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同胞,勝似兄弟
2024-10-02 06:02:58
作者: 劍眉枉凝
關羽,字雲長,他雖然在後世有著「武聖」「翼漢天尊」「關聖帝君」等光芒萬丈的榮譽稱號,但在涿郡與青年劉備相識的時候,同樣年輕的關羽其實既無光彩也不得意。
確切點說,他的身份是一名在逃罪犯,他的處境是流浪他鄉。
年輕的關羽為什麼成了逃犯?史書上雖然沒有交代,但羅貫中有一個比較合理的推測:為朋友出頭殺了豪強。
為朋友出頭殺豪強,的確非常符合關羽的人設:重義氣,為朋友兩肋插刀,不惜付出亡命他鄉的代價;敢作敢為,後來從軍上陣殺敵也就順理成章;仇恨豪強,符合陳壽總結的關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的性格特點,也可以印證他應該是出身平民階層。
從老家并州河東解縣(今山西運城)一路跨越萬水千山,孤身一人逃亡到劉備的家鄉涿郡,關羽已經見慣了人間冷暖,嘗遍了雨雪風霜。
經過多年漂泊流浪的人,不論他自己承認與否,其實心底都需要一個溫暖的家,想要一個能夠歇息的港灣。
就在關羽久旱盼甘霖的時候,劉備出現了。劉備不但給了關羽久違的家的溫暖,還與他同榻而眠,待他像親兄弟一樣。(寢則同床,恩若兄弟)
此心安處是吾鄉。漂泊多年的關羽從此不再孤獨,認準了劉備做大哥,不離不棄,追隨一生。
張飛,字益德(《三國演義》寫作:翼德),也是涿郡人,與劉備是同鄉,他與劉備結識的時間可能比關羽要早一些,年齡也比關羽要小几歲。
時間早晚不是問題,年齡大小更不是問題,重要的是感情。這三個年輕人,意氣相投,親如兄弟,更難得的是他們有始有終、矢志不渝,從年少相識直到生命的終點,並肩戰鬥長達四十年,令無數人欽佩和追慕不已。
劉、關、張三人結識的故事,後來被演義成「桃園三結義」,不僅流傳至今,而且影響了平民階層的行為方式,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
桃園結義是否真有其事,一千多年以來都是一個巨大的謎團,民間傳說多是寧可信其有,而所有史料中無明確的記載。《三國志》中除了劉、關、張三人親如兄弟的描述,與盟誓結義最為接近的記載是:日後關羽離開曹營前,對好友張遼毫不隱瞞地說出的真心話:「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可見桃園結義未必是真,但盟誓同生共死未必是假。後文中還有相關分析,也許讀者諸君看完本書後,會得出自己的判斷。
我們雖然不能確定三人有過桃園結義,但能夠肯定的是:自從相識相知之後,三人的人生就合而為一,成為志同道合的親密戰友,為著一個共同的目標,踏上了未知的人生旅途,不畏險難,無懼生死,永不相負。
劉備在這個時期結交的年輕人很多,遠遠不止關羽、張飛二人(年少爭附之)。但江湖險惡,大浪淘沙,他們中間的大多數,要麼中途離散,要麼在日後殘酷的戰爭歲月中湮沒塵埃,能夠在青史上留下姓名的少之又少。除了關羽、張飛之外,碩果僅存的只有簡雍。
簡雍是個幽默風趣的人。在三國的亂世風雲中,他雖然沒有立下豐功偉績,但相信他的幽默,能夠為一路上艱難拼搏、刀光劍影、生離死別的兄弟們,平添幾分歡樂,淡忘幾分憂傷。
在一個團隊中,需要劉備這樣的出色領導,需要關羽和張飛這樣的得力人才,同樣也需要能夠製造輕鬆氛圍的簡雍。否則,在事業陷入低谷的時候,揮之不去的沮喪和壓抑,往往會讓很多人不願堅持而選擇離開。
兄弟有了,人才有了,團隊有了,我們的未來在何方?
作為帶頭大哥,劉備也在思索著這個問題,思索著如何帶領這一幫懷才不遇的年輕人,干出一番不負此生的大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