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2024-09-30 22:04:36
作者: 熊顯華
1 根據推斷,他極有可能參加了薩拉米斯海戰,其編劇的《波斯人》曾於公元前472年公開上演,是現存唯一的取材於歷史題材的古希臘悲劇。
2 約45—125年,羅馬帝國時代的希臘作家、哲學家、歷史學家,主要作品有《希臘羅馬名人傳》,其作品在文藝復興時期大受歡迎,像蒙田、莎士比亞都受其影響,尤其是莎士比亞,很多作品都取材自他的記載。
3 指大流士一世為頌揚自己,讓人用埃蘭文、波斯文、阿卡德語、巴比倫方言將其戰績刻在貝希斯敦懸崖上的銘文。
4 主要根據波斯文獻中的說法,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的主要資料可以參閱理察·弗賴伊(Richard Frye)所著的《古伊朗的歷史》(The History of Ancient Iran)。
5 僭主庇西特拉圖統治期間,在梭倫的主導下實行憲法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提高了雅典下層階級在經濟、政治、社會上的地位。
6 狄奧多羅斯的《歷史叢書》,中文版書籍可參閱《希臘史綱》。
7 主要引自普魯塔克在其傳記作品《塞米斯托克利斯》中的說法,更多的相關資料可參閱亞里士多德的《雅典政制》。
8 中文相關資料可參閱《羅馬帝國的崛起》。
9 城邦國家,關於其起源目前尚沒有定論,一般認為他們於公元前11世紀從小亞細亞渡海而來,活動在亞平寧半島中北部。
10 說法不一,一種比較通行的觀點是在北方的西西里島上還有作戰能力較強的迦太基軍隊在活動,羅馬人擔心這次非洲征戰有被截斷後路的可能,加之元老院急於想把在北非捕獲的2萬多名奴隸一併帶回,兜售後獲取金錢繼續用於支持羅馬同迦太基的戰爭。
11 此人具備卓越的軍事才能,以羊河戰役為例,僅1小時就摧毀了稱霸幾十年的雅典海軍,由此導致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
12 塔蘭特為古代中東、希臘、羅馬使用的貨幣單位,具體換算說法不一。1塔蘭特的重量大致介於20~40千克之間,根據《新約聖經》里的說法,耶穌曾經提到過即便是1塔蘭特也是巨款。
13 公元前700—前630年,古希臘政治家,斯巴達王族,萊克格斯在政治、經濟、教育等多方面進行的改革讓斯巴達走向了強盛之路。
14 當時小龐培控制了西西里島,切斷了羅馬的運糧通道,遂造成羅馬物價飛漲、人民怨聲載道的局面。後來,蓋厄斯·屋大維·奧古斯都的艦隊在西西里島附近的瑙洛庫斯擊敗了塞克斯特斯·龐培的艦隊,從而結束了兩人的戰爭,帝國才得以繼續向前發展。這場戰爭的更多詳情可翻閱「後三頭同盟」相關歷史。
15 迦太基城最後陷落的情景,最真實、最全面的記錄當數古羅馬歷史學家波里比阿的記載,可惜他的許多著作都已失傳了。今天我們能見到的相關資料主要源於古羅馬史學家阿庇安的記載,他記錄了一些波里比阿著作里的內容。
16 特洛伊戰爭中,受困的埃涅阿斯衝出被焚燒的特洛伊城後,漂泊在地中海一帶。後來,他的船在非洲海岸遇難,迦太基女王狄多救了他。
17 說法不一,猶太歷史學家瑟弗斯認為狄多忠貞於丈夫,拒絕了利比亞國王的瘋狂追求,為了躲避這場婚姻,她選擇了火祭殉情。
18 龐培·特羅古斯是古羅馬屋大維時期的百科全書式的歷史學家。他寫了一部長達44卷以記載羅馬以外世界的歷史為主要內容的通史著作——《腓利史》。因為這部巨著,特羅古斯被西方列為四大拉丁文歷史學家之一。成書兩個世紀以後,修辭學家查士丁進行摘錄、刪減和壓縮,寫成了《〈腓利史〉概要》。此後,查士丁的《概要》廣為流傳,而特羅古斯的原書卻逐漸失傳,最後只剩下了各卷的《前言》和保存在他人著作中的一些殘篇。相關內容還可以參閱《查士丁對龐培·特羅古斯的〈腓力史〉的摘錄》(Justin's Epitome Of The Philippic History Of Pompeius Trogus)。
19 關於迦太基負面形象的描述內容後文有敘述,主要依據《腓利史》中的內容。
20 依據理察·邁爾斯《迦太基必須毀滅》和約翰·理察·黑爾《海上霸主》中的相關論述。
21 依據理察·邁爾斯《迦太基必須毀滅》和約翰·查理德·黑爾《海上霸主》中的相關論述。
22 地中海的一處海灣,在義大利西海岸與科西嘉島、撒丁島和西西里島之間,通過墨西拿海峽與伊奧尼亞海連接,沿海港口主要有奇維塔韋基亞、波佐利、那不勒斯、薩萊諾和西西里島的巴勒莫。
23 依據理察·邁爾斯《迦太基必須毀滅》中的論述。
24 關於品達的詩篇,相關史料可參閱《迦太基和希臘人,公元前580—前480年:文本和歷史》(Carthage Et Les Grecs, C. 580 - 480 Av. J. -C:Textes Et Histoire)中的描述。
25 依據理察·邁爾斯《迦太基必須毀滅》中的轉述。
26 參閱埃克斯坦的著作《元老院和將軍:個人決策和羅馬對外關係,公元前264—前194年》(Senate and General: Individual Decision-Making and Roman Foreign Relations), 264—194 B.C.
