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曹魏政權下的司馬氏家族
2024-09-29 11:37:09
作者: 姜若木
西晉為三國時的司馬氏家族篡取曹魏政權所建,其建立於公元265年,滅亡於公元316年;其始於武帝司馬炎,終於愍帝司馬鄴,共存在了52個春秋,是我國歷史上一個短暫的統一王朝。西晉雖為武帝司馬炎所建,但其帝業的基石是由司馬炎的祖父、曹魏政權時期的權臣司馬懿所奠定。
本章節來源於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
司馬懿,字仲達,於漢靈帝光和二年,即公元179年生於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也就是今天河南省的焦作安樂寨村。
司馬氏家族是河內郡的世家望族,據說其宗族為祝融的後裔,原本並不姓司馬。司馬氏家族的先祖在祝融以後,歷堯、舜、禹及夏、商數代,世代充任夏官。夏官在周代以前是掌管軍政和軍賦的官職,到了西周,周人將夏官一職改稱為「司馬」,由於司馬氏家族功勳顯赫,在周宣王時被恩准以「司馬」這一官名為姓氏,自此才有司馬氏。而司馬氏家族定居河內一事,還要從楚漢時期說起。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各方起義勢力都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權。當時的趙將司馬印與諸侯共同伐秦,秦朝滅亡後,西楚霸王項羽封司馬印為殷王,「都河內」,從此司馬氏族人便聚居在了河內。
司馬印的第八代後人司馬鈞曾為漢朝征西將軍。司馬鈞的後人多為漢代重臣。司馬鈞子司馬量,字公度,任豫章太守;量子司馬雋,字元異,任潁川太守;雋子司馬防,字建公,歷任京兆尹、尚書右丞。司馬防有八子,皆有才識,時稱「八達」,他們是長子司馬朗字伯達、次子司馬懿字仲達、三子司馬孚字叔達、四子司馬旭字季達、五子司馬恂字顯達、六子司馬進字惠達、七子司馬通字雅達、八子司馬敏字幼達。
司馬懿自幼「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青年時期的司馬懿曾為河內郡上計掾,因他勤於職守而名聲遠揚。東漢末年,黃巾黨人起義,自此天下大亂,司馬懿「常慨然有憂天下心」。當時的南陽太守楊俊聽說了司馬懿的言行後,覺得司馬懿「為非常之器」。尚書崔琰也常對司馬懿的兄長司馬朗談及司馬懿,「你的弟弟聰明且明辨是非,處事平正,果斷獨特,這些都不是你所能企及的啊」。司馬懿娶妻張春華。張春華是溫縣北平皋人,出身世家名門,她為司馬懿生有三子一女,長子司馬師、次子司馬昭、三子司馬伷和南陽公主。
最初,曹操為司空時,聽說司馬懿博學多才,欲擢用,便派人去請司馬懿。司馬懿看不起出身「贅閹遺丑」的曹操,就以風痹之病為藉口推脫不仕。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被漢獻帝拜為丞相。曹操再次派人去請司馬懿。這一次,來人態度強硬,說:「如果司馬懿不能去,就將他抓去。」司馬懿無奈,只得到丞相府做了文學掾。
司馬懿自知已經得罪了曹操,因此在曹操手下辦事,小心謹慎,勤勤懇懇。先後遷為黃門侍郎、轉議郎、丞相東曹屬及主簿。另外,司馬懿的三弟司馬孚也被曹操徵辟,先任陳思王曹植的文學掾,後遷為太子中庶子。司馬懿本來一直都為曹操所猜忌。他人生的轉折點是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這一年東吳孫權向曹操上表稱臣,並慫恿曹操自立為帝。當時,曹操手下的門閥官僚,如荀彧、崔琰等著名人物都持擁漢的態度,對曹氏代漢頗有異議,也因此而不得善終。司馬懿看出了曹操的野心,他對曹操說:「漢運垂終,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權之稱臣,天人之意也。虞、夏、殷、周不以謙讓者,畏天知命也。」這一番話是很合曹操心思的,從此司馬懿成為曹操的親信重臣。在曹操稱魏王以後,就任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
