戰士,就扮作力夫,給他們挑行李。
他們到達開縣時,正下著一場茫茫大雪。儘管天氣嚴寒,但是這幾個胸懷革命理想的年輕人,卻是滿腔熱血沸騰。
離開重慶前,劉願庵給文強取了一個化名:秦致遠,也作為四縣行委的代名。
請記住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但文強考慮到農民都有同姓聯宗的講究,為取得廣大農民群眾的好感,便自己決定另取一個與起義軍首領李家俊同姓的化名。又為了切合自己言談舉止上的「鄉村教師」身份,他想到了少年時代在家鄉文氏育英小學的一位啟蒙老師李哲安,便給自己取名為李哲生。
從此,就像四川地下共產黨人都熟知汶萊之這個名字一樣,城、萬游擊區的農民軍戰士們都熟知了李哲生這個名字。
直到半個世紀之後的80年代,當地黨史工作者向一些老農作調查時,他們還能說出李哲生的一些事情來——甚至還有人向文物徵集部門捐出了據說是當年李哲生使用過的梭鏢。
正是大雪封山時節,他們來到了游擊區山林中。
文強頓時感到精神為之一振。
只見寒風中到處飄揚著大大小小的旗幟,有的是新製作的紅旗,有的像是從戲台上拿下來的繡著牙邊的彩旗,上面分別寫著「替天行道」「殺富濟貧」等各種字號。
一時間,他竟恍若來到了《水滸傳》中的水泊梁山。
在這天夜裡,文強被帶到萬源與開縣交界處的一個小山村里,在一個由幾間茅屋圍成的院子裡,同李家俊見了面。
雖是第一次見面,但兩人在四川中共黨內都早已互相「久聞大名」,相見之下,十分親熱。
李家俊這年26歲,比文強大4歲。
李家俊家中本是萬源縣固軍壩厚坪一戶有500來擔地租和10多擔茶葉產業的地主。
李家俊是長子。為了能讓他繼承並發展家業,父母供他出外讀書。先後在綏定府屬聯合中學、上海同濟醫學院學習。在學習中,他接受了「五四」以來新思潮的影響,從信奉無政府主義到信奉馬克思主義,走上了誓為勞苦大眾謀求幸福的理想之路。
1927年國、共分裂後,李家俊在白色恐怖中毅然參加了中國共產黨。
不久,他遵照中共「八七會議」精神,在家鄉開展起反抗國民黨軍閥統治的農民武裝鬥爭。
1928年冬,他辭去萬源縣城高小教員職務,自費印了大量農曆己巳年(1929年)曆書,以賣曆書的「春倌兒」身份,走鄉串戶,向農民宣傳革命道理,鼓動大家團結起來同反動軍閥鬥爭。
在此期間,他串聯了當地幾位大革命時期的共產黨人,如畢業於黃埔軍校第四期工兵大隊通信隊,此時任萬源井溪壩團練大隊長的吳會治;畢業於中央軍校(即黃埔軍校)第六期的達縣人張鵬舉(戴重),畢業於二十軍軍事政治學校,在軍閥部隊混過事的胡洪疆,還有與胡洪疆意氣相投,曾在軍閥部隊中任過手槍營營長的徐永仕等。又聯繫上在開江活動的共產黨人王維舟和達縣的唐伯壯等人,共謀大舉。
李家俊家鄉固軍壩所在的萬源縣第三區,四周山林起伏,西邊是石塘、白沙,距縣城百餘華里;東邊是井溪壩、蜂桶岩,與宣漢、城口邊境交叉相連,距宣漢、城口不過五六十華里;南邊是固軍壩、鐵礦場,距宣漢不過三四十華里。境內多為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最高處城、宣、萬邊境的牛角槽、滿月槽,達海拔2400米左右。
這些大山,東連鄂西大神農架,北走巴山入陝南的興歸山、米倉山。山深林密,河谷縱橫,地勢險要,進可攻,退可守,迴旋餘地很大。
這裡的人民飽受軍閥壓迫剝削,真正是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李家俊義旗一舉,頓時群起響應。當地鄉團武裝又多與起義軍有聯繫,起義軍領導人吳會治等本身就是鄉團首領。因此起義爆發後,很快便形成燎原之勢。
為了深入發動群眾,李家俊首先革自己家庭的命。
他說服父母交出全部家產,搬到母親娘家去住。他勸告傷心的父親說:
「你不是教兒正直為人,努力上進嗎?兒正是看不慣那些軍閥、官僚、劣紳為非作歹,才舉義旗起事的。他們把百姓整得太慘了。不打倒他們,百姓怎麼活得出來喲!」
他的父母親被說服了,在一天深夜裡,帶著一家10餘口人,戀戀不捨地離開了家。
走出家門時,望著自己住了幾代人的房屋,父母親和老祖母痛心地大哭起來。李家俊安慰說:
「不要難過,等兒革命成功了,讓你們住高樓大廈,看一看新世界!」
等全家人一離開,李家俊馬上下令破倉分糧,把自己的幾處莊戶、10多萬斤穀子及全部家產交給新成立的農會使用,作為起義軍的開支。
當時報紙就有報導稱:農民軍「首領李家俊氏,現歸之者甚眾,將萬源產業散盡作為用費」。
文強見到的李家俊,除了頭髮很長,滿臉黑鬍鬚以外,並無一點「山大王」的樣子,而是一副十足的窮書生相:瘦高個子,面容清癯,柳眉細長,目光炯炯,神情執著。穿一件藍布短襖,腰間扎一根稻草繩,腳上是一雙麻板草鞋,糊滿了泥土。
李家俊對這個比自己還年輕的省委代表十分尊重,向文強介紹了農民軍的各方面情況,又帶他到各處看了看,介紹他同「軍師」(參謀長)徐永仕等農民軍幹部認識。
到達根據地後第三天,文強即召集會議,向李家俊和幾位領導幹部傳達了省委的指示,建立起城、萬、宣、達四縣行動委員會,書記文強,副書記兼組織部長李家俊,徐永仕、胡洪疆、戴重、王國梁等為委員。行委直屬中共四川省委領導。不對外宣布。
實際上,自從文強離開重慶後,因山水阻隔,交通困難,就再也沒有與四川省委發生過聯繫。以後的所謂「省委領導」,就成了他獨自代表省委來領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