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24-09-26 10:29:33 作者: 羅振宇

  我們中國老百姓都熟悉一個詞,叫惡有惡報。

  這個惡有惡報可不是指你幹了一件壞事,將來一定在現實生活當中就遭報應,而是說,做壞事會對你的內心世界發生一種可怕的扭曲。因為你幹了一件壞事,你就不得不干第二件壞事來掩蓋第一件,然後緊接著再干第三、第四、第五件,來掩蓋這第二件。你的一生就會陷入一個黑洞,明成祖這前半輩子就進入了這個邏輯圈套。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這朵惡之花怎麼樣持續生根發芽,開枝散葉,變成整個明朝兩百多年的政治邏輯,最後一直導致這個王朝滅亡。

  1402年,明成祖終於變成了永樂皇帝,雖然當皇帝的方式不是很光彩,但是畢竟人家是皇帝。緊接著他就幹了很多事情,鄭和下西洋,修《永樂大典》,等等。

  他還幹了一件事,叫「五出漠北,三犁虜庭」,就是御駕親征,我天子守國門,我去把那個北元,那個殘餘給繼續打掉,這是不是立下一個不世之勛?為我的子孫奠定萬世的基業?表面上看確實是這麼回事。

  但是明成祖這一生有一個特點,就是所有的豐功偉績都不能把內褲扒下來看,一看哎喲,簡直就沒法看。就說「五出漠北」吧,第一次是永樂八年,從京城出發,路上走了三個多月。5月8號,算是逮著了一個蒙古人,是一個探子,抓來一審,這算是第一個俘虜,不得了的成績了。

  然後接著往前走,一直走到了這一年的6月9號,才算是看見了一支蒙古軍隊,一共多少人?幾百個人,不得了,二三十萬大軍看到幾百個人高興壞了,因為幾個月沒見生人了,追、追,追了十幾里路,也沒殺到什麼人。這就是第一次明成祖御駕親征,叫一出漠北。

  這就消停了吧?到了永樂十二年,接著出漠北,這次帶的人多,50萬人,確實有成績,這次殺了幾百個人,奏凱而還。緊接著就是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基本上都是深入漠北,連蒙古人的毛都沒有摸著一根,就回來了。

  但是回去寫新聞簡報不能這麼寫,皇帝老人家御駕親征,戰果是大大的,然後還搞出這八個字,叫「五出漠北,三犁虜庭」。那意思,我們已經把人家連根拔起了,搞到他老巢去了。

  

  可能地方他確實是到了,但是趕盡殺絕蒙古人這個戰略目標他可沒有達成,要不怎麼給後來的子孫明英宗留下了土木堡之變那麼大的禍根?連皇帝都讓蒙古人給抓走了。

  你可能會問,他是神經病嗎?每一次二三十萬、五十萬兵馬出塞外,這得花多少錢?空耗民財,他圖的是個什麼?他圖的就是解決自己的政治死結。什麼死結?他原來出身就是燕王,是朱元璋派他在北邊駐守國門,防範蒙古人的,後來他起兵靖難造反,提出來的一個理由就是,我對國家有用處,你南京的皇帝憑什麼要削我的藩?

  好,你這個道理如果成立的話,你現在是皇帝,現在北邊還有一些守住國門的藩王,都是你的兄弟、侄子,請問,你要不要把他們內遷?如果你把他們內遷,就說明守國門完全沒有用處,原來朝廷削你的藩是對的。如果你不把他們內遷,繼續讓他們守國門,當看門狗,請問,如果有一天有一個手握重兵的藩王突然起兵靖難,搞第二次靖難之役,威脅到你,你可怎麼辦?

  他要打開這個邏輯死結,他就必須干一件事,就是你們都閃開,我來,我原來就是看門狗,我經驗豐富,我把蒙古人給打滅了,這就不需要看門狗了吧?他就跑到塞外一通狂咬,雖然什麼也沒咬著,逮幾隻耗子,然後就回來一屁股坐在北邊,說我不走了,南京的都城給我遷到北京來,我這條老看門狗守住北邊,你們其他的藩王都給我回到內地去,誰也不許握有重兵。

  明成祖一生什麼搞《永樂大典》、鄭和下西洋、五出漠北,甚至是遷都北京,這都是掛在他的功勞簿上的、偉大的工程。其實脫下遮羞布一看,原來都是為了解開他靖難造反的這個政治邏輯死結。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