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大哉乾元> 一、血淚襄樊

一、血淚襄樊

2024-09-29 11:46:19 作者: 姜若木

  1259年年末,為北還奪取汗位,忽必烈與南宋丞相賈似道在鄂州訂立了城下之盟,隨即退兵北撤。但賈似道並沒有把真實的情況上報給南宋朝廷,他向宋廷隱瞞了議和、納幣的事,反而把背信棄義偷襲蒙古小股留守部隊的卑鄙行徑誇大,謊稱「諸路大捷」「江漢肅清」。這樣一來,本就在長期偏安環境中政治昏聵的南宋朝廷更加「從容」,沉溺在窮奢極欲之中,對長江以北的威脅到了置若罔聞的地步。

  值得慶幸的是,忽必烈北歸後,因為忙於與阿里不哥爭奪汗位,在近十年的時間裡沒有抽出精力對付南宋。江南地區自金朝滅亡以後,出現了少有的太平時期。在這十年裡,賈似道擅權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他曾在百官議事時厲聲斥問說:「你們如果沒有我的提拔,怎麼可能得到今天這樣顯赫的地位呢?」在當時臨安的街頭巷尾,士人們有過這樣的評價:「輦轂誰知有趙皇,宮廷也只說平章。」賈似道權傾朝野的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但當忽必烈在汗位的爭奪戰中取得了最後勝利之後,南宋就自然成為他的下一個目標。本來從1234年起,蒙宋之間的戰爭就一直處於膠著狀態,互有勝負,少有實質性的進展。可就在忽必烈躊躇滿志,卻又一籌莫展的時刻,劉整的降元打破了元宋間的僵局。

  

  劉整本來出生在金國,在蒙古人攻擊金國時他投奔了南宋,成為南宋的一員猛將。他在戰場上屢立戰功,在攻擊金國信陽的時候,只率領12人衝過了護城溝,將信陽守擒獲,從此,名聲大振。可惜,南宋朝廷對金朝末年投靠過來的「北人」都不信任,劉整的功績更受到了嫉賢妒能的南宋權臣呂文德的嫉恨。南宋末年,呂文德派與劉整有嫌隙的南宋將領俞興出任四川,想要謀害劉整。俞興到了四川後說是要與劉整商談軍事,召劉整去。劉整猜到了這其中的陰謀,當然不肯去了。於是,俞興就藉機誣陷劉整有謀反的意圖。劉整聽說後,曾幾次派使者去臨安申訴,都被呂文德中途攔截,沒能到達。後來在南宋內部的明爭暗鬥中,劉整的親信將領向士璧和曹世雄先後被殺,劉整知道這樣下去自己早晚也會被害死,在悲憤之下棄宋降元了。劉整到達元朝,面見忽必烈後力主攻宋。他對忽必烈說,攻宋的重點在襄樊地區,「無襄則無淮,無淮則江南唾手可下也」。歷史證明,熟悉南宋內情的劉整的建議,無疑是正確的。

  襄樊之戰從1268年開始,到1273年結束,是攻宋戰爭中歷時最長的戰役,並被證明,也是最關鍵的戰役。襄陽和樊城隔漢水南北相望,是通向長江中游盆地的最後一個要塞,襄樊一旦淪陷,長江防線將被撕開一個缺口,江淮一地將任由蒙古鐵蹄馳騁,所以襄樊一戰具有決定性的戰略意義。

  也正因如此,南宋在那裡修建了幾乎堅不可摧的防禦工事,如波斯學者拉施特所描寫的,襄陽有「堅固的城堡、厚實的城牆和深深的護城河」。史書記載,在這一要塞上,宋人以巨木植入江中堵塞水道,並在襄樊兩城間貫以鐵索,上造浮橋,使兩城互相應援。遺憾的是,無論多麼堅固的防禦,都會因政府的腐敗變得失去效用。

