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風雲大周> 四、周代的文學

四、周代的文學

2024-09-29 11:33:13 作者: 姜若木

  (一)《春秋》《左傳》與《國語》《春秋》是周王朝和諸侯各國的編年史,周朝時期,史官在春秋兩季對史料進行整理,所以稱為《春秋》。現今流傳的《春秋》是魯國編年史,曾經過孔子修訂。《左傳》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編年史。據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和班固記述,《左傳》是由魯太史左丘明所寫,但自唐以後,學者對此多存疑問。

  《春秋》僅是最簡括的歷史大事記而已,被王安石稱為「斷爛朝報」。《左傳》比《春秋》記載詳盡,詳載逸聞瑣事頗多。《春秋》和《左傳》互相補充,互相驗證,所以後人常將兩書合在一起看待。

  《左傳》一書的內容涉及春秋列國的政治、外交、軍事等各個方面,其既是一部歷史著作,也是一部文學作品。《左傳》敘事富於故事性、戲劇性,有緊張動人的情節。《左傳》善於寫戰事,特別是對長勺之戰、城濮之戰等幾次春秋時期大規模的戰事描寫,情節曲折細緻,生動逼真。

  《國語》是國別史史書,分別記載了周王朝和各諸侯國的事情。《國語》記錄的多是西周天子和各諸侯們所說的話,因此起名為《國語》,傳說它也是魯國太史左丘明所寫。司馬遷有「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的說法。《國語》的內容從西周穆王始,至魯悼公終。因《左傳》與《國語》是同一作者所寫,而且《左傳》是解釋《春秋》的書,所以《國語》也被人們說成是「春秋外傳」。其實,《國語》記事遠至周初,顯然與《春秋》不是一個系統,說它是「春秋外傳」很不恰當。

  (二)《戰國策》的特點

  《戰國策》是雜記戰國時期東周國和西周國以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國事跡的書,其作者不可考,大概是秦漢時期的人,在雜采各國史料後編纂而成,不過,也有人認為是蒯通所作。

  《戰國策》所記載的是戰國時期謀臣策士之間縱橫遊說的鬥爭,和他們之間有關的謀略與辭說,所以保存了不少縱橫家的著作和言論。內容從戰國初年至秦並六國,涵蓋了約二百四十年的歷史。最初對《戰國策》的命名繁多,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等,後經過漢代學者劉向重新整理後,遂定名為《戰國策》,一直沿用至今。

  《戰國策》的文學性很強。書中的人物成分複雜,有追求個人功名富貴的利己者,如蘇秦、陳軫,也有排難解紛而無所取的義士魯仲連,意在收買人心的馮諼,敢於反抗強暴、蔑視王侯的唐且和顏斶。《戰國策》所描寫的人物惟妙惟肖,言辭生動。另外,《戰國策》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善於說事,書中人物,陳述一件事也好,與人辯論也好,都被作者誇張渲染,充分發揮,說辭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如蘇秦說趙王、張儀說秦王、司馬錯論伐蜀、虞卿斥樓緩等,語言流暢,條理清晰,文學水平很高。不過,由於《戰國策》偏重於文學性的特點,其中的一些內容過於做作,有些失實。

  (三)先秦諸子的散文

  從春秋末期到戰國末期是諸子散文蓬勃發展的時期。這一時期,來自不同階級的士人興起,他們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在這些士人當中,有通曉天文、歷算、地理等方面知識的學者,也有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傑出人才。一時間儒家、墨家、道家、法家、農家、縱橫家等紛紛登場。於是在這個變革的時代,在這個瓦解舊禮教、探索新制度的時代,諸子百家爭鳴,學術觀點紛呈,思想文化興盛繁榮。

  本章節來源於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

  《漢書·藝文志》中把先秦諸子歸納為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農、雜、小說十家。其中以儒、墨、道、法四家最重要。這四家的代表作品主要是《論語》《孟子》《荀子》《墨子》《老子》《莊子》《韓非子》等著作,這些作品分別闡述了他們的哲學思想與政治主張,是我國傳統文化思想的核心所在。

  在先秦諸子中,以儒家學派的孔孟思想對後世影響最為深遠,其次是道家學派的老莊哲學。儒家思想的「入世」與道家思想的「無為」相輔相成,成為我國傳統文人學者頭腦中的精神支柱,在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下起著迥然不同的作用。正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有能力澄清寰宇時,則出世為官;無能力扭轉亂世時,則清高自居。

