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羅輯思維:人物篇> 02 巧用禮節謀求皇位合法性

02 巧用禮節謀求皇位合法性

2024-09-26 10:29:20 作者: 羅振宇

  嘉靖皇帝作為一個權術家的第一個優勢,就是有超常的政治敏感,他還有第二個優勢,就是知道分寸,什麼東西該爭,什麼東西不該爭,他爭的都是那些一旦踏進這個圈套,一輩子無法擺脫的東西,他就一定要爭。如果僅僅是臨時性的一些說法上的問題,他覺得就可以妥協。15歲,我們一定要反覆強調這個年齡,這就拉開了明朝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個歷史事件的序幕,就是大禮議。

  所謂大禮議,就是關於這個國家最大禮節的一場爭議。爭的是什麼?在我們今天看來,簡直可笑得要死,就是嘉靖皇帝和他親生父母之間的關係。在我們看來,這不是有病嗎?有什麼可爭的?但在當時,這可是一個不得了的天字號事件。

  為什麼?因為一個皇權系統,他的合法性就來自他的皇統,就是你爹是誰,決定你能不能當皇帝,老皇帝死了,應該由他兒子繼位,可是他又沒兒子,怎麼辦?就從近支皇族當中過繼一個孩子給這支皇統,然後把這個皇統一代一代地傳下去,這是儒家經典一直堅持的一條規則。

  但是嘉靖皇帝就是不認,他說我的親生父母另有其人,我不過繼給你們家。又不是我自己想當皇帝,是你們請我來的,我反正不當你們的兒子。這就造成了一個矛盾,可這個矛盾在儒家的禮法系統當中暫時又沒有合適的解法,就引發了這場爭議。

  他繼位的第三天就給朝臣們下旨,說到湖北把我媽接來,我想我媽了。大家覺得也可以理解,一個小孩,才15歲,就去接他媽。又過了兩天,他又下了一道詔旨,說我媽快來了,你們倒是議議看,我見了我媽,我管她叫什麼?將來我去祭祀我爹的時候,我管他叫什麼?你們拿個方案出來。

  這些事在楊廷和這些人看來不叫個事,按老規矩辦就行了,他就上了一道奏摺,寫明了一個安排,就是你以後管你的親爹親媽叫皇叔父興獻大王、皇叔母興獻王妃,而管死去的明孝宗,管他叫皇考,因為你已經過繼給他了,就這麼個安排。

  而且楊廷和覺得,我在這個安排當中已經很夠意思了,親爹親媽,我看在你的面子上給他們加了倆字。第一個字是皇帝的「皇」字,很值錢吧?第二個字,是一個「大」字,他原來叫興獻王,現在我讓你管他叫興獻大王,這已經很給你面子了吧。

  請記住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但你想小皇帝他怎麼能夠接受這個方案?他最計較的就是這一點。但是這個時候的嘉靖皇帝已經表現出一個權謀家的本色,他沒有鬧,前面講的那幾個故事,感覺他就是一個很拗、很犟的一個小孩。其實不然,這一刻他不犟了,把奏摺發下去,說重擬,我不滿意,你們重新擬。

  楊廷和這些人心想真費勁,一個小皇帝不太懂禮節,這樣吧,我再給你上一份奏摺,我把這個事怎麼來的,包括前朝的一些例子,什麼漢哀帝、宋英宗的例子,宋代一些大儒,像程頤這些人怎麼說的,我都給你寫上,你一看就明白了。你要懂規矩,這就隱含了一種教訓的意味。

  這第二封奏摺上去,按照我們對於嘉靖皇帝脾氣的理解,他肯定是繼續發下去,你們再議再擬,達不到我目標,我不善罷甘休。但是人家沒這麼幹,他做了一個很特別的處理,把這封奏摺留中不發。什麼叫留中不發?就是皇帝覺得這件事情我也不便於批示,也不想大家去討論,我就留在皇城之中,不把這個奏摺發下去,這叫留中不發。

  按說留中不發是對付那些想無限期擱置的事件,就是這事算了,一般採取這個方法。可是他是要達成一個既定目標,他怎麼會留中不發?這就看得出嘉靖皇帝一個權謀家的本色了,他是在等一件事,什麼事?就是朝臣當中出現裂痕,文官集團出現叛徒。

  你楊廷和雖然是首輔,但也不能一手遮天,有的是低品階的官員想飛黃騰達,他們想替代你的位置,他們知道皇帝跟楊廷和已經槓上了,這些人就會站出來,他就等。

  第二封奏摺上去是1521年5月的事情,等到了7月,終於把這個人給等到了,此人叫張璁。張璁其實前半輩子挺不順的,一直在考試、科舉,等到了47歲才考中了個進士。大禮議爆發的時候,他還在禮部當實習生。大家想想看,一個47歲的大叔當實習生,也很不好意思的,按照當時人的看法,47歲,就別找什麼機會了,好好當官,回家光宗耀祖,隨時準備退休算了。

  但是張璁這個時候突然覺得,在嘉靖和楊廷和之間發生的這個矛盾,是他人生的一個絕大機會。在這兒說一句公道話,明代史料對於張璁這個人的道德評價和能力評價,其實都很高,張璁後來也當到了國家的首輔,是明朝的一代名臣。

