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聖山
2024-10-03 20:58:47
作者: 楊東明
在古希臘人的心目中,奧林匹斯山就是世界的中心。那些住在山上的諸神在統治著世界,主宰著人類。
在古希臘的神話傳說裏,主神宙斯無所不能無所不為,他呼風喚雨招雷引電,讓諸神臣服,萬民仰從。天後赫拉,貌美善妒,主管婚姻和生育,是婦女的保護神。海神波塞冬,統領海底世界,形象是半人半魚。智慧女神雅典娜,代表著智慧和力量,她是雅典的守護神。冥王哈迪斯,是冥界的大主管。愛神阿芙羅狄忒,象徵著女性的美麗與愛情。火神赫菲斯托斯,相貌奇醜且又跛足,但是善良寬厚,心靈純潔。
……
在希臘神話中,神與人是同形同性的,這些神祇有著與人一樣的相貌和感情,因而拉近了人與神的距離,融通了生活與藝術的聯繫。這些神話與傳說就像人物眾多、情節複雜的一出大戲。
希臘的奧林匹斯山因其孕育了古希臘神話而成為歐羅巴文明的策源地。居住在奧林匹斯山上的眾神之傳說締造和影響了整個西方世界的戲劇、繪畫、雕塑和音樂,奧林匹斯山因而被稱為西方的文化聖山。
其實,東方也有一座文化聖山,那就是嵩山。
古老的嵩山及其延伸的河洛、伊洛、潁河流域,是華夏民族遠古神話的搖籃。這些神話表現了華夏民族的先民們尋求宇宙奧秘的探索精神,抒發了先民們征服自然戰勝自然的豪邁氣概,展示了先民們勘真察微創造科學文明的智慧,謳歌了先民們和睦相處共度苦難的大德大愛。
如果說希臘神話的特點是把虛構的神加以人性化的話,那麼東方神話的特點則是把真實的人加以神性話。在東方的神話中,伏羲,女媧,神農,唐堯,虞舜,鯀,大禹……他們都因為與強大的自然力抗爭,而被賦予了超自然的神力。
神話中的伏羲和女媧是兄妹,他們都是半人半蛇的長相。他們的上身是人,下身卻是蛇形。伏羲是上古文化的肇始者,龍馬負圖的神話最為著名。「龍馬者,天地之精,其為形也,馬身而龍鱗,故謂之龍馬,龍馬赤紋綠色,高八尺五寸,類駱有翼,蹈水不沒。」(《漢書.孔安國傳》)龍馬出於河洛,伏羲在水中降伏了龍馬,然後依據龍馬身上的圖形畫出八卦,據之推測出天地萬物的變化。伏羲觀察蜘蛛結網,並且依此發明了漁網,教人們學會了張網捕魚。伏羲又制定了男女婚娶之儀,使男婚女嫁從此有規有秩。
女媧在神話中是造人和補天的女神。「俗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力不暇供,乃引繩於泥中,舉以為人。」(《太平禦覽》)女媧比照著她自己的樣子,用黃泥巴將人造了出來。急急忙忙造不及的時候,她就用繩子蘸著泥漿甩,甩出來的泥巴點子就變成了人。人類繁衍起來,日子過得正好,水神共工卻因為和火神祝融爭奪帝位而打了起來。共工打不過祝融,氣得用腦袋去撞天的柱子不周山。山歪倒了,天塌破了,洪水泛濫,大火蔓延。女媧就采來五彩之石,煉燒之後用以補天。她還折來神鰲之足,將天的四邊支撐起來。天補好了,人民又安居樂業了。女媧又造出了笙簧,人們吹奏起樂曲,載歌載舞,歡樂無比。
「聖德命敘:『伏羲、女媧、神農,是三皇也』。」(《春秋運鬥樞》)作為原始部落的首領,伏羲、女媧和神農又在傳說中成了神話人物。他們是遠古文化的開創者,因其「德合天地」,功業昭彰而被譽為華夏民族的「三皇」。在嵩嶽的少室山上至今仍存有「三皇寨」,寨上還存有「三皇廟」。位於嵩山餘脈的新密尖山上有一個天爺洞,那裡保存著歷史久遠的「三皇殿」。這些都是「三皇」這一遠古神話在嵩山存留的遺蹟。
處於嵩山文化圈的河洛交匯之處,有一個小小的洛口村。在神話傳說中伏羲創製八卦的地方,至今仍舊存留著一個「八卦台」。而嵩山文化圈內的淮陽縣,保存著譽稱中國十八大名陵之首的太昊伏羲陵廟。這座占地875廟的陵廟始建於春秋時期,經唐、明、清幾代數次修葺完善,歷三千年歲月而巍然長存。據統計,歷代帝王曾經七十三次親自或者遣使禦祭。從古至今,這裡的民間祭祀活動綿延不絕。每逢初春,周圍數省幾百縣的香客雲集於此,日平均計有二十萬人之多。
在嵩山地區,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神話傳說還有大禹。「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腹生禹,帝乃命禹率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經.海內經》)