  宋軍善於守城與使用水軍,這是元軍所忌憚的。為了能成功地取得戰爭的勝利,忽必烈採納了劉整的建議。他遣使用玉帶賄賂了南宋荊湖制置使呂文德,請求在襄樊城外置榷場,呂文德貪財好利,輕易應允。接著忽必烈又以防止盜賊、保護貨物為名,要求在襄樊外圍築造土牆,目光短淺的呂文德竟然也同意了。襄陽守將呂文煥聽說後,大感驚駭。呂文煥將元軍的這些舉動,日後對襄樊可能造成的危害,逐一陳述,匯報給了呂文德。呂文德卻自負地認為「襄陽城堅水深,兵儲可支十年,元兵即來,亦不足憚」,反把呂文煥嚴厲斥責了一番。

  於是,元人在襄樊東南的鹿門山修築土牆,內構堡壘,建起了包圍襄樊的第一個據點。到1268年,蒙將阿術又在襄樊東南鹿門堡和東北白河城修築起了堡壘,切斷了襄樊與外界的部分聯繫。到戰爭開始三年後的1270年,元軍在襄樊外已圍築10餘處城堡,使襄樊完全孤立,陷入了絕境。

  「南船北馬」,從戰爭的開始到結束,元軍的造船技術始終不及宋軍,但這並不影響元軍水軍發揮他們的作用,因為他們的士氣一直非常飽滿,遠遠超過了南宋軍隊。從戰爭一開始,忽必烈就召集了7萬金人與高麗人,將他們都交給了劉整進行水軍訓練。自此劉整造戰船5000艘,日夜操練,後來又得到四川行省所造戰艦500艘,得以建立起一支頗具規模的水軍,從而彌補了元軍戰術上的劣勢,為元軍後期的戰略進攻準備了必要條件。

  在經過了周密的準備後,元軍開始進攻了。可以說,從這場戰爭的開始,就出現了一邊倒的形勢,對南宋極其不利。1267年冬,南宋任命呂文煥為襄陽府,兼京西安撫副使。1268年,元軍開始發起進攻。11月,為打破元軍鹿門、白河對襄陽的圍堵,呂文煥命襄陽守軍進攻元軍,但元軍圍勢已成,宋軍大敗,傷亡慘重。

  之後,宋人援襄的戰鬥也多告失敗。次年3月,宋將張世傑率軍與包圍樊城的元軍作戰,又被元將阿術擊敗。同年7月,沿江制置使夏貴率軍救援襄陽,結果遭到元軍伏擊,兵敗虎尾洲,損失2000餘人,戰艦50艘。

  1270年春,呂文煥再次從襄陽出兵,攻打萬山堡。這一次,元軍採用誘敵深入的戰術,乘宋軍士氣衰退時,突然反擊,宋軍大敗。在這一年的9月,宋殿前副都指揮使范文虎率水軍援襄,元軍水陸兩軍迎戰。兩軍尚未交戰,范文虎先想逃走,軍心動搖,被元軍攻擊,大敗而逃。1271年,范文虎再次援襄,同樣損兵折將,戰敗逃亡。

  宋元兩軍在襄樊外圍進行了長達3年的爭奪戰,但因元軍包圍之勢已成,南宋的所有軍事行動,無論是救援還是反包圍均以失敗告終。最後宋軍只好睏守襄陽,敗局已定。1272年,宋將范文虎率舟師十萬來援,規模不可說不大,可由於主將貪生怕死,指揮失當,致鹿門山再一次大敗,船艦百餘艘及大量輜重全部落入了元軍手中。

  襄樊的防禦體系畢竟十分完善堅固,如果元軍強攻必定會損失慘重。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忽必烈的侄子、波斯的伊利汗阿八哈幫上了忙,他派出亦思馬因和阿剌瓦丁兩位回族炮手來到了中國。兩位回族炮手在1272年下半年到達了襄陽,他們在襄陽城外建造了一種能夠遠距離發射大石塊的投石機。有記載說當這種投石機發射時,「聲音驚天動地……擊中的所有東西都被擊破和摧毀」,中國人將這種重型投石器稱為「回回炮」。在回回炮的攻擊下,南宋軍民整天提心弔膽地堅守在襄樊城內,眼看著防禦被逐漸摧毀。