  我們不去推斷他的動機,他到底是想投機取巧,還是想捍衛真理?我們不做評價。總而言之,他是當時整個文官集團中第一個跳出來反對楊廷和的,是嘉靖皇帝的第一個戰友,嘉靖終於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了。

  當然張璁講的是什麼道理,楊廷和講的什麼道理,大禮議過程當中的樁樁件件的細節,都是那個時代人的那種咬文嚼字。舉一些例子,比如說剛開始嘉靖皇帝就覺得皇叔父興獻大王不好,想讓他爸也當皇帝,「我爸也當皇帝了,我就不必給別的皇帝當兒子了」。

  爭來爭去,先能不能給一個皇帝的「帝」字?後來就爭成了,叫興獻帝。隨後再爭,能不能加一個皇字?再後來又變成了興獻皇帝。過後又說,興獻皇帝你們還要在前面加個本生皇帝,就是生我的,他是靠沾我的光才能當上皇帝,能不能把「本生」兩個字再去掉?

  後來又爭,說興獻皇帝能不能入太廟,享受子孫後代的祭祀?後來再爭,說這些祭祀的禮節能不能和其他皇帝一模一樣?嘉靖皇帝反正前半生基本上就在幹這個事,各種各樣的爭。

  爭來爭去,明朝歷史上真就出現了這麼一位,他從來沒有當過皇帝,但是享受的待遇和其他皇帝一模一樣的皇帝。如果你在史籍當中看到一個叫明睿宗的人,就是這個興獻王,實際上他一天皇帝也沒有當過。

  總而言之,大禮議就這麼爭來爭去,最高潮是什麼時候?是嘉靖三年。最後到了什麼程度?就是其中有一個階段,大臣們實在看不下去了,說這個國家整個統序就要亂了,我們跟你拼了。兩百多個大臣,其中就包括楊廷和的兒子楊慎,這個時候楊廷和已經告老還鄉了,其實被削職為民了,因為跟嘉靖皇帝關係搞不好。

  楊慎接過父親的鋼槍繼續戰鬥,帶領兩百多個官員,說不行,今天不把這個事爭出個好歹來,我們絕不回家。就跑到故宮的左順門,就是今天的協和門。在那個門前跪在地上哭、號,然後搖晃那個門,喊著太祖、太宗,有人不幹了,等等。

  此時的嘉靖皇帝再也不像他剛剛繼位時那麼溫良恭儉讓了,還什麼駁回,嘉靖皇帝說,喊是吧?都給我抓起來。兩百多個人是吧?查,誰帶頭的,先下到詔獄打板子,然後剩下接著查,兩百多個人最後有180個人廷杖。

  廷杖就是直接按翻了打板子,這不是說給你一個羞辱就完了,真是照死里打。一頓板子打下來,180個人當中,19個人傷重不愈,最後死掉了。

  嘉靖皇帝一旦掌握了權力,那種迅猛的出擊就是我破壞一切規則,按我的規則來。說到這兒,你能體會到他的權術當中的一個特徵,前面說了兩個特徵,第一,政治敏感特別好;第二,對分寸的把握特別好。現在,又顯露了他的第三個特徵,叫對時機的把握以及拿捏的火候,妙到毫巔,該認輸的時候認輸,該等的時候等,該出擊的時候絕對給你齜出獠牙。

  看到這兒,你仍然會覺得大禮議距離今天好遠,那幫人跟瘋了一樣,為那一個字爭什麼爭?你還別說,嘉靖皇帝爭這個還爭上癮了。他一生執政可以分成前後兩段,後面這二三十年,他主要躲在宮裡面煉丹、迷信道教,就幹這些事情。前半段這一二十年,他可是個很勤奮的皇帝,可是他的勤奮跟別人也不一樣,他最津津樂道的事情就是跟大臣們去討論儒家的這些禮制。

  這個討論可不是大禮議,討論他爹媽的封號問題,他什麼都討論,祭天的禮節、祭祖的禮節、祭孔的禮節,只要他看不順眼的,他就想改。根據李潔非先生的觀察,他說他看過《嘉靖實錄》,前半段簡直就沒法看,嘉靖皇帝天天在這兒搞一個學習班,在那兒開個研討會,不厭其煩地跟臣子們去爭論這些事情。

  而且嘉靖統治的中期還出了兩本大書,《明倫大典》《大禮全書》,都是把他研究禮制的那些心得寫成書,而且不僅在中國刊印,還要發到外國,這是我皇帝本人的學術成就。他剛剛進宮的時候,楊廷和這些人覺得這個小孩子不懂規矩、不懂禮,但是後來他居然自學成才,成為有明一代在這個方面學術成就很高的一個人。

  看到這兒,你會不會覺得嘉靖皇帝也挺可愛的,原來是為了自己敬愛的父母去爭一些東西,爭著爭著久病成醫,最後成了一個專家,還是個很有鑽研精神的皇帝,他的性格當中沒準兒也有點可愛的東西。

  錯了,嘉靖皇帝哪裡是這個目的?他是一個權術大家,他幹這些事情目的非常簡單,兩個字——權力。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