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閱晉風流> 四、桓溫亂政

四、桓溫亂政

2024-09-29 11:38:54 作者: 姜若木

  在前邊已經提及桓溫北伐的大體情況,在這一篇中將繼續講述這一取代庾氏兄弟而興起的歷史人物。祖逖的北伐是不計較個人榮辱得失的愛國之舉,是東晉北伐最具有民族主義特性的一次軍事行動。此後的庾氏兄弟以及桓溫的北伐目的就不那麼單純了,他們的目標並不在於中原。庾氏兄弟北伐的目的不過是為了令家族長盛不衰,所以穩固上游形式是庾氏兄弟始終如一的宗旨。桓溫繼而興之,其北伐最初的目的似乎也與庾氏兄弟類似,但隨著自己勢力的不斷強大,其野心也隨之膨脹,進而有移鼎之意。

  桓溫的勢力起自東晉永和年間。東晉永和時期,是東晉歷史上一個相對安定的時期。在外,後趙石氏盛極而衰,石虎於永和五年死去,冉閔於永和六年滅石氏,北方重新陷入混亂無主的局面。這樣一來,東晉來自長江以北的外部壓力就大大減弱了。永和七年,東晉趁機收復洛陽,這一事件雖並不表明長江南北的軍事勢力發生了明顯變化,但對東晉卻有比較強烈的政治和心理影響,一時間東晉內北伐呼聲異常高漲。永和八年,謝尚又於北伐中獲得所謂的傳國玉璽,這使得建康司馬氏擺脫了「白板天子」

  這一無物可憑的尷尬政治處境。另一方面,庾翼之死則成為永和安定局面的內部條件。庾翼死後,潁川庾氏勢力驟衰,江左世族中一時間沒有可以具有足夠實力和影響代替庾氏發揮作用的世族門戶。這樣一來,世族門戶間的爭鬥雖未停息,但卻處於相持局勢中,一時難分高下,政局呈膠著狀態。同時,也正是庾翼的死,為桓溫提供了機會。

  桓溫父桓彝在滅王敦時有功於東晉司馬氏,而又死於蘇峻之難,這樣一來,就為桓氏家族與司馬氏政權之間的關係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後,桓溫娶成帝之姐,成為庾氏甥婿,這樣,桓溫在東晉複雜的政治環境中就有了獨特的身份,成為當時執掌東晉朝廷的何充與強藩庾翼同時看重的人物。庾翼聲言北伐時,就曾以桓溫為「前鋒小督」,假節入淮。何充回朝後,也以桓溫繼刺徐州,列名方鎮。而在此之前,庾翼也曾力薦桓溫。庾翼臨終前又表次子愛之為荊州刺史。而東晉朝廷則正是要利用庾翼之死來收回庾氏兵權。何充在這時就趁機提攜桓溫,劉惔不同意何充的安排,他說:「使伊去,必能克定西楚,然恐不可複製。」何充不聽,仍以徐州刺史桓溫為安西將軍、荊州刺史,桓溫由此發達。

  

  何充對這一安排是很滿意的,桓溫鎮荊州後,他常對人說:「桓溫、褚裒為方伯,殷浩居門下,我可無勞矣。」而恰恰是他的這一安排,為後來東晉局勢的發展帶來了無窮後患。永和二年何充死,會稽王司馬昱成為首輔。此時桓溫在力量增長以後,正應了劉惔「不可複製」的說法,已比以前的庾氏更難駕馭了。

  永和時期,是桓溫勢力逐漸壯大的時期。東晉穆帝即位時只兩歲,皇太后諸氏臨朝,何充輔政。何充自知自己難堪大任,所以引諸太后父褚裒共參大政。褚裒看清了要想保朝廷,就必須坐鎮外藩,掌握實際兵權。因此,褚裒寧願出鎮徐、兗,也不願駐守朝廷。何充死,司馬昱輔政。褚裒以後父為征北大將軍,督徐、兗。徐、兗自郗鑒以來,一直為衛戍京師的重鎮。褚裒出鎮徐、兗,一可制約上游,穩定政局,同時也可經略北伐軍務,不讓其他門閥插手,以避免以北伐之名,挾功弄權,乘機坐大,窺視朝廷。褚裒以後,荀羨、郗曇先後居徐、兗,其作用與褚裒大體一致。而此時,豫州掌握在謝氏手中,謝氏也支持朝廷。在這樣的局勢下,桓溫也就只能經營荊州,等待擴張勢力的時機而已。桓溫從永和元年(345年)出督荊州,一直都於荊州培養勢力,擴大聲望。直到永和十年,殷浩兵敗,被桓溫趁機廢黜,從而總攬北伐之任,這時事態才發生變化,桓溫的勢力才得以迅速發展。

