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給孩子的中國繪畫史> 「命運多舛」的《富春山居圖》

「命運多舛」的《富春山居圖》

2024-10-04 04:49:04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黃公望,常熟(今屬江蘇)人。中年曾任中台察院掾吏,因受人牽連入獄,無心留戀塵世,遂皈依全真教。

  黃公望自幼聰明,學富五車,初學音律長曲,中老年時期才專心於繪畫。他在創作技法上先師法於董源、巨然,後師承李成,筆墨老練,與吳鎮、倪瓚、王蒙合稱「元四家」。《虞山畫志》中說公望「山水師董、巨兩家」「元季四大家之冠」。

  黃公望曾久居江南,浪跡山川之間,領略江河湖泊的美景。他善於觀察景物,常隨身攜帶畫具,每到一處立刻記錄當地美景,有時為深入觀察能坐在山中一整天,把江南山水歷經朝夕、風雨時的變化銘記於心,甚至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他能把江南山水四季或晝夜的變化逼真地呈現在紙上,從而創作出《溪山雨意圖》《天池石壁圖》《富春山居圖》等名畫。

  《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最為著名的傳世作品。創作該圖時,他已79歲,加上前期準備與後期繪製時間,該作品總共歷經七八年才得以問世。打開畫卷,浙江富春江沿岸大嶺一帶的美麗風光展現在觀賞者面前。該圖以橫幅長卷形式展開描繪,近處樹木枝葉茂盛,雖數量不多,但身姿挺拔,錯落有序。山峰連綿起伏,遠近相呼應,從矮小的山丘一直過渡到圓緩高大的山體,盡顯峰巒重重,蜿蜒曲折。山石重疊之間可見房舍、小橋、亭台、人物。再看富春江水,與山體相連,江面微波蕩漾,處處泛起漣漪,幾隻漁舟划行江上,遠處又見一片林海,鬱鬱蔥蔥,顯得富春江十分廣闊。

  作者利用縱深效果構圖,先用淡墨打底,再用較干濃墨畫山頂、樹木,顏色由淺至深,使畫面看起來空間感強烈,景色親切自然。根據物象比例遠近,畫面猶如自動分成四個段落,每一個段落末端的景物變大,就暗示著下一個畫面段落的開始,給人一種虛實結合、遠近分明的視覺效果。作者繼承了趙孟頫的筆墨質感,再結合自己的手法,進一步增加筆墨變化,層次分明,充分展示出自然山水的真實面貌。

  《富春山居圖》自問世以來,受到歷代收藏家、書畫家的垂青,甚至封建皇權貴族也為能親自一睹大家巨作而備感榮幸。清代末年,此畫傳到了收藏家吳宏裕手中。吳宏裕對它愛不釋手,每日觀賞至茶飯不思,直到臨終還要下令將其焚燒殉葬。雖然被侄子從火中搶出,但此畫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長的一段被稱作「無用師卷」,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短的一段則稱為「剩山圖」,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淺絳山水

  淺絳山水是山水畫的一種設色方法,是在水墨勾勒皴染後,再鋪上以赭石為主色的淡彩山水畫。這種設色特點始於五代董源,盛於元代黃公望,其後明代的董其昌、清代的正統派中堅人物王原祁也是此中高手。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