27 依據理察·邁爾斯《迦太基必須毀滅》中的論述。
28 依據理察·邁爾斯《迦太基必須毀滅》和波利比烏斯《通史》等史料中的論述。
29 依據理察·邁爾斯《迦太基必須毀滅》和波利比烏斯《通史》等史料中的論述。
30 依據理察·邁爾斯《迦太基必須毀滅》中的轉述。
31 公元前100—前44年,羅馬帝國的奠基者,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
32 公元前44年3月15日,以布魯圖為首的共和派元老刺殺了凱撒。
33 相關內容可參閱波利比烏斯所著的《歷史》(The Histories)。
34 古羅馬文學「黃金時代」代表人之一,與維吉爾、奧維德並稱為古羅馬三大詩人。
35 參見H.F.喬洛維茨·巴里·尼古拉斯的《羅馬法研究歷史導論》。
36 關於埃及豔后的更多內容可參閱雅各布·阿伯特所著的《埃及豔后:羅馬內戰與托勒密王朝的覆亡》。
37 385—420年,古羅馬神學家奧古斯丁的弟子,主要作品有《反對異教徒的七卷本歷史》。
38 雅典傳說中的著名人物,相傳是他統一了雅典所在的阿提卡半島,並在雅典建立起共和制。
39 義大利最大河流,其流域大約占了義大利國土面積的15%,發源於義大利與法國交界處科蒂安山脈的維索山,該河最後注入亞得里亞海。
40 引自菲利普·內莫的《羅馬法與帝國的遺產》。
41 引自普魯塔克的《希臘羅馬名人傳》。
42 約95—165年,主要作品《羅馬史》。
43 參閱蒙森的《羅馬史》。
44 參閱普羅佩提烏斯的《哀歌集》(The Poems)。
45 相關史料可參閱普魯塔克所著的《希臘羅馬名人傳》。
46 428—477年在位,曾征服羅馬帝國阿非利加行省的大部分,鼎盛時期其艦隊控制了西地中海,占據了巴利阿里群島、撒丁島、科西嘉島和西西里島。
47 該句的原文navigare necesse est,屬拉丁語,這裡依據的是阿內爾·卡斯滕和奧拉夫·拉德著作《大海戰:世界歷史的轉折點》的中文版。
48 參閱特威茲穆爾的《奧古斯都》。
49 應和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也就是腓特烈大帝區分開來。他於1198年加冕西西里國王,1212年加冕德意志國王,1220年加冕義大利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225年加冕耶路撒冷國王。他的父親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六世,母親是西西里王國的公主康斯坦絲。
50 位於義大利北部、利古里亞海熱那亞灣北岸,義大利最大商港和重要工業中心。歷史上的熱那亞多以獨立的共和國形式存在,具有很強的貿易能力,也是當時的威尼斯的主要對手。
51 1227—1241年在位,13世紀最有影響力的教皇之一,有《教會法典》一書傳世。
52 754—1870年9月20日,由羅馬教皇統治的政教合一的君主制國家,位於歐洲亞平寧半島中部,與神聖羅馬帝國有著密切關係,是當時歐洲最有影響力的國家之一。
53 也叫五月節,被定於復活節後的第50天,據《新約聖經》載,耶穌復活後第40日升天,第50日差遣聖靈降臨,門徒在領受聖靈後就開始傳教。
54 1229—1249年在位,出身於威尼斯共和國的望族之一蒂耶波洛家族,這個家族與丹多洛家族並稱,雅各布·蒂耶波洛是第43任威尼斯公爵。
55 1154—1198年,曾為西西里執政女王。
56 1165—1197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西西里國王。
57 1175—1218年,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著名的獅子亨利之子,與腓特烈二世有淵源,詳情可參閱韋爾夫家族譜系及爭奪王位的歷史。
58 中世紀法蘭西王權擴張中的一次重要戰役,起因則源自英格蘭國王和法國卡佩王朝國王之間的權利爭奪,相關內容可參閱「諾曼征服」這段歷史。布汶戰役標誌著金雀花-卡佩王朝戰爭結束,相關歷史可參閱丹·瓊斯的《金雀花王朝》一書。
59 當時的地中海商業中心之一,位於薩萊諾灣畔,那不勒斯南方,曾是阿馬爾菲航海共和國的首都。
60 位於佛羅倫斯西北方向,是當時的重要商業中心之一,曾以強大的海上共和國的形式存在。
61 基督教聖物之一,據說是釘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真十字架是耶穌為人類帶來救贖的標誌,在羅馬天主教聖人曆中,5月3日的尋獲十字聖架的瞻禮、9月14日的光榮十字聖架瞻禮均是為此而設。
62 引文轉述自阿爾內·卡斯滕和奧拉夫·拉德的《大海戰:世界歷史的轉折點》。
63 約1200—1259年,英國編年史作家。
64 引文轉述自阿爾內·卡斯滕和奧拉夫·拉德的《大海戰:世界歷史的轉折點》。
65 1276—1348年,義大利佛羅倫斯的銀行家、外交官、編年史學家,主要作品有《佛羅倫斯編年史》。
66 引文轉述自阿爾內·卡斯滕和奧拉夫·拉德的《大海戰:世界歷史的轉折點》。
67 引文轉述自阿爾內·卡斯滕和奧拉夫·拉德的《大海戰:世界歷史的轉折點》。
68 依據阿爾內·卡斯滕和奧拉夫·拉德的《大海戰:世界歷史的轉折點》中的轉述部分,相關內容可參閱馬太·巴黎編著的《大編年史》(Chronica Majora),這部編年史除了敘述迄1066年至1259年的英國史事,也對歐洲其他國家的某些重要事件亦有記載,是了解13世紀前半期歐洲大事的重要資料來源。
69 參閱《大海戰:世界歷史的轉折點》。
70 13世紀時期,里昂是歐洲重要的宗教中心之一。
71 參閱斯蒂文·朗西曼的《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更多關於君士坦丁堡的論述可參閱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維奇·瓦西列夫的《拜占庭帝國史》一書。
72 主要在大不里士,Tabriz,這是一處重要的商業通道之地,位於雷扎耶湖盆地東北側的山麓,今天是伊朗的重要城市之一,亞塞拜然地區的最大城市、東亞塞拜然省省會。
73 位於巴爾幹半島的一個中世紀國家,是拜占庭皇室後裔建立的王朝,後被奧斯曼土耳其滅亡。
74 也叫加拉塔,與金角灣毗鄰,是防禦君士坦丁堡的重要之地。
75 1217—1346年,由尼曼雅王朝統治,後成為奧斯曼帝國的一個行省。