  而在文學方面,接受儒家思想的作品,多偏向於現實主義;接受老莊思想的作品,多偏向於浪漫主義。在對後世散文的發展上,先秦諸子散文的影響也十分顯著。從漢初的議論文,到漢賦的出現,再到大唐的古文運動,以及後代桐城派的詩文,無一不能找到先秦諸子的印記。

  (四)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名平,楚國宗室貴族,是戰國時期楚國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我國文學史上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從屈原開始,詩歌從集體歌唱進入了個人獨立創作的新時代。他博聞強記,熟悉政治情況,善於外交辭令,曾為楚懷王左徒,與懷王一同商議國事,發布命令,應對諸侯。

  楚懷王起初很信任屈原。屈原想對楚國進行改革,使楚國迅速崛起,但在與以懷王幼子子蘭等楚國的貴族為代表的保守派的鬥爭中,屈原卻失敗了。

  當時,楚懷王使屈原制定新法。屈原正在起草時,楚上官大夫為了探聽法令內容,竟想奪過去看,屈原當然不與,於是兩人發生爭執,上官大夫向楚懷王誣衊屈原泄露機密,恃才矜功,楚懷王遂疏遠屈原。

  秦惠王知道這件事情後,派張儀至楚國趁機挑撥離間。張儀用商於之地六百里做誘餌,騙楚懷王與齊國絕交。楚懷王聽信張儀的話絕交齊國,卻不能得秦地,盛怒下發兵攻秦,結果先後兩次大敗,喪師失地。在這種情況下,楚懷王不得已,讓屈原使齊,重新恢復了邦交,局勢才暫時穩定下來。

  屈原認為非聯齊不能抗秦,不消除貴族勢力不能強楚。可昏庸愚蠢的楚懷王,在子蘭等群小的鼓動下,終於選擇了親秦的道路,自此放逐了屈原。後來楚懷王與秦王會盟時,被秦王挾持入秦不返,客死咸陽。楚懷王死前,楚人擁立楚頃襄王繼位。楚頃襄王用子蘭為令尹,繼續親秦政策。

  屈原指責子蘭勸懷王入秦不歸,子蘭便在楚頃襄王面前詆毀屈原。結果,屈原再次被流放江南。

  屈原在長期流放中,無時無刻不在關心著自己的祖國,因而寫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以抒發憂憤的情感。其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天問》《九章》和《招魂》等不朽詩篇。屈原的詩,以他愛祖國、愛人民的真摯情感打動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以他高貴的品格與光輝燦爛的語言,影響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性格,在中國文學的發展上有著極為崇高的地位。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克楚國郢都,屈原在憂憤與絕望中,抱石自投汨羅江而死。

  (五)宋玉的文學成就

  在楚辭方面,「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宋玉是屈原以後楚國著名的楚辭作家。但宋玉的楚辭只有屈原的辭藻,沒有屈原的風骨,就像司馬遷的評價那樣:「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

  宋玉出身低微,出仕後並不得意,而他雖學習屈原的作品,但格調卻很低沉。在《漢書·藝文志》記載有十六篇宋玉的作品,可惜篇目已無法考證。《楚辭章句》中記載宋玉的作品有《招魂》和《九辯》,另外在其他文集中還錄有《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對楚王問》《笛賦》《大言賦》《小言賦》《諷賦》《釣賦》《舞賦》。但實際上,除《九辯》外,其餘作品都是後人託名偽作。

  儘管宋玉的作品只流傳下《九辯》一篇,但這並不影響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九辯》是一篇優秀的楚辭作品。《九辯》抒發了作者「落拓不遇」的悲愁和不平,共二百五十五句,在《楚辭》中也是一首長詩。作為一首抒情詩,《九辯》不是直接傾瀉出作者內心的激情,而是藉助自然景物間接抒發出了自己濃厚的憂鬱情感,造成了情景相融的藝術境界。人們習慣上把「屈宋」並稱,宋玉固然不如屈原,但宋玉無疑是屈原藝術的優秀繼承者,他的作品對後世文學影響頗深,在文學發展的歷程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春秋》書影

  生產力的革新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