  桓溫於永和十年以前,為了擴大自己的聲望,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這就是滅蜀。桓溫出任荊州刺史時,占據巴蜀的李氏成漢政權已日漸衰微。為立功樹威,桓溫開始積極籌劃伐蜀。永和二年十一月,桓溫上書朝廷要求伐蜀,只不過是個形式而已,他知道在朝中防備他的勢力很強,所以他隨後不等回音,便在當月以江夏相袁喬為前鋒,親率益州刺史周撫、南郡太守譙王司馬無忌,精兵萬餘人,逕自出兵伐蜀了。朝中聞知,諸臣都以為蜀道險遠,而溫軍寡少,勝算不大,只有劉惔認為桓溫必能克蜀。其後,捷報傳來,桓溫果然平蜀。

  桓溫駐軍蜀地30日,援引成漢賢才為己之用。成漢尚書僕射王誓、中書監王嘏、鎮東將軍鄧定、散騎常侍常璩等,皆為桓溫並用為參軍。不久,王誓、鄧定等復反,桓溫一一討平,然後回師江陵。永和四年,桓溫以平蜀之功,進位征西大將軍、開府、封臨賀郡公,加督交、廣二州諸軍事,一時威名大振。會稽王司馬昱怕桓溫威名過大而日後難制,於是用揚州刺史殷浩參綜朝政,以抑制桓溫。桓溫儘管有不滿,但他知殷浩雖有盛名,其才卻不堪大用,加之尚不能控制朝政,也就故作姿態。而平蜀以後,朝廷對桓溫已不能徵調如意。桓溫所督荊、司、雍、益、梁、寧、交、廣八州「士眾資調,殆不為國家用」,儼然國中之國。

  桓溫欲掌控朝廷,就必須得到上游荊州與下游揚州之間的豫州和江州。這樣,在永和以及以後的一個時期內,江、豫就成為朝廷與桓溫明爭暗奪的地帶。桓溫明白,自己要想擴張就必須藉助北伐。永和五年,石虎病死。桓溫自江陵出屯安陸,上書請求北伐。朝廷自是不能容忍桓溫的威望進一步提高,所以對桓溫的上書不加理睬,而於同年七月,以征北大將軍褚裒為征討大都督,督徐、兗、青、揚、豫五州諸軍事,出兵北伐。朝廷之意自然是不在北伐,而是要遏制桓溫。桓溫此時自不敢與朝廷公開對抗,但要是強行北伐,則有丟失荊州的危險。

  永和七年,事情發生了變化,此時冉閔已經作亂,中原無主。這年,褚裒北伐失敗。十二月,桓溫再次拜表北伐,隨後率大軍自江陵順流而下,至武昌而止。建康朝廷此時損兵折將,為桓溫逼迫,上下無不驚恐。

  會稽王司馬昱寫信給桓溫,極力勸阻桓溫北伐,言「思寧國而後圖外」,又說桓溫行此「異常之舉」,易引起非議,希望其深思熟慮之。桓溫於是息兵觀望。永和十年,殷浩兵敗,被免為庶人,徙居信安。自此,桓溫取得了進一步擴充自家勢力的空間。

  在這段時間裡,桓溫雖在江州有很大的活動能力,但並未真正掌握江州。而豫州自永和四年起,至以後的15年時間裡,則一直為陳郡謝氏所掌控,謝尚、謝奕、謝萬兄弟相繼出鎮豫州。昇平二年,豫州刺史謝奕卒,有人舉桓溫弟桓云為豫州刺史。朝廷為防止桓溫專權,又顧及陳郡謝氏的面子,因而起用謝萬。但謝萬不務正業,是一個典型的世家子弟。昇平三年,謝萬兵敗,桓溫給朝廷施壓,將謝萬貶為庶人。謝萬病逝,而桓溫仍未能很快掌握豫州。豫州刺史之職空懸數年,後朝廷任命庾氏舊部袁真為豫州刺史。桓溫奪得江、豫二州是在太和四年的事了。自永和十年,到興寧三年,桓溫先後進行了三次北伐,其以北伐為名,擠走了徐州的郗愔,壓平了豫州的袁真,於是長期維持的力量均勢被徹底破壞,桓溫自此真正得以獨斷朝綱。