76 Catalan Company,歷史上歐洲的第一支僱傭軍團,主要由西班牙加泰隆尼亞人組成,創立者為羅傑·德弗洛爾。
77 帝國第二大城市,位於哈爾基季基半島的西北角,瀕臨塞薩洛尼基灣。曾是古代馬其頓王國的都城,在拜占庭帝國時期的重要地位僅次於君士坦丁堡。
78 引自斯蒂文·朗西曼的《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79 1392—1448年,曾在1432年成功抵禦了奧斯曼帝國蘇丹穆拉德二世對君士坦丁堡的圍攻。
80 一共有三次,這裡指第二次,即1418年在德國康斯坦茨召開的選舉教皇的會議。第一次是1409年召開的比薩會議,但毫無實際性成果;第三次是1449年召開的巴塞爾會議,旨在幫助拜占庭帝國抵禦土耳其人的入侵。
81 1403—1472年,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拜占庭人文主義學者。
82 他本人非常喜歡義大利文化,師承著名的拜占庭學者,柏拉圖主義哲學家格彌斯托士·卜列東。拜占庭帝國滅亡後,他曾盡力援助逃難的希臘同胞,為世人所敬仰。
83 1406—1456年,匈牙利王國攝政,一生戰績輝煌,多次以弱勝強,最著名的戰績是1456年在貝爾格勒圍城戰中打敗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此役後,因感染鼠疫去世。
84 穆拉德二世原本已經把帝位傳給兒子穆罕默德二世,自己找地方休養去了,但為了這場戰爭,他又被兒子逼著出山指揮軍隊作戰。
85 依據斯蒂文·朗西曼《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中的轉述,也可參閱狄奧尼修斯·史塔克普洛斯的《拜占庭一千年》。
86 依據斯蒂文·朗西曼《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中的轉述。
87 1891—1967年,主要作品有《征服者穆罕默德和他的時代》。
88 相關內容可參閱羅傑·克勞利的《1453:君士坦丁堡之戰》。
89 參閱羅傑·克勞利的《1453:君士坦丁堡之戰》。
90 另一種說法是1500磅,與之相關的詳情可參閱羅傑·克勞利在《君士坦丁堡的火炮》一文中的描述。
91 1405—1453年,約翰八世的弟弟。
92 位於亞得里亞海濱、杜布羅夫尼克地峽的頂端。曾為匈牙利王國的附屬國,君士坦丁堡陷落後,這個公國與奧斯曼帝國關係相處融洽。這緣於拉古薩人高超的政治手腕,他們在扮演中立角色的同時還能成為教皇的被保護人和蘇丹的封臣。從結果來看,拜占庭指望拉古薩的救援幾乎是不可能。
93 1397—1455年,文藝復興時期的第一位教皇。1447年2月尤金四世病死後,在一批學者的支持下當選教皇。人們給予他的評價大都說他是一位寬容的教皇,就算晚年多次遭人暗殺,他也表示原諒。
94 相關內容可參閱狄奧尼修斯·史塔克普洛斯的《拜占庭一千年》。
95 前基輔大主教,希臘人後裔,威尼斯教皇起用他成為天主教會主教,以教皇特使的身份於1452年5月前往君士坦丁堡。
96 要塞距離君士坦丁堡北面6里,對扼守海上重要航線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要塞配備了3門巨炮,能對可控制海域實施有效打擊,土耳其人驕傲地把它稱作「割喉之刃」。
97 更多的相關內容也可參閱瓦西列夫的《拜占庭帝國史》。
98 斯蒂文·朗西曼的《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99 參閱斯蒂文·朗西曼《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中的轉述。
100 關於尼科洛·巴爾巴羅的描述,相關內容可參閱唐納德·M.尼科爾(Donald M.Nicol)的《不朽的帝王》(The Immortal Emperor)。巴爾巴羅的記述應該是真實的,他是這場戰爭的親歷者,也是海軍醫生。熱那亞人中到底有沒有所謂的叛徒存在,其實就跟拜占庭與奧斯曼土耳其雙方都使用了「間諜」一樣。很多商人既扮演著本來的角色,也扮演著刺探情報的角色。
101 參閱斯蒂文·朗西曼的《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中的描述,關於「新的角度」說法不一,朗西曼的描述表明土耳其人的大炮可以轟擊到布雷契耐區,但根據巴爾巴羅的說法,應該是土耳其人為了避開君士坦丁防禦武器的攻擊範圍。由於史料缺乏,這裡以朗西曼的描述為準。
102 參閱斯蒂文·朗西曼《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103 參閱斯蒂文·朗西曼的《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104 現在存世的只有兩部,分別是《小紀事》(Chronicum Minus)和《大紀事》(Chronicum Majus)。不過,有學者認為後者是一個叫馬卡里奧斯(Makarios)的歷史學家偽托之作。上述內容,讀者可以參閱《波恩拜占庭歷史作品大全》,也叫《波恩文集》。
105 1485—1547年,西班牙貴族,大航海時代的航海家、軍事家和探險家,阿茲特克帝國的征服者,在歷史上可謂「臭名昭著」。
106 阿茲特克帝國首都,是前哥倫布時期美洲最大的城市,位於墨西哥特斯科科(Texcoco)湖中的一座島上,遺址位於今日墨西哥城的地下。
107 為方便敘述,本文墨西哥人和阿茲特克人都屬同一類人,不加以區分。
108 西班牙殖民征服者,生於塞哥維亞的庫埃利亞爾,1493年隨克里斯多福·哥倫布去美洲。1511年受迭戈·哥倫布的派遣征服古巴,為首任古巴總督。
109 更多關於美洲的資料,可參閱凱斯·海恩斯作品《拉丁美洲史》、喬治·C.瓦倫特作品《阿茲特克文明》。
110 約1475—1520年,阿茲特克的特諾奇蒂特蘭君主,曾稱霸中美洲。
111 與阿茲特克人同屬納瓦人的後裔,幫助西班牙人征服了特諾奇蒂特蘭等城邦,是西班牙最堅實的盟友,直到今天許多墨西哥人認為特拉斯卡拉人是叛國者,不過他們自己不這麼認為,因為他們保住了自身原住民族的傳統。
112 說法不一,一種說法是聽信部下的讒言;另一種說法是科爾特斯不顧上司的命令,抵押了自己的家產招募了許多遠征人員,於是貝拉斯克斯決定撤銷他的職務,但科爾特斯對此置之不理,自己帶著遠征隊出發了。