司馬懿和曹丕的關係非常好,「每與大謀,輒有奇策,為太子所信重,與陳群、吳質、朱鑠號為四友。」後來司馬懿為曹丕「篡漢」更是出了大力,所以他才一直為曹丕所「信重」。曹丕代漢稱帝後,司馬懿的地位漸漸重要起來,由尚書、督軍、御史中丞起,官至撫軍將軍,加給事中錄尚書事。黃初五年(224年),曹丕以尚書令陳群為鎮軍大將軍,尚書僕射司馬懿為撫軍大將軍。當時,軍權主要仍在曹氏手中。論地位,曹真、曹休、陳群略在司馬懿之上。公元228年曹休死。公元231年,曹真死。公元236年,陳群死。這以後,司馬懿的地位逐漸突出,對蜀戰事,多由他來主持。
在曹丕一生中曾兩次伐吳,每次都以司馬懿居守許昌,到曹丕臨終時,更令司馬懿與曹真、陳群、曹休四人為輔政大臣,共同輔佐魏明帝曹睿。在魏明帝時期,司馬懿成為魏國政治舞台上最為重要的人物之一。他不只是曹睿的謀臣,同時還掌握著軍權,成為可以獨當一面的軍事首領。
司馬懿是一個極具軍事才能的人,他第一次展示這一才能是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那時蜀將關羽圍攻樊城,水淹七軍,虜于禁,斬龐德,威鎮華夏。而漢獻帝都許昌離樊城很近,曹操為避關羽的兵鋒,曾打算遷都河北。時為曹操軍司馬的司馬懿向曹操建議:「禁等為水所沒,非戰守之所失,於國家大計未有所損,而便遷都,既示敵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孫權、劉備外親內疏,羽之得意,權所不願也。可喻權所,令掎其後,則樊圍自解。」曹操聽後,採納了司馬懿的建議,暗地裡與孫權聯繫,達成了聯合攻蜀軍的密謀。結果關羽丟失了荊州,自己最後也身首異處。
魏明帝時,司馬懿的軍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展現,他長期參與領導對吳作戰。有一天,魏明帝向司馬懿詢問對吳作戰的方略,司馬懿回答說:「吳以中國不習水戰,故敢散居東關。凡攻敵,必扼其喉而摏其心。夏口、東關,賊之心喉。若為陸軍以向皖城,引權東下,為水戰軍向夏口,乘其虛而擊之,此神兵從天而墮,破之必矣。」公元231年和234年,司馬懿曾兩度領兵於祁山和五丈原抗擊蜀丞相諸葛亮的北伐。雖然魏軍當時有20萬左右,而蜀軍為10萬,在數量上占優勢,但諸葛亮善於治軍,蜀軍又經過長期北伐準備,訓練有素,故在戰鬥力上勝魏一籌。當時魏明帝向司馬懿下令:「堅壁拒守,以挫其鋒,彼進不得志,退無與戰,久停則糧盡,擄掠無所獲,則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勞,全勝之道也。」司馬懿對此進行了有效的執行。儘管被他的將領諷刺為「畏蜀如虎」,司馬懿仍不輕易與諸葛亮交鋒。在司馬懿這種堅壁不戰的策略下,諸葛亮竟一籌莫展,不能越雷池一步,結果他的北伐最後都以失敗告終。
曹丕死後,原蜀漢降將孟達在諸葛亮的策動下,欲叛魏歸蜀。司馬懿時領兵駐宛,聽到這一消息後,他一面寫信給孟達假意安撫,一面立即潛軍進討,八天行軍一千二百里,趕到上庸城。當時「孟達眾少而食支一年」,魏軍「四倍於達而糧不淹月」。在這種情況下,司馬懿果斷地採取速決戰,他一面派兵分拒蜀、吳對孟達的援軍,一面親率主力分八道猛攻上庸城,僅用16天的時間,司馬懿就破上庸,斬孟達,結束了戰爭。
自東漢末年軍閥混戰開始,公孫度就割據遼東。公孫度對曹魏政權虛與委蛇,時叛時降,保持著半獨立的地位。公孫度死後,公孫淵繼為遼東太守,對魏則更加不遜。景初元年(237年),魏明帝派毋丘儉率兵伐遼東,結果大敗。公孫淵於是自立為燕王,並引誘鮮卑對魏進行侵擾。
於是,魏明帝改派司馬懿領兵四萬繼續伐遼東。臨行前,司馬懿對魏明帝說:「唯明者能深度彼己,豫有所棄,此非其所及也。今懸軍遠征,將謂不能持久,必先距遼水而後守,此中下計也……往百日,還百日,攻百日,以六十日為休息,一年足矣。」
司馬懿率軍進入遼東後,公孫淵派步騎數萬在遼水東岸的遼隧堅壁拒魏。司馬懿則在強渡遼水後,直
取公孫淵的老巢襄平,遼東軍大
驚,只好離開壁壘往堵魏軍,司
馬懿於是縱兵迎擊,三戰皆捷,