在人間洪水滔天的時候,天神鯀不聽天帝的話,竊取了天帝的寶物「息壤」,從天界來到人間,用堵的方法去治水。「息壤」這寶物自己會生長,鯀原本以為用它可以堵住洪水。不料堵了九年,也沒有將洪水制服。天帝就命令火神祝融將鯀殺死在羽山腳下。鯀死後,其屍體三年不腐,天帝擔心鯀復活後再上天庭作亂,就派人戮其屍體。不料鯀的肚子剛被劃開,其子禹就生了出來。天帝奇之,就命令禹繼續治水。
「禹治洪水,通轅山,化為熊。先謂塗山氏曰:『欲餉,聞鼓乃來。』禹跳石,誤中鼓。塗山氏往,見禹方作熊,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方生啟,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啟生。」(《準南子》)
禹用疏通的方法治水,「居外十三年,過家門而不敢入。……左準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史記.夏本紀》)禹歷盡艱辛,終於將九州之內的洪水全部制服,人民從此得以安居樂業了。
在嵩山地區,與這些神話傳說相對應的文化勝跡比比皆是。太室山和少室山的得名是因為兩山分別住著大禹的妻子塗山氏和少妻塗山氏之妹;
太室山與少室山之間的「轅關」,相傳為大禹疏通洪水時鑿開的;
嵩山的五指嶺,傳說是大禹治水時五個手指所化的山峰;
登封徐莊鄉的禹洞,傳說是當年大禹治水時的棲身之所;
嵩山下的啟母石,相傳是禹妻塗山氏所化。塗山氏為大禹送飯,驚見治水的大禹竟然變身為熊,於是塗山氏就在慚懼中化作了一塊巨石;
嵩山地區的焦河和焦山,傳說是當年大禹治水時火燒蛟龍所留下的遺蹟;
……
嵩山地區的遠古神話是華夏先民精神創造力的最初的成果和結晶,也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肇始。在生產力極端低下的遠古時代,華夏先民在與強大的自然力不屈不撓地抗爭之時,藉助於原始的幻想,呼喚並且創造著戰勝自然超越生命的神性英雄。這些神話充滿了對生存對光明的渴望,洋溢著對理想對幸福的嚮往與追求。
這些遠古神話奠基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大廈,源流出中華民族沛然大觀的文化藝術,它們是留給後人的寶貴的精神遺產。
嵩山作為「天地之中」的文化聖山,千百年來孕育並生發著各種不同的宗教文化,成為了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和儒教文化的薈萃之地。
嵩山是道教文化孕育期和襁褓期的見證。遠古時代的巫術,秦漢時期的神仙方士,都在嵩山留下過深深的印記。鬼谷子,浮丘公,王子晉,周棲野……這些人物在嵩山得道成仙的傳說比比皆是。相傳周靈王之子王子晉(王子喬)喜神仙之術,常常坐於緱氏山巔吹笙,做鳳凰舞雲之鳴。忽一日,王子晉對友人言,七月七日是其飛天之時,約與友人在緱氏山巔作別。友人如約而至,果然見到他乘著白鶴,駕起白雲,成仙而去。嵩山上建有白鶴觀,就是後人對王子晉的紀念。
公元292年,晉代道士鮑靚在嵩山得傳道教典籍《三皇文》。於是,他在嵩山廣收道徒,大張道義。
北魏時,道士寇謙之在嵩山修道七年,宣稱得到了太上老君的親授,要他「宣吾新科,清整道教」。他在革新五鬥米道的基礎上,創立了「北天師道」,在中國道教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章。
隋、唐兩代,道教在嵩山極為興盛。其主要流派上清道茅山宗第十一代宗師潘師正移居嵩山修道,名聞遐邇,聲傳四方。潘師正也因之成為崇信道教的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座上賓。公元679年,唐高宗頒詔,於嵩山逍遙谷敕建崇唐觀,並在山嶺之上修建精思院。觀、院甫成,唐高宗又禦筆賜詩,儼然一時之盛事。
至金代,道號「長春子」的全真教龍門派祖師丘處機來嵩山傳道,宣講他的《大丹直指》,將全真教內丹修練法傳與道徒。「保全真性,萬緣不掛,即為長生」,全真教的精義在嵩山廣為傳布,全真教的道法成為道家修煉的正途。