113 1485—1541年,他一位訓練有素的軍人,也是科爾特斯的得力助手。以用殘酷的方式對待原住民而聞名,因此他被人稱為「太陽」或「紅日」。顯然,這樣的綽號不是對他的稱讚,而是給他的殘暴烙上一個深深的印記。
114 1511—1562年,西班牙編年史學家,他是埃爾南·科爾特斯的私人老師。大概是因為這層關係,他隨科爾特斯一起參加了阿爾及利亞的遠征。德戈馬拉根據一些征服者提供的信息寫下《印第安人的歷史概況》(Historia general de las Indias)一書,在這本書中,他專門寫到了征服墨西哥—阿茲特克這段歷史,雖然後來人們發現他的作品存在諸多不實,但也是西班牙早期征服史的重要參考資料之一。他對科爾特斯的描述可能更接近於心理層面的真實。外文版書籍可參閱克里斯蒂安·A.羅亞-德拉-卡雷拉(Cristián A. Roa-de-la-Carrera)《臭名昭著的歷史:弗朗西斯科、洛佩斯、德戈馬拉和西班牙帝國主義的道德觀》(Histories of Infamy: Francisco López de Gómara and the Ethics of Spanish Imperialism)。
115 依據維克托·漢森的《殺戮與文化:強權興起的決定性戰役》中的轉述,相關史料也可參閱威廉·普雷斯科特的《墨西哥征服史》。
116 位於墨西哥灣的西南側,是墨西哥東岸的最大港口,西班牙人控制該港就是要打通這條交通線,為物資和兵力輸送提供方便。
117 約1495—1522年,古代墨西哥阿茲特克人首領,在反西班牙殖民者的戰爭中以英勇著稱,被捕後寧死也不願吐露阿茲特克人財寶的埋藏地,最後因感染天花而死去。
118 參閱維克托·漢森的《殺戮與文化:強權興起的決定性戰役》。
119 1487—1524年,西班牙冒險家,科爾特斯的軍需官,並擔任其中一支部隊的指揮官,多次拯救長官於危難之中。
120 阿茲特克人信仰的羽蛇神,即一條長滿羽毛的蛇,它是大地力量和植物生長之神,也象徵著死亡和重生,常被祭司用人的心臟進行祭祀。
121 阿茲特克神話中最重要的神祇之一,其意指「會冒煙的鏡子」,因為他的右腳上一塊有用黑曜石做的鏡子,可以發出耀眼的光芒。特斯卡特里波卡神相貌奇異,全身漆黑,是一個能使用雷電的巨人,統轄著太陽,具有至上的神力,並能操縱人類的命運。
122 詳情參閱貝爾納爾·卡斯蒂略的《墨西哥的發現與征服》。
123 此處依據維克托·漢森的《殺戮與文化:強權興起的決定性戰役》中的轉述,費爾南多·伊斯特利爾斯奧奇特爾曾以印第安人的視角寫下了這段征服歷史。在墨西哥國家人類學博物館,曾展覽過一部由無花果樹樹皮製成的珍貴古抄本,這部古抄本是有關於阿茲特克人、瑪雅人……的諸多珍貴史料。由齊馬爾帕赫恩和伊斯特利爾斯奧奇特爾兩位土著歷史學家共同完成。
124 依據《殺戮與文化:強權興起的決定性戰役》中的轉述,詳情參閱帕特里夏·德富恩特斯的《征服者:征服墨西哥的第一人稱敘述》(The Conquistadors:First Person Accounts of the Conquest of Mexico)。
125 更多的相關內容可參閱凱倫·法林頓的《宗教的歷史》。
126 也叫異端裁判所,1231年,天主教會教宗格列高利九世決意由道明會設立宗教法庭,用於偵查、審判、裁決天主教會認為是異端的人士。卡洛斯五世時代的宗教裁判所於1481年正式開始實行。
127 詳情參閱帕特里夏·德富恩特斯的《征服者:征服墨西哥的第一人稱敘述》。
128 西班牙語稱為Isla deLa Espa?ola,也叫西班牙島,加勒比海地區第二大島,位於古巴東南方,波多黎各的西邊。1492年12月5日,哥倫布首次踏足此島,並以西班牙的國名命名,現屬海地共和國。
129 參閱弗朗西斯科·洛佩斯·德戈馬拉的《印第安人的歷史概況》。
130 邁錫尼文明是希臘青銅時代晚期的文明,它由伯羅奔尼撒半島的邁錫尼城而得名。這是古希臘青銅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因史料缺乏,無法獲得更多的描述。
131 這裡指高加米拉戰役造成的結果,大流士三世在高加米拉戰敗以後,仍一心想重建軍隊,期待能再跟亞歷山大決一死戰。然而經過高加米拉戰敗和波斯波利斯淪陷,他的威望遭到沉重打擊,支持他的人越來越少了。相關內容可參閱阿里安的《亞歷山大遠征記》。
132 約公元前496—前406年,雅典三大悲劇作家之一,主要作品有《安提戈涅》《俄底浦斯王》《特拉基斯婦女》等,相關中文版作品可見《古希臘悲劇喜劇集》。
133 1520—1566年在位,是奧斯曼帝國在位時間最長的蘇丹,被西方譽為「蘇萊曼大帝」。
134 1515—1578年,奧斯曼帝國海軍上將,他參與了帝國征服途中的許多重要戰役。
135 帕夏相當於總督、司令等官職,擁有很大的權利。奧斯曼帝國時期有多位穆斯塔法,由於史料缺乏,在圍攻馬爾他時期的穆斯塔到底是哪位,無法給出確切信息。這裡根據推斷應該是追隨蘇萊曼一世的老將,後文有述及。
136 1500—1558年,在歐洲人心目中,他是「哈布斯堡王朝爭霸時代」的主角,也是西班牙日不落帝國時代的揭幕人。在對美洲的征服中,他起到了重要作用。據說,他曾豪言「在我的領土上,太陽永不落下」。
137 公元前7世紀由腓尼基人建立,是奧薩、布雷撒和萊普蒂斯的統稱,1551年被奧斯曼帝國占領,此前屬於西班牙。現為利比亞首都。
138 詩人維吉爾在《埃涅阿斯紀》中曾有一句名言「Timeo Danaos et dona ferentes」,即「當心希臘人的禮物」,其意指「特洛伊木馬屠城」的悲劇。
139 依據厄恩利·布拉德福德在《大圍攻:馬爾他1556》中的引文。
140 本篤會醫院於11世紀在耶路撒冷建立,1113年,為了感謝這所醫院為十字軍做出的貢獻,教皇帕斯加爾二世將其納入教廷的保護下。也就是說,醫院騎士團是一個救死扶傷的組織,聖約翰騎士團是一個純軍事組織,主要致力於同穆斯林作戰。
141 1494—1568年,聖約翰騎士團團長,死於中風,葬於聖約翰大教堂的地下室。
142 法國中世紀貴族封銜,可追溯到墨洛溫王朝時期,這個家族的成員在十字軍中頗有影響力。
143 相關史料可參閱奧貝爾·德韋爾托(Aubert de Vertot)所著的《耶路撒冷聖約翰醫院騎士團、羅得島騎士團以及今天的馬爾他騎士團的歷史》(Histoire Des Chevaliers Hospitaliers de S. Jean de J Erusalem, Appell Es Depuis Chevaliers de Rhodes,Et Aujourd'hui Chevaliers de Malthe)。
