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馬太》

2024-10-02 06:29:41 作者: 威廉·華萊士

  米開朗琪羅

  (Michelangelo, 1475—1564)

  1505—1508年

  大理石

  

  高度:216厘米

  佛羅倫斯學院美術館

  米開朗琪羅在羅馬有《聖母憐子像》,在佛羅倫斯有《大衛》,聲名如日中天,再也不缺少委託。如今他是最偉大的在世雕塑家,藝術奇蹟的創造者——每個人都想雇用他。

  早在大衛雕像尚未完工時,佛羅倫斯羊毛公會就與他簽訂了合同,為佛羅倫斯大教堂雕刻十二個比真人還要大的使徒。這個委託訂件利潤豐厚,雕塑家得忙碌十幾年才能完成。不僅如此,現代雕塑行業的發展方向將被徹底扭轉,米開朗琪羅以一人之力開創了文藝復興的雕塑領域。這項委託不斷挑戰藝術家的想像力,使其最終達到極致。如何通過手勢、肢體語言和儘量少的特徵表達出基督十二門徒的靈性力量和每個人獨特的個性?米開朗琪羅前往卡拉拉的大理石採石場挑選石料,並訂購了至少五塊運往佛羅倫斯,但最後動手創作的只有聖馬太像。

  雖然雕刻得很粗略,但人物上身明顯向前傾,頭部和左腿急轉向右。這個姿勢表明米開朗琪羅正在嘗試這種後來用在西斯廷教堂穹頂上的幾位先知和西比爾(女先知)身上的姿態。背過去的臉和看向肩膀之後的目光暗示著聖徒正在與神交流。在加洛林王朝之後的記載中,聖馬太一直是不識字的,有一位天使經常在他耳邊低語,並引導著他的手,幫助他寫作了《福音書》。

  米開朗琪羅沒有雕刻天使。相反,他在聖徒不尋常的身體扭轉中,領悟到一種身體語言,可以雄辯地描述一種神啟狀態,仿佛馬太正在直接領受上帝的話語。米開朗琪羅沒有按照一般的方式將聖徒塑造成書寫《福音書》的樣子,而是讓他用左手高舉書卷(或石板)。這本書卷(或石板)位於聖徒的視線上,上面空無一字,聖徒高舉著它,接收上帝的話語。他的右手則無力地垂在身側。人們可以想像右手中握著一管羽毛筆,這支沒有用的書寫工具強調出不識字的馬太不是依靠人,而是通過神的干預來傳福音的。

  雖然作品處於未完成狀態,這位受神啟發的聖徒形象仍能令我們窺見不可言說之妙,看到不可見的事物。米開朗琪羅在笨重的石頭上,也能表現宗教題材。這件半途而廢的聖徒馬太雕塑仍然持久地影響著米開朗琪羅同時代的藝術家。我們在拉斐爾的名畫《亞歷山大的聖凱薩琳》和雕塑家雅各布·桑索維諾(Jacopo Sansovino)的作品(雅各布在米開朗琪羅中斷該委託後接手完成的雕塑)中都可以看到這件作品的影子。米開朗琪羅本人也在此基礎上探索出了誇張但具有高度藝術性的對立式平衡的構圖,具體體現在他於16世紀30年代創作的雕塑《勝利者》中。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