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兩宋春秋> 二、宋代的建築

二、宋代的建築

2024-09-29 11:45:22 作者: 姜若木

  宋朝時的建築仍以木結構為主,與唐代建築相比,規模上不再過於追求宏大雄偉,而是在建築風格上趨於纖巧、華麗和富於變化。宋代的建築是中國古代以木結構為主的建築技術走向成熟的標誌。北宋初年的喻皓撰寫了《木經》一書,此書對於木結構建築中各部分構件的規格及相互間的比例關係作出規定,成為當時木結構建築的準則。而李誡的《營造法式》更是涉及工程結構學、測量學、材料力學等廣泛的領域,李誡基於對材料受力性能的認識,提出了木結構建築各部件的比例關係,總結出嚴格完善的模數制度,對於加強木結構建築的縱向、側向及整體的穩定方面都有切實可行的措施。李誡還從實際出發,編制出木結構建築中各工序的用工和材料消耗的定額,並結合「各作制度」繪製了各種結構、構件、裝飾的圖樣193幅。《木經》和《營造法式》對後世建築技術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無論是宋朝統治的中原地區,還是遼、夏、金統治的邊遠地區,都修建了許多風格獨特的佛教建築——佛塔。遼、宋以後的佛塔多為仿木結構的磚石塔,並多採用平面八角形,也有六角形的,在外觀形式上又以模仿木結構樓閣式為常見,如著名的杭州六和塔、蘇州報恩寺塔等。遼、宋佛塔相比唐代佛塔有了很大的進步,在內部結構的設計上,由原來的空筒式結構改為外壁、樓層、樓梯互為牽連的套筒式結構,使塔身更加穩固。今存於山西應縣佛宮寺的釋迦塔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佛塔,建於遼清寧二年(1056),它的平面為八角形,五層六檐,高約67米,在暗層的內外槽柱之間有斜撐、短柱和梁,這樣的結構提高了塔身的整體穩定性。塔中光斗拱就有六十多種,該塔歷經九百多年而依然巍然屹立,可見當時人們高超的建築技術。

  橋樑建造技術在遼宋時期也有了許多創新。汴京東水門外的虹橋,全部用「巨木虛架」成拱,結構簡潔,造型優美,就像天上掛著的一條彩虹,是宋代建橋工匠的藝術傑作。金朝在永定河上建造的盧溝橋,長約212米,寬約8米,11孔。在設計上採用了拱與拱相連的「連續拱」,即相鄰的兩個拱共用一個拱腳,使全橋的拱聯成一個整體,大大減小了洪水和冰凌的衝擊,增強了橋身的堅固性。橋兩側的欄杆和望柱上還雕五百個姿態優美、造型各異的石獅子,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