144 馬爾他島的天然港口,1551年,奧斯曼土耳其曾試圖在這裡發動攻擊,因騎士團防禦嚴密而未果,騎士團也因此發現了這裡存在問題,修建了聖艾爾摩堡壘防禦馬薩姆塞特和大港灣。
145 基督徒稱他為Dragut,著名的希臘裔穆斯林出身的海盜,奉蘇丹之命為奧斯曼帝國在地中海開疆拓土,人稱「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海盜戰士」,後被蘇丹任命為阿爾及利亞和的黎波里帕夏。
146 依據厄恩利·布拉德福德在《大圍攻:馬爾他1565》中的引述內容。
147 參閱厄恩利·布拉德福德的《大圍攻:馬爾他1565》中的相關描述。
148 16世紀上半葉的法國國王,1515—1547年在位,在他的統治下,法國君主專制制度得到全面發展,逐漸讓法國變得強大起來。
149 參閱厄恩利·布拉德福德的《大圍攻:馬爾他1565》。
150 1502—1558年,真名不詳,蘇萊曼一世皇后,謝里姆二世的母親。
151 引自厄恩利·布拉德福德的《大圍攻:馬爾他1565》的轉述內容。
152 天主教托缽修會主要派別之一,由西班牙人多明我於1217年創立,獲教皇洪諾留三世批准。多明我會以布道為宗旨,著重勸化異教徒和排斥異端。1232年受教皇委派主持異端裁判所,殘酷迫害異端,多明我會在18世紀後趨於衰弱。
153 參閱厄恩利·布拉德福德的《大圍攻:馬爾他1565》。
154 參閱厄恩利·布拉德福德的《大圍攻:馬爾他1565》。
155 參閱厄恩利·布拉德福德的《大圍攻:馬爾他1565》。
156 又叫絞刑架角,因騎士團在這裡絞死海盜和其他罪犯而得名,進入大港灣後,首先就會看到一些被吊死的人的屍體在鐵鏈上晃動著。
157 依據厄恩利·布拉德福德的《大圍攻:馬爾他1565》中的轉述內容。
158 參閱厄恩利·布拉德福德的《大圍攻:馬爾他1565》。
159 手段極其殘忍,像勒馬斯、德瓜拉斯這兩名騎士,頭顱被砍下掛在大港灣的木樁上,一些騎士的心臟被活活挖出,屍體被扔進海水裡。騎士團也給予了回應,當土耳其人正在慶祝的時候,一顆「炮彈」落在他們中間,這顆「炮彈」很特別,是土耳其俘虜的頭顱。
160 說法不一,一種說法是圖爾古特手下的一些海盜將9名騎士作為人質,以便日後獲得贖金。但似乎沒有一個人被贖回,他們極有可能淪為奴隸,也有可能因傷得不到有效治療而死亡。另一種說法是有5人成功逃脫,他們從聖艾爾摩堡所在的岩石峭壁上跳入大海,最後游過大港灣。
161 參閱厄恩利·布拉德福德的《大圍攻:馬爾他1565》。
162 參閱厄恩利·布拉德福德的《大圍攻:馬爾他1565》。
163 參閱厄恩利·布拉德福德的《大圍攻:馬爾他1565》。
164 佩拉傑群島的一個島,在西西里島與突尼西亞之間的佩拉傑群島東北端,該島缺少淡水資源,以漁業為主,現屬義大利。
165 埃加迪群島中最大的一個島,與西西里島西海岸上的馬爾薩拉相對。
166 參閱厄恩利·布拉德福德的《大圍攻:馬爾他1565》。
167 為了紀念馬爾他保衛戰的勝利,騎士團在希貝拉斯山建立了新城,並以騎士團團長名字命名——瓦萊塔,而團長則葬於這座城市的聖約翰大教堂的地下室。除此之外,比爾古、森格萊阿也被重新命名為維托里奧薩(Vittoriosa)和伊斯拉(L-Isla),其寓意分為勝利之城和難攻之城。
168 參閱厄恩利·布拉德福德的《大圍攻:馬爾他1565》。
169 勒班陀海戰的資料以及這場戰爭的相關史料,可參閱威廉·希克林·普雷斯科特(William Hickling Prescott)所著的《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的統治史》(History of the Reign of Philip the Second, King of Spain)。
170 1524—1574年,奧斯曼帝國的第十一任蘇丹,1566—1574年在位。他被稱為「酒鬼謝里姆」,此外,因其頭髮與鬍鬚皆為淡金色,也獲得「金髮謝里姆」的綽號。
171 更為詳盡的內容可參閱派屈克·貝爾福的《奧斯曼帝國六百年》。
172 1547—1578年,西班牙帝國全盛時期的將領,勒班陀海戰中的表現讓他聲名大噪,他在讓布盧之戰中同樣表現不俗。不知道為什麼,腓力二世沒給他多少讚譽。低調的唐胡安在勒班陀戰役僅僅2個月後,就對自己的命運做了悲哀的描述:「我的時間花在了建造空中樓閣上。但最後,所有的樓閣,和我自己,都隨風消散。」
173 詳情可參閱尼科洛·卡波尼(Niccolo Capponi)的《西方的勝利:勒班陀戰役中基督教與穆斯林的大衝突》(Victory of the West: The Great Christian-Muslim Clash at the Battle of Lepanto)。
174 原名安東尼奧·吉斯萊烏里,1566—1572年在位,1571年發動十字軍在勒班陀海戰中打敗土耳其,次年死去。
175 1526—1588年,第一代聖塔克魯斯侯爵,在勒班陀海戰中,他率領預備隊立下重要戰功。後來擔任西班牙無敵艦隊司令,一生戰果輝煌,曾多次大敗英法艦隊。
176 著名的科隆納家族成員之一,這個家族人才輩出,教皇、將領,軍事家和政治家都是家族榮耀的彰顯。
177 1419—1501年,威尼斯總督,巴爾巴里戈家族成員之一,這個家族聲名鵲起,效忠於聖殿騎士團。
178 依據維克托·漢森的《殺戮與文化:強權興起的決定性戰役》中的引述。
179 也叫西崑幣,是義大利威尼斯鑄造的金幣,12和13世紀時在威尼斯共和國開始流通,因具備便於鑄造和攜帶的特點,在中世紀的歐洲很受歡迎。
180 神聖同盟聯合艦隊的秘密設計讓人叫絕,這是他們製造出的鋼製登船網,用於保護槳帆戰船和火繩槍士兵,按照唐胡安的說法,沒有一艘戰艦被土耳其人成功跳幫,可見這種保護網的強大作用。
181 手法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其風格始於佛羅倫斯,鼎盛於威尼斯,其主要特點是追求怪異和不尋常的效果。丁托列托偏愛透視強烈、甚至唐突的構圖,筆下人物姿態各異,動勢激烈,具有強烈的短縮效果,主要代表作有《基督受難》《最後的晚餐》。
182 丁托列托之後非常重要的畫家,主要代表作有《在利未家中的耶穌》。
183 米開朗琪羅的學生,佛羅倫斯繪畫學院的發起人之一,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藝術理論家。
184 文藝復興後期威尼斯畫派的代表畫家,主要作品有《西班牙拯救了宗教》《烏比諾的維納斯》《聖母升天》。
