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24-09-26 10:27:21
作者: 羅振宇
美國總統威爾遜可不是一般的政客,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學者,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校長,在教育界非常有名,是一名法學家和政治學家。以純粹的學者身份入主白宮當總統,這在美國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威爾遜身上有著強烈的、學者特有的理想主義色彩。這其實也不是威爾遜自己的特點,那個時代的美國就是這麼個勁頭兒——我是幾百年前從歐洲離家出走的不肖子孫,我憑著自己的努力在外面發展得不錯,我現在GDP世界第一,證明我的道路是正確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9年威爾遜去歐洲參加巴黎和會。國內有很多反對的聲音。反對什麼?這些人認為美國總統在任期內不應該訪問歐洲,歐洲有一群陰謀家,你去參加吵吵嚷嚷的談判,是自降身價,會損害美國的道德權威。美國有著強烈的道德優越感,端著架子。當時有一位刻薄的英國外交家評論說,威爾遜來歐洲參加巴黎和會,就像是一位初次參加社交舞會的少女。
確實,威爾遜有自己驕傲的理由:兩個方面,第一,沒有美國的參加,你們協約國能打贏德國嗎?我是你們的恩人。你再看看你們歐洲的家底,仗打完了,歐盟總共欠美國政府超過70億美元的債務,這還不算欠美國銀行的35億美元,我有話語權;第二,美國既不要賠款,也不要割地,更不想懲罰誰,我就是來重建世界的,我有道德制高點。
這個話語權和道德制高點,體現在一份文件里,那就是威爾遜的《十四點和平原則》:
(1)公開訂立和平條約,無秘密外交;
(2)無論戰時與和平時期,公海航行絕對自由;
(3)取消國家間的經濟障礙並建立貿易平等條約;
(4)充分互相保證,各國軍備必須減少至保證本國內部安全的最低水平;
(5)調整對殖民地的要求,平等對待殖民地人民;
(6)德國撤出俄國,調整俄國問題;
(7)德軍撤出比利時,恢復比利時之獨立性;
(8)德軍撤出法國,阿爾薩斯-洛林也歸還法國;
(9)根據民族性原則,重新調整義大利邊界;
(10)奧匈各族自治,允許獨立;
(11)同盟國撤出羅馬尼亞、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
(12)奧斯曼帝國的民族自決;
(13)恢復波蘭之獨立性;
(14)成立國際聯盟以維持世界和平。
其中最重要的是三點:第一,民族自決,誰的事誰做主,強大國家不能欺負弱小民族;第二,以後不搞秘密外交,有事放在檯面上說;第三,成立一個國際聯盟,以後國家之間再有矛盾,別喊打喊殺,討厭。就像美國有聯邦政府和最高法院一樣,有矛盾找國聯。
這份原則,有的很實,比如德國要歸還阿爾薩斯-洛林,波蘭要重建成一個國家,等等;有的很虛,比如反對秘密外交,保障自由貿易,裁減軍備,平等對待殖民地人民。最重要的一條,對全世界都有吸引力——民族自決。各個民族應該自己成立國家,管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