遼東軍退保襄平,魏軍於是開始魏王銖銅錢圍城。時逢連日暴雨,平地水深數尺,魏軍無法合圍,遼東軍利用水勢仍可樵採、放牧。有人向司馬懿建議,斷遼東軍樵牧,司馬懿說:「自發京師,不憂賊攻,但恐賊走。今賊糧垂盡,而圍落未合,掠其牛馬,抄其樵採,此故驅之走也。夫兵者詭道,善因事變。賊憑眾恃雨,故雖飢困,未肯束手,當示無能以安之。取小利以驚之,非計也。」就這樣,遼東軍錯過了突圍的大好時機。不久雨停水退,魏軍將襄平完全包圍,並「起土山地道,楯櫓鉤橦,發矢石雨下」,晝夜發動猛攻。公孫淵這時才開始突圍逃跑,結果被魏軍擊斬,遼東悉平。
司馬懿在防吳、拒蜀的過程中,由撫軍大將軍升大將軍,最後遷為太尉。當他平定了遼東,正準備回朝的時候,洛陽送來了緊急詔書,要他迅速趕回。司馬懿回到洛陽時,魏明帝已經病重。在明帝死前,魏宮廷中出現了一次小的紛爭。明帝原擬以燕王曹宇為大將軍,與夏侯獻、曹爽、曹肇等共同輔助齊王芳。中書令劉放、中書監孫資居中掌權日久,曹獻、曹肇心內不平。劉放、孫資害怕燕王曹宇等掌權後對自己不利,就向明帝訴說燕王不堪大任,並向明帝推薦曹爽和司馬懿。不久,燕王曹宇被免職,曹爽則被任命為大將軍,與司馬懿共同輔佐齊王芳。魏明帝臨終時,把司馬懿和皇族大臣曹爽叫到床邊,囑咐他們共同輔助太子曹芳,也就是後來的魏少帝。
曹芳繼位時,曹爽為大將軍,司馬懿為太尉。不久,曹爽一是為防止曹氏大權落入司馬懿手中,二是為獨掌朝綱,開始排擠司馬懿。司馬懿的軍權很快被奪去,由太尉轉為沒有實權的太傅,而曹爽則用心腹何晏、鄧颺、丁謐、畢軌、李勝、桓范等人,開始專斷朝政。但曹爽是一個缺少雄才大略的人,論能力、心機都不及司馬懿。面對於己不利的形勢,司馬懿韜光養晦,偽裝生病,表面上不問政事,實際上卻在暗中布置,等待消滅曹爽勢力的時機。
曹爽聽說司馬懿生病了,也多少有些懷疑,就派自己的親信官員李勝去打探。李勝當時被派去荊州做刺史,就以向司馬懿告別為藉口去試探。
李勝到了司馬懿的臥室,只見司馬懿躺在床上,兩個使喚丫頭正伺候他吃粥。司馬懿似乎沒法用手接碗,只能把嘴湊到碗邊去喝,就是這樣,沒喝上幾口,粥又沿著嘴角流了下來。李勝仔細觀察司馬懿,覺得司馬懿真是病入膏肓,實在可憐。
李勝不忍多看,他對司馬懿說:「這次蒙皇上恩典,派我擔任荊州刺史,故特地來向太傅告辭。」
司馬懿聽了,喘著氣說:「委屈您啦,并州在北方,接近胡人,您要好好防備啊。我病成這樣,只怕以後見不到您啦!」
李勝聽了,糾正說:「太傅聽錯了,我是去荊州,不是并州。」
司馬懿似乎還是聽不清,疑惑地看著李勝。李勝於是又大聲說了一遍,司馬懿這次總算搞清楚了,苦笑著說:「老了,耳朵聾,聽不清了。
您做荊州刺史,這太好啦。」
李勝實在看不下去了,他向司馬懿告辭,回到曹爽身邊,把情況一五一十地說了一遍,然後嘆了口氣說:「現在太傅只差一口氣了,您也就不用再擔心了。」曹爽聽了,十分高興。可他們誰都沒想到,司馬懿是裝病的行家,當年他就是用這招兒矇騙曹操不去做官,如今也不過是故伎重施罷了。
公元249年新年,魏少帝曹芳到城外去祭掃祖先的陵墓,曹爽和他的兄弟、親信大臣全都跟去了。因為司馬懿「病重」,也就沒有請他同去。
可曹爽陪曹芳剛離開洛陽,太傅司馬懿的病就全好了。他馬上披戴起盔甲,帶著兩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率領兵馬占領了城門與兵庫,發動了政變,控制了京都,並假傳皇太后的詔令,把曹爽的大將軍職務撤了。在城外的曹爽兄弟等人得知消息後,曾有人給他們獻計,要曹爽挾持少帝退到許都,然後召集人馬,對抗司馬懿。可曹爽兄弟都是缺少膽量、養尊處優慣了的人。他們聽司馬懿派來的人說「只要交出兵權,絕不為難」,就愚蠢地投降了。不久,司馬懿穩定了局勢,便以謀反的罪名殺死了曹爽並剷除其黨羽。從此曹魏的軍政大權完全掌握在了司馬懿的手中,司馬氏取代曹魏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了。
公元251年,司馬懿病死,終年72歲。九月,按其生前所囑,土葬於首陽山,不起墳頭,不立碑,不隨葬祭品,死後遺孀不得與其合葬。其逝後被賜諡號「文宣」。晉立後,追為宣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