185 約1466—1536年,荷蘭哲學家,16世紀初歐洲人文主義運動主要代表人物。
186 參閱威廉·斯特林-馬克斯韋爾(William Stirling-Maxwell)的《奧地利的唐胡安:或十六世紀史中的段落1547—1578》(Don John of Austria: or passages from the History of the Sixteenth Century 1547-1578)。
187 1900—1984年,中世紀歷史,尤其側重於研究威尼斯地區歷史的專家。其所著的《威尼斯:一個海上共和國》(Venice:A Maritime Republic)也可作為勒班陀海戰相關史料查閱。
188 1525—1571年,被歐洲人稱為穆罕默德·西洛可,其名西洛可取自地中海的西洛可風。
189 依據維克托·漢森的《殺戮與文化:強權興起的決定性戰役》中的引述內容,拓展內容可參閱威廉·愛德華·戴維·艾倫(William Edward David Allen)的《十六世紀土耳其權力問題》(Problems of Turkish Power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190 利伯維爾是加彭首都,是殖民者建立的商業城鎮,意為「自由」,利伯維爾場主義就是古典自由主義。
191 英國海軍基地和港口。在英格蘭西南普利茅斯灣的中心部位、普利姆河與泰馬河之間,鄰近英吉利海峽。
192 1545—1592年,帕爾馬貴族,擁有豐富的作戰經驗。起初,他認為主要依靠天主教徒起義,就可以在沒有海軍保護的情況下,以3萬兵力成功入侵英格蘭。腓力二世駁回了他的建議,希望他能更好地為西班牙艦隊工作。
193 1550—1615年,西班牙王國最悠久的公爵封號之一。此人並沒有海戰的經驗,能成為國王器重之人,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他顯赫的家族地位以及勇猛、果敢的作戰風格。關於他以及這場戰役的詳情可參閱安格斯·康斯塔姆(Angus Konstam)的《1588西班牙無敵艦隊:侵英的宏圖大計》(The Armada Campaign 1588: The Great Enterprise against England)。
194 參閱加勒特·馬丁利的《無敵艦隊》。
195 相關內容可參閱熊顯華的《海權簡史:海權樞紐與大國興衰》;科林·伍達德的《海盜共和國》。
196 參閱加勒特·馬丁利的《無敵艦隊》。
197 摘自加勒特·馬丁利的《無敵艦隊》。上述對話是依據教皇特使穆齊奧·布昂喬瓦尼在1588年4月寫給樞機主教亞歷山德羅·佩萊蒂·蒙塔爾托的一封信。
198 摘自加勒特·馬丁利的《無敵艦隊》,也可參閱科林·馬丁(Colin Martin)和傑弗里·帕克(Geoffrey Parker)所著的《西班牙無敵艦隊》(The Spanish Armada)。
199 依據阿內爾·卡斯滕和奧拉夫·拉德《大海戰:世界歷史的轉折點》中的引述。
200 法王路易十四與西班牙腓力四世之間的條約,訂於1659年11月17日,它結束了1648—1659年發生的法西戰爭。
201 1585—1642年,法國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
202 1594—1632年,為了謀求瑞典在波羅的海的霸權,古斯塔夫二世在「三十年戰爭」中表現不俗,雖然不幸在呂岑會戰中陣亡,但他在清教徒眼裡榮譽崇高,被稱為「北方雄獅」。
203 即八十年戰爭,也叫低地國叛亂,是尼德蘭聯邦清教徒為反抗西班牙帝國統治展開的戰爭,主要通過一系列海戰,最終取得了勝利,也使得荷蘭共和國在歐洲崛起,成為強大的海上國家。
204 詳情可參閱熊顯華的《海權簡史2:海權樞紐與大國興衰》。
205 1795—1886年,德國著名歷史學家,對現代歷史學的發展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被譽為「近代歷史學之父」。
206 參閱艾爾弗雷德·馬漢所著的《海權對歷史的影響》。
207 1598—1657年,17世紀最著名的英國海軍上將之一。
208 1579—1653年,也叫老特龍普,荷蘭共和國最偉大的海軍上將之一。他長期與法國海盜和西班牙海軍交鋒,具有很高的統帥藝術,特別是在1639年的唐斯之戰中擊敗西班牙艦隊,使西班牙海上霸權漸趨式微。
209 詳情可參閱熊顯華的《海權簡史2:海權樞紐與大國興衰》東印度公司章節。
210 意為「瀑布附近」,德拉瓦河的出海口,今屬美國。
211 1607—1676年,荷蘭歷史上最負盛名的「海上殺手」,在第二次、第三次英荷戰爭中表現極為出色,成為首屈一指的海軍戰略家。1676年4月22日,在與法國地中海艦隊的交鋒中被圍攻,69歲的老將德勒伊特身負重傷,一周後傷重不治。他死後,荷蘭海軍迅速走向衰敗。
212 黃麗媛、陳曉律的《對1670年英法〈多佛爾條約〉的重新解讀》,外文史料可參閱利奧波德·馮·蘭克所著的《英國歷史·第三卷》(History of England.Vol.Ⅲ)。
213 相關內容可參閱弗里德里希·席勒《三十年戰爭史》一書。
214 1759—1806年,18世紀晚期、19世紀早期的英國政治家,英國最年輕的首相。
215 英國政治家,1801—1804年擔任英國首相,以在其任內簽署《亞眠和約》而著名。1800年,小皮特為解決愛爾蘭叛亂而提出愛爾蘭合併法案與天主教徒解放法案,但英王喬治三世作為英國國教守護者,強烈反對解放天主教徒。隨後,小皮特辭職,由阿丁頓接任首相。
216 該島位於加勒比海西南部,格瑞那達東南,特立尼達島西北。哥倫布第一次見到多巴哥是在1498年8月14日,隨後幾個國家為占領該島展開鬥爭。1962年,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從大英國協獨立出來,1976年成為一個共和國。
217 位於南美洲北海岸的蓋亞那,現在是蓋亞那合作共和國的一部分。
218 位於蓋亞那中部,是蓋亞那最大的地區。
219 位於蓋亞那東部。
220 南美洲北部國家。
221 1753—1822年,英國海軍將領、政治家、外交官,他於1802—1804年期間擔任駐俄大使。
222 詳情參閱約翰·霍蘭·羅斯(John Holland Rose)所著的《威廉·皮特與大戰》(William Pitt and the Great War)。
223 更多內容可參閱朱利安·科貝特的《特拉法爾加戰役》。
