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6章 績效考核
2024-05-05 02:48:29
作者: 肥鳥先行
顧況從李泌的府中出來,返回家中又立刻開始工作,搜集京兆韋氏嫡脈違法的罪證。
長安城的錢亂終於恢復了平靜,就在兌換比例穩定,三開元通寶兌換一枚乾元重寶的時候,長安百姓終於接受了乾元重寶。
在穩定了物價之後,戶部卻沒有任何動靜了,如今朝廷的全部精力放在了賞功臣上。
經過長達半個月的爭論,政事堂終於通過了兵部敘功的上書。
郭子儀為戡亂首功,進汾陽郡王,成為大唐軍功第一人。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
李嗣業則封為武威國公,李光弼獲封臨淮國公、郭銳獲封雁門國公、郭英乂獲封定襄國公、僕固懷恩獲封大寧國公。
除了正面作戰的,兵部也對大迂迴戰略,以及在中原作戰中貢獻大的將領進行了封賞。
先守睢陽後守洛陽的張巡,被封為南平郡王。
擊破安慶緒部,平定中原戰事的南霽雲和章武也分別進國公爵位。
在後方執行大迂迴戰略的尉遲信、秦川,也分別獲得了國公的爵位。
在西北方向主持了對吐蕃戰事,在平叛期間穩定西北的杜鴻漸、帖木兒,也獲得了國公爵位。
除了將領之外,參與平叛的軍將,都根據戰功不同,獲得相應的獎勵。
封賞的消息傳到前線,前線戰士們自然是歡呼雀躍,紛紛稱頌越王。
不過與此同時,在封賞完畢之後就要處理前線龐大的軍隊了。
加上接收史思明投降的軍隊,如今大唐在前線已經有近四十萬人。
要解除這些人的武裝,將大部分人安置返回家鄉,這就需要大量人力物力。
幸運的是越王已經向前線派出了中書舍人們,如今前線軍將玩家也全部都被動員起來,他們要向有功的士兵解釋宣傳朝廷的政策,發放他們的獎勵讓他們返鄉。
郭子儀麾下的軍隊,除了收編中原地區的軍隊,主體是神策軍。
而神策軍,基本上是關中和隴上靈武等地區募集的士兵。
很顯然如今河東三鎮的叛亂已經徹底的平定,不再需要這麼多的士兵了,政事堂拿出的意見,是將現在前線的軍隊裁撤掉一半。
要給有功的士卒分田,要安撫中原地區受創的地區,林林總總工作繁重,此時朝堂上下都將目光盯向了吏部。
這些工作都是需要官員的,而選官任官的工作,就是吏部的工作。
在上一次中書舍人們清理六部的時候,吏部受到的牽連最小,這不是因為吏部最乾淨,相反無論是越王還是朝廷重臣們都清楚,吏部一定是六部中最大的爛攤子。
只是選官任官這件事,不像是戶部工部帳冊那麼清楚,也不像是刑部卷宗那麼明確,到底選拔的人是賢能還是愚蠢,從勘磨和檔案上也是看不出來的。
中書舍人們處理了幾個明目張胆收受賄賂的吏部官吏,可是朝廷在選官任官上的積弊,可不就僅僅是受賄這麼簡單。
吏部官吏們洋洋得意,他們以為越王和朝堂離不開他們,反而更加有恃無恐起來。
朝廷剛剛平定戰亂,關中、中原、齊魯、河東都遭受了巨大的破壞。
平定戰亂雖然容易,但是想要讓平定的地區重新恢復生機,那就需要大量合格的官員。
就在朝堂還在為了官員缺口而發愁的時候,翰林學士崔濤從靈州趕到了長安,而隨著崔濤而來的,是一支浩浩蕩蕩的隊伍。
崔濤一到長安,就給朝堂送上了一份名冊。
這份名冊上,足足有兩千個名字,是崔濤建議填補關中和中原地區官吏空白的名單!
除了名字之外,這些名字後還有他們在隴右官場任職的職位,以及從事這些工作的時間。
這份名單讓吏部上下官員看的發寒,這可是兩千多個有治政經驗的官吏啊!