嵩山雲深樹茂,溪清泉冽,自古以來就是隱居修道的洞天福地。嵩山被稱為道教的「第六小洞天」;嵩山餘脈緱山被譽為道家「第三十六福地」;嵩山的北麓邙山則被譽為道家的「第七十福地」。道教與嵩山之緣,由此可見一斑。
嵩山博大,豁然有容。在嵩山上與道教並榮的佛教於東漢初年傳入中國,公元71年(東漢永平十四年),明帝在嵩山玉柱峰下為佛教高僧建造大法王寺。此寺為佛教傳入中國之後所建的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寺院。
同年,明帝詔準陽城侯劉峻落髮出家,此舉為「嵩山度僧之始」,為佛教走入民間、廣招門徒開啟了先河。
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天竺高僧跋陀由北魏孝文帝接納,在少室山五乳峰下建起了一座寺院。此寺處於少室山叢林之中,因名少林。公元527年(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從印度渡海東來,在少林寺面壁九年,修煉禪宗佛法。此後禪宗弟子蹤跡廣布,影響深遠,少林寺遂成為佛教的禪宗祖庭。
唐朝初年,少林寺曇宗、志操等十三位武僧佐助朝廷征戰有功,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封賞。從此,少林寺禪、武併名,譽滿天下。元、明兩代,少林寺香火鼎盛,僧徒約有兩千之眾。明朝的諸位王子中先後有八人出家入寺,寺僧裏亦有多人在朝中位居要職。
儒學文化在嵩山地區也有著輝煌的歷史,其代表當為書院教育。嵩山地區書院眾多,有嵩陽書院、潁谷書院、少室書院、南城書院、存古書院,其中最有名的是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位於嵩山南麓的峻極峰下,創建於公元484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時稱嵩陽寺。唐代改為嵩陽觀,五代時改為太乙書院,北宋至道三年改為太室書院,北宋景祐二年更名為嵩陽書院。宋代儒學大師、「理學」的奠基人程顥、程頤長期在此授課講學,嵩陽書院遂成為宋代理學的發祥之地。
據史料記載,先後到過嵩陽書院講學的儒學大師還有範仲淹、司馬光、楊時、朱熹、李綱、範純仁等二十餘人。司馬光編撰巨著《資治通鑑》,其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在嵩陽書院和崇福宮完成的。
清康熙年間,嵩陽書院達到其鼎盛時期。當時書院的面積已擴至100餘萬平方米,全國各地的學子慕名而來,人數竟達數百名之多。
鑑於嵩陽書院在儒學界的地位和影響,人們將它與河南應天府書院、湖南嶽麓書院和江西白鹿洞書院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書院」。
「太室為九州之險,五嶽之冠。孕靈生賢,坐鎮地中。」(韋行儉《中天王廟記》)
「興雲雨兮會神龍,峙嵩嶽兮天之中。」(王著《嵩山會善寺碑》)
「嵩高得天下之中也,所謂名山福地,異人靈跡,往往而有。」(陸長源《會善寺戒壇記》)
「靈嶽有五,嵩其一也。然恆、衡、岱、華,皆居其區域之偏,孰於夫宅四方之正中,得土行之正位,峻極於天,若是之大者乎!」(李子樗《重修中嶽廟記》)
「以太史璇璣察乾文,知其協星辰之定域;以陽城土圭測日景,知其居天地之正中。萬山四顧而來向,峭壁高聳而直立。」(盧多遜《中天王廟碑》)
「瞻彼崧高,惟嶽之雄。穹窿隱嶙,屹然地中。」(黃久約《重修中嶽廟碑》)
「繇圭表所測,道理所均,嵩位在地中,而天中亦在焉。……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故帝王為山嶽之主,其治統於中;聖賢發山嶽之祥,其道通於中。」(朱衡《天中閣記》)
……
人世滄桑,歲月流逝,但嵩山留存的許許多多石刻碑文還在無聲地講述著「天地之中」的故事。「天地之中」的嵩山是中華民族的祖山、神山、聖山,而「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則印證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厚重、神奇與瑰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