224 相關內容可參閱艾爾弗雷德·馬漢的《納爾遜傳》。
225 在法國大革命爆發後西班牙曾一度加入反法同盟,與英軍一起入侵土倫,摧毀了法國在地中海的艦隊。之後,西班牙遭法國入侵,1796年8月被迫與法國媾和,並簽訂反英同盟。1803年10月19日,西班牙再次與法國簽訂協約,宣布中立,代價是向法國艦隊開放港口。
226 西班牙加利西亞自治區阿科魯尼亞省的一座城市,位於大西洋海岸,是西班牙海軍的重要基地,也是重要的造船中心。
227 1764—1843年,英國海軍軍官,英國著名陸軍中將約翰·穆爾爵士的弟弟,1803年後負責指揮4艘巡航艦組成的艦隊。
228 馬爾他大圍攻後,騎士團在馬爾他的統治一直持續到18世紀。1798年6月11日,拿破崙通過軍事手段迫使騎士團投降,占領了馬爾他島,騎士團的大部分成員前往俄羅斯。離開了馬爾他島之後,騎士團就此失去了領土。1802年《亞眠和約》內容雖然得到英、法等國的承認,但騎士團卻從未被允許回到馬爾他。
229 詳情參閱約翰·霍蘭·羅斯所著的《迪穆里埃和英國對拿破崙的防禦》(Dumouriez and the Defence of England Against Napoleon)。
230 1775—1851年,19世紀上半葉英國學院派畫家的代表,擅長展示光與空氣的微妙關係,因其卓越的繪畫藝術,他成功地把風景畫與歷史畫、肖像畫擺到了同等的地位,代表作有《被拖去解體的戰艦「無畏」號》《沙丁魚季節的聖莫斯》等。
231 詹姆斯·庫克,1728—1779年,英國皇家海軍軍官、航海家、探險家和製圖師,曾創下首次歐洲船隻環繞紐西蘭航行的記錄,1776年,獲得由英國皇家學會頒發的科普利獎章。
232 1564—1642年,著名的觀測天文學之父。
233 參閱達娃 · 索貝爾( Dava Sobel)的《經度》(Longitude)。
234 也叫鐵梨木,屬蒺藜科。主要用於造船工業,是稀有的重要的造船資材。其產地分布在赤道附近與北緯30度之間。特別集中在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島一帶,如巴哈馬諸島、大馬爾島、馬爾提哥島等。
235 更多關於納爾遜的詳情可參閱艾爾弗雷德 · 馬漢的《納爾遜傳》。
236 參閱阿內爾·卡斯滕和奧拉夫·拉德的《大海戰:世界歷史的轉折點》。
237 1763—1806年,法國海軍中將,特拉法爾加海戰中的法軍指揮官。
238 語出《孫子·行軍篇》,指敵人渡河渡過一半的時候再去攻擊。這表明作戰時的靈活度,能夠善於捕捉有利時機攻擊敵人,就是制勝的法寶之一。
239 更多內容可參閱朱利安·科貝特的《特拉法爾加戰役》。
240 他本人愛好和平,不喜歡打仗,經常給妻子寫信透露他的心跡,他甚至早就預言法國人會在這場戰爭中失敗。只是,作為軍人他不得不服從命令。他也因此被歐洲人嘲笑,可能是由此患上了恐懼症。
241 參閱阿內爾·卡斯滕和奧拉夫·拉德的《大海戰:世界歷史的轉折點》。
242 一種用蛋黃、糖、橙汁、朗姆酒和水調製而成的熱飲,可以抵抗壞血病,在那個時代算是很好的海上補給品之一了。
243 饒有名氣的英國水手舞蹈,主要以滑稽的形式表現船員的平常生活。
244 參閱阿內爾·卡斯滕和奧拉夫·拉德的《大海戰:世界歷史的轉折點》。
245 摘自羅伯特·索錫(Robert Southey)所著的《納爾遜的一生》(The Life of Nelson),該書目前沒有中文版,相關內容可參閱馬漢的《納爾遜傳》。
246 參閱阿內爾·卡斯滕和奧拉夫·拉德的《大海戰:世界歷史的轉折點》;朱利安·科貝特的《特拉法爾加戰役》。
247 參閱阿內爾·卡斯滕和奧拉夫·拉德的《大海戰:世界歷史的轉折點》;朱利安·科貝特的《特拉法爾加戰役》。
248 參閱阿內爾·卡斯滕和奧拉夫·拉德的《大海戰:世界歷史的轉折點》;朱利安·科貝特的《特拉法爾加戰役》。
249 1827—1871年,19世紀最偉大的海軍指揮官之一。在利薩海戰中,他敢於突破常規的戰列線,以「楔形」切入敵方戰列線,然後集中兵力及火力發動攻擊,最終擊敗了先進的義大利艦隊。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戰術也影響到18年後的北洋海軍在黃海海戰的布陣。
250 依據阿內爾·卡斯滕和奧拉夫·拉德《大海戰:世界歷史的轉折點》中的相關描述。
251 依據阿內爾·卡斯滕和奧拉夫·拉德《大海戰:世界歷史的轉折點》中的相關描述。
252 依據阿內爾·卡斯滕和奧拉夫·拉德《大海戰:世界歷史的轉折點》中的相關描述。
253 1807—1882年,義大利建國三傑之一,另兩位是撒丁王國的首相卡米洛·本索·加富爾和創立青年義大利黨的朱塞佩·馬志尼。
254 1820—1878年,撒丁王國國王,也是1861年義大利統一後的第一個國王。
255 1817—1895年,出身非常顯赫的第三代特申大公爵,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二世之孫,擁有奧地利、俄國和德意志帝國三國陸軍元帥軍銜。
256 依據阿內爾·卡斯滕和奧拉夫·拉德《大海戰:世界歷史的轉折點》中的相關描述。
257 義大利中部瀕臨亞得里亞海的港口,屬天然良港。
258 在教皇國於1870年被終結前,教皇都維持著一支小型海軍,這支海軍無論是人員還是裝備都無法滿足19世紀中葉的海戰要求。1861年,海軍上將迪佩爾薩諾在炮轟安科納時,不費吹灰之力就擊敗了這支海軍。因此,他的冷嘲熱諷也算合情合理。
259 1875—1955年,享譽世界的德國小說家和散文家,1924年發表長篇作品《魔山》,192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260 歐洲歷史上著名的王朝,曾統治薩伏依公國、撒丁王國,也是1861—1946年統治義大利王國的王室。
261 依據阿內爾·卡斯滕和奧拉夫·拉德《大海戰:世界歷史的轉折點》中的相關描述。
262 1854—1856年,指1853年10月20日因爭奪小亞細亞地區的控制權而在歐洲爆發的一場戰爭。
263 依據阿內爾·卡斯滕和奧拉夫·拉德《大海戰:世界歷史的轉折點》中的相關描述。
264 依據阿內爾·卡斯滕和奧拉夫·拉德《大海戰:世界歷史的轉折點》中的相關描述。
265 引自阿內爾·卡斯滕和奧拉夫·拉德《大海戰:世界歷史的轉折點》中的轉述。
266 依據阿內爾·卡斯滕和奧拉夫·拉德《大海戰:世界歷史的轉折點》中的相關描述。
267 詳情可參閱《現代的異化:日本陸軍史(1878—1945)》《日本帝國陸海軍檔案》。