  就在這危急時刻,1273年,宋將李庭芝終於成功地組織了一次救援行動。這年的4月,李庭芝移駐郢州,他招募襄陽、郢州當地民兵3000餘人,在襄陽西北清泥河修寨造船。輕舟造好,李庭芝派總管張順、督統張貴率領,把船連成方陣,安裝火槍、火炮,準備強弓勁弩,在高頭港集結救援襄陽。5月,救援戰鬥開始。臨行前張順激勵士卒說:「這次救援襄陽的行動,任務十分艱巨,每個人都要有必死的決心和鬥志,你們當中的有些人若非出於自願,那就趕快離去,不要影響這次救援大事。」當時3000名水軍都立誓向前,於是出發。張貴在前,張順在後,突入元軍重圍,在磨洪灘被元軍船艦阻住,無法通過。張貴率軍強攻,先用強弩射向敵艦,後用大斧短兵相接,衝破重重封鎖,又轉戰120餘里,於5月25日抵達襄陽。在激戰中,張順不幸犧牲。幾天以後,襄陽軍民在水中發現他的屍體,披甲執弓,怒目圓睜,宛如天神。

  這次成功的救援,極大地鼓舞了襄、樊軍民。張貴入襄後,表現得也十分活躍。他派人潛回郢州,聯絡郢州的殿帥范文虎,約定南北夾擊,打通襄陽外圍交通線。計劃是范文虎率精兵5000駐龍尾洲接應,張貴率軍衝出重圍後和范文虎會師。當時漢水風高浪急,范文虎在龍尾洲守候,擔心船毀人亡,自己性命不保,在會師前兩天主動退屯30里。而元軍得知張貴要再次襲營的消息後,迅速占領了龍尾洲,以逸待勞,最終全殲張貴軍,並俘虜殺死了張貴。事後,元軍派4名南宋降卒將張貴屍體抬到襄陽城中,迫使呂文煥投降。呂文煥在悲憤中殺掉降卒,把張貴與張順合葬,立雙廟祭祀。自此,襄、樊與外界徹底中斷了聯繫。

  二張戰死後不久,元軍開始對樊城發起強攻。元將阿里海牙認為:「襄陽之有樊城,猶齒之有唇也。宜先攻樊城,樊城下則襄陽可不攻而得。」在這一戰略思想下,元軍以回回炮做火力掩護,分別從東北、西南方向進攻樊城,並首先燒毀了樊城與襄陽之間的江上浮橋,樊城得不到襄陽的救援,徹底孤立。劉整則率戰艦抵達樊城下面,用回回炮打開了樊城西南角,進入城內。南宋守將范天順堅守樊城4年,自知無力回天,破城當天懸樑自盡。偏將牛富率百人巷戰,渴飲血水,因寡不敵眾被俘,以頭撞柱,昏厥未死。後牛富又在元兵不備時,跳下城牆,投火殉職,偏將王福見牛富投火,也赴火自焚。樊城陷落。

  襄樊被困,南宋丞相賈似道卻一直對宋度宗封鎖消息,有敢說元軍攻宋的,輕則被貶職,重則藉故殺之。賈似道自己也不上朝,終日和自己的妻室遊山玩水,正是「朝中無丞相,水上有平章」。一天,賈似道入朝,度宗謹慎地問:「襄陽被圍,聽說已經有3年時間了,現在該怎麼辦呢?」賈似道聽後馬上驚愕地說:「北兵早就撤退,陛下是從哪裡聽到消息的?」度宗回答:「是最近聽女嬪說的。」賈似道半晌才說:「陛下怎麼能聽一個婦人說的呢?難道滿朝大臣都沒長耳朵嗎?反讓一個婦人先知道了?」事情過去不久,賈似道尋找了一個理由,逼度宗將女嬪賜死了。

  這時,樊城失陷,襄陽形勢更加危急。呂文煥多次派人向南宋朝廷告急,盼援兵望眼欲穿。而襄陽城中,物資匱乏,軍民已開始拆屋作柴燒,陷入了絕境。後人汪元量在《湖山類稿》的《醉歌》中唱道:「呂將軍在守襄陽,襄陽十年鐵脊樑。望斷援兵無消息,聲聲罵殺賈平章。」

  1273年,元軍利用樊城攻打襄陽。襄陽城中軍民人心動搖,將領紛紛出城投降。呂文煥也在這一年,在阿里海牙的勸說下,折箭立誓,舉城投降。襄樊戰役結束。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