  桓溫第三次北伐時,也基本控制了朝政。其時,他本意是欲先立功後還受九錫,漸竊朝柄。然「枋頭之敗」令他威望頓減。桓溫本人素慕王敦,本人亦有不臣之心,經王敦墓時他曾連聲說:「可人,可人。」贊王孰能行非常之舉。他還曾對親信說:「為爾寂寂,將為文、景所笑……既不能流芳百世,復不足遺臭萬載邪!」枋頭戰敗後,參軍郗超知桓溫心意,於是說:「明公既居重任,天下之責將歸於公矣。若不能行廢立之事,為伊、霍之舉者,不足鎮壓四海,震服宇內,豈可不深思哉!」桓溫聞言,於是始定廢立之事。

  桓溫與郗超密謀後,先誣海西公,即晉廢帝司馬奕有痿疾,是太監之身,並說司馬奕使嬖人相龍、計好、朱靈寶等與美人私通,生下二子,將要冒充皇子建儲為王,改皇家血統,傾移皇基。太和六年十一月,桓溫率軍從廣陵返回姑孰,軍止於白石,後帶兵入朝,威逼褚太后廢海西公,立會稽王司馬昱為帝。褚太后在逼迫下只得同意。於是桓溫集百官於朝,宣太后令,廢海西公,立司馬昱為帝。司馬奕被廢後,擔心桓溫加害,自此裝瘋賣傻,縱情酒色。一旦妃子們生下孩子,他就扔在水裡溺死。以這種窩囊的方式,總算沒被桓溫殺害,於公元386年死去。

  廢掉海西公後,桓溫開始對朝中的異己力量大加剪除。桓溫先使其弟桓秘逼迫新蔡王司馬晃誣告武陵王司馬晞與殷涓、庾蘊之弟庾倩、庾柔等謀反,然後將他們全部擒捕。隨後,桓溫又使御史中丞譙王司馬恬上書,依律處死司馬晞。簡文帝在這一次還表現得十分強硬,當桓溫又親自上表請殺司馬晞時,他手詔答桓溫說:「若晉祚靈長,公便宜奉行前詔;如其大運去矣,請避賢路。」自是用退位來反抗桓溫。桓溫不能新立一帝,即廢一帝,這才改廢司馬晞及其二子,將其家屬皆徙於新安郡,沒有殺司馬晞。但不久,殷涓、庾倩、庾柔等都遭族誅,庾蘊因其侄媳乃桓豁之女,被桓溫使其飲鴆自盡。從此,庾氏、殷氏兩大家族受到慘痛打擊,再未能復興。一切都完成以後,桓溫又帶兵返回白石,還鎮姑孰。

  司馬昱被桓溫拉上皇位時,已51歲。面對當時的政局,他終日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小心謹慎地伺候著桓溫。他不是不想有所作為,而是賢臣被害,手無一兵,實在沒能力有所作為。一次,司馬昱與兄長武陵王司馬晞坐車出遊。桓溫布置樂隊在半路突然敲鑼打鼓,將馬驚得狂奔不已。當時身為武將的司馬晞驚得面無人色,而司馬昱卻安坐泰然,這並非是司馬昱膽識過人,而是自進宮以後,就已有了生死的覺悟了。儘管如此,司馬昱仍是為國家與族人的命運殫精竭慮,為帝只幾個月,就已鬚髮如霜了。

  他只在位一年,第二年就憂憤而死。咸安二年,簡文帝病重,急召桓溫,一晝夜四詔,桓溫仍是不至。幾天後,簡文帝病死。

  簡文帝死後,群臣立太子司馬曜即帝位,是為孝武帝。

  簡文帝臨死前和桓溫開了個大玩笑。原來桓溫本以為簡文帝臨死將禪位於己,不然便會使己如周公行居攝之事。不想簡文帝竟遺詔他效仿諸葛亮、王導用心輔佐太子。桓溫為此憤憤不平,於是再度興兵入朝。一時間朝中人心惶惶,都傳言桓溫將要殺掉王坦之、謝安,取代晉室稱帝。此時,孝武帝也毫無辦法,只好詔令王、謝率百官至新亭迎接桓溫。謝安到新亭神色不變,就座與桓溫談笑自若,答對得體,於是氣氛漸漸緩和,以致竟盡歡而散。桓溫在建康只待了14天。不久,桓溫染病,只得回姑孰養病。到姑孰後,桓溫病漸沉重,但仍野心未已,逼迫朝廷加己九錫。桓溫屢屢使人催促,謝、王等人故意拖延。寧康元年七月,桓溫病重身死,年62歲。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