268 相關背景、更多詳情可參閱橫手慎二《日俄戰爭:20世紀第一場大國間戰爭》、朱利安·S.科貝特《日俄海戰1904—1905》。
269 相關內容可參閱橫手慎二《日俄戰爭:20世紀第一場大國間戰爭》。
270 相關內容可參閱橫手慎二《日俄戰爭:20世紀第一場大國間戰爭》。
271 關於日本人向英國人學習的內容可參閱熊顯華《海權簡史:海權與大國興衰》第二章。
272 德國西南邊陲的一座城市,是德國文化的基因之一,因為它是德國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273 相關內容可參閱熊顯華的《海權簡史:海權與大國興衰》;勞倫斯·桑德豪斯的《德國海軍的崛起:走向海上霸權》。
274 相關內容可參閱勞倫斯·桑德豪斯的《德國海軍的崛起:走向海上霸權》。
275 原文中的蒙古種族,更貼切的意思應該是指蒙古人種(Mongoloid),後來被西方人用來泛指黃種人,最早由德國自然人類學家布魯門巴赫提出,是他劃分的五大人種之一。「人種」是一個帶有殖民色彩的概念,現在已經不主張使用了。十九世紀末期,取得甲午戰爭勝利的日本成為亞洲武力最強大的國家,所以西方才有「以日本為首」這樣的認識。
276 1841—1920年,第一代費希爾男爵,英國皇家海軍歷史上最傑出的改革家和行政長官之一,通過他的努力,英國海軍得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確保海上優勢,從而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277 1863—1928年,海軍元帥提爾皮茨的堅定擁護者,1909年任公海艦隊參謀長。在1916年的日德蘭(Jutland)海戰中,他表現勇敢、指揮卓越。他還是主張實行「無限制潛艇戰」的積極踐行者。所謂「無限制潛艇戰」是德國海軍部於1917年2月宣布的一種潛艇作戰方法,即德國潛艇可以事先不發警告,而任意擊沉任何開往英國水域的商船,其目的是要對英國進行封鎖。著有回憶錄《世界大戰中的德國海軍》。
278 除了俄國人交給英國人的這套名為「SKM」的密碼手冊外,英國人還弄到了德國海軍的另兩套分別代號「HVB」和「VB」的密碼本,因此德國海軍的電文被大量破譯。
279 1859—1935年,後晉升皇家海軍元帥,為英國海軍貢獻良多。同時,他著作等身,代表作有《1914—1916年的大艦隊》和《決定性的海戰》。
280 1871—1936年,1916年11月繼任約翰·傑利科的職位,領導英國大艦隊。他為1918年11月11日停戰協議的簽署立下汗馬功勞。1918年11月21日,貝蒂接受整個德國公海艦隊的投降,戰後晉升海軍元帥。
281 由於火炮大都安置在船舷兩側,要實施炮擊就必須側面對敵。也就說,艦隊在作戰時應儘量排成一線,用自己的側面對準敵方船頭,這樣兩支相互作戰的艦隊就形成了「T字橫頭」。這種戰法一直到飛彈出現並成為主要打擊手段才停止使用。
282 參閱阿內爾·卡斯滕和奧拉夫·拉德的《大海戰:世界歷史的轉折點》。
283 相關內容可參閱阿瑟·J.馬德(Arthur J. Marder)所著的《從無畏級到斯卡帕灣》 (From the Dreadnought to Scapa Flow)。
284 詳情可參閱安格斯·康斯塔姆的《日德蘭勝敗攸關12小時》。
285 參閱維克多·克倫佩雷爾所著的《簡歷:回憶1881-1918》(Curriculum Vitae.Erinnerungen 1881-1918)。
286 詳情可參閱安格斯·康斯塔姆的《日德蘭勝敗攸關12小時》。
287 1888—1964年,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期間,指揮第五艦隊作為北方部隊負責進攻阿留申群島方面的作戰。
288 1887—1944年,死後追晉海軍大將。在日本海軍軍部頗具威望,太平洋戰爭時期任聯合艦隊第一航空艦隊司令長官,曾指揮部隊偷襲珍珠港,塞班島戰役失敗後自殺。
289 1892—1969年,塔薩法隆格海戰的勝利者,這是日本人在太平洋戰爭期間取得的少有的勝利,有意思的是,他在日軍中得不到重用。因為軍部不喜歡冷靜且耿直的智者。
290 1889—1977年,是日本海軍軍歷最長的指揮官,時長34年,據說以擅長逃跑出名,因此有人認為他不是真正的武士。
291 1886—1953年,山本五十六的副手,曾任海軍軍令部次長。
292 1884—1944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任西南方面艦隊司令官兼第二南遣艦隊司令,深受山本五十六的信賴。
293 1885—1966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擔任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太平洋戰區盟軍總司令等職務,主導對日作戰。
294 參閱維克托·戴維斯·漢森的《殺戮與文化:強權興起的決定性戰役》。
295 就是將起飛、降落的空間隔開,以便合理利用空間並發揮相應的功能。三段式構造的分布大致是這樣的:最上層甲板作降落用;第二層甲板作戰鬥機等小型機種起飛用;最下層也是最長距離的甲板,則作轟炸機等大型機種起飛用。
296 1892—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帝國海軍高級將領。中途島海戰中,他與「飛龍」號艦長一起隨艦沉入海底。
297 參閱維克托·漢森的《殺戮與文化:強權興起的決定性戰役》。
298 參閱維克托·漢森的《殺戮與文化:強權興起的決定性戰役》。
299 1892—1971年,聯合艦隊參謀長,精通無刀流劍術,他也是有名的武道家,和山口多聞海軍少將被認為是日本海軍最有前途的將領。
300 依據維克托·戴維斯·漢森的《殺戮與文化:強權興起的決定性戰役》中的描述。
301 參閱維克托·漢森的《殺戮與文化:強權興起的決定性戰役》。
302 1863年8月15日至17日,因1862年9月14日神奈川縣生麥村的武士攻擊4名「不尊重日本禮儀」的英國人而起,即生麥事件。事件發生後,英國出動了7艘軍艦炮轟鹿兒島,史稱薩英戰爭。
303 相關詳情可參閱淵田美津雄、奧宮正武的《中途島海戰》;堀越二郎、奧宮正武的《零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