要知道朝廷可不是年年開科舉的,就算是滿打滿算每年都開科舉,每年錄取的候補官員也不過兩百人不到。
加上蔭補入仕,因功入仕,每年能夠補充到官場官員滿打滿算也只有三四百人。
而這些能寫能算,有行政能力的官員,每年還要補上致仕退休病死官員的缺口。
所以大唐面臨一個奇怪的情況,每次科舉考試卷的不行,每次科舉的錄取率都在降低,考生越來越多。
但是吏部選官的時候,好的職位又越來越少,候補官員寧可多等一年,也不願意去個不好的地方上任。
大唐缺乏的從來不是讀書人,而是能夠沉下心來做事的基層官吏。
越王竟然能夠一下子逃出來兩千個有治政經驗的官吏,這著實讓朝堂上下震撼無比。
越王在隴右的時候就開始培養官吏,這份心思著實深遠,看來早就有了奪嫡之心。
且不論其他官員怎麼想,對吏部的官員來說,這簡直就是一場末日!
要知道選任官員才是吏部官吏的權力來源,之所以吏部能夠高於其他五部,吏部的官員被稱之為天官,就是因為他們掌握了這份權力。
如今越王直接越過了吏部,一下子填補了兩千多空缺職位,那就意味著吏部徹底要喪失了權力。
很顯然,吏部是不願意放棄這份權力的。
不過在見識到了其他各部的鐵拳之後,吏部官員也不敢明著對抗,只能玩起了消極怠工的抵抗。
很顯然,這些官吏是看不起隴右來的這幫「土包子」的。
他們能夠玩得轉戶部,因為隴右是絲路的通道,越王麾下有精通財計的官員也不稀奇。
工部、刑部、兵部、禮部也是如此,可是唯獨吏部不一樣,這可是朝堂真正的心臟,其中門道極多,牽涉的關係也極廣,這可不是隴右出身的土包子能玩得轉的。
不過對於吏部這種抵抗,崔濤只是微微一笑,這位年輕的翰林學士直接搬進了吏部,開始指揮手下填補怠工官吏的職位,迅速將一道道命令發向全國。
這些老官吏終於發現,自己威脅朝堂的手段不僅僅沒有任何效果,反而因為自己怠工而被擠出了權力中央。
等到了這些官吏反應過來的時候,崔濤已經將兩千多名隴右官吏安排妥當,他們被分到了空缺的職位上。
不僅僅如此,在崔濤的主持下,一份對全國州刺史和縣令為主的地方主官的考核工作方案,也被送到了政事堂的案頭上。
唐代對官員的考核是由吏部考功司來完成的,考功司的郎中負責對在京官員的考核,員外郎負責對長安外的地方官員考核。
所有流內官員,按照四善二十七最這個標準,根據考核的結果分別給與升降官職的處理。
不過雖然聽起來這個標準很詳細,但是在長安的吏部也不可能知道每一個地方官員的德行,對於州里普通官員和縣令一級官員的評定,權力掌握在州刺史的手裡。
而對於縣內官員的評定,則掌握在縣令手裡。
這也是唐代州縣二級主官權勢大,對於屬下升遷往往擁有決定性影響力。
而對於州一級的官員評定,則掌握在政事堂的手裡。
到了中晚唐時期,考功成了朝堂政治鬥爭的工具,很快中晚唐的牛李黨爭,兩黨在控制政事堂後就不斷用考功這個手段來打壓對方派系的官員。
這樣的風氣之下,普通官員只知道迎合上級官員,就可以得到晉升。
那些不擅長迎合上級的,或者和上級有矛盾的官員,就算是認真做事也會被貶謫甚至罷黜。
但是崔濤的這份考核方案,則剝奪了主官考核下級官員的權利,量化了一套考核的標準。
同時由吏部組成一支專門的考核隊伍,專門出長安對各州縣進行考核。
這份計劃不僅僅非常詳細,甚至每一條標準都量化到了評分上,這份名為績效考核的方案送到政事堂,立刻引起了朝堂震動。
長安很多官員也是做過地方官的,如果按照這個標準,大部分人恐怕都得不到合格的評價。
可偏偏這份考核計劃詳細具體,不是在地方上有著豐富民政經驗,是絕對制定不出如此方案的。
眾大臣更加惶恐,越王的手下到底有多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