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廈傾

2024-09-14 22:57:38 作者: 擊雲腰

  大廈傾

  第十七章

  

  昔日春風得意之時,一日可看盡長安花色,如今落難逃命,鄭泠才覺得長安如此之大。

  馬車走了有大半日,急急切切,可他們卻仍舊還未出城。

  兩個小孩兒已經停下了哭鬧,但顯然是嚇壞了,哆哆嗦嗦各自依偎在他們的娘親懷中,睜著無神的大眼,無精打采,不言不語。

  王氏和盧氏也沒好到哪去,花容失色地靠在馬車車壁上,緊緊摟著兒女,仿若失了魂一樣,極力強撐著才不至於失態。

  鄭泠被金釧和女蘿一左一右圍著,她雙手抱著那個盛放著黏回來的瓷像的木盒,下巴枕在上面,現在腦子裡還是一片亂糟糟的。

  揮之不去的儘是方才震天響的轟炸,和崔夫人站在國公府大門前,那抹決然的眼神。

  回想那些,她猜測崔夫人雖然說得是她後一步就來,但想必其實是另有打算。

  無需深思,就能想到,在國破家亡之際,能做的唯有兩件事:一是棄城而逃,留得青山在;二是,與國同在,城在人在,城破人亡……

  很顯然,崔夫人為她們選擇了第一種,她自己則選擇了第二種。

  一如駐守在河南道的崔家父子,戰至最後一刻。

  思及此,鄭泠不免為崔夫人的舉措感到悲壯入肺腑,不禁淚流滿面。

  見到她無聲流淚,金釧女蘿以為她受到了極度的驚嚇,怕成這樣,默默為她擦了眼淚,尋了話題,轉移她的驚懼,安慰道:「再走一段路,就能到南門了。為今之計,您只有先保重好自己,才是緊要之事。」

  王氏聽了她們的動靜,也出聲勸道:「是呢,弟妹莫怕,嫂嫂們都陪著你一起共渡難關。」

  盧氏也投來目光,堅定道:「還有我,我們妯娌三人,無論如何都能其力斷金。」

  鄭泠自然也明白這個道理,默然點點頭,「我知道了,你們放心,我也不會拖後腿的。」

  她看了看王氏和盧氏,沒直接說出自己因何而哭,以免讓這滿車之內的人,都跟著難受。

  又或許,其實王氏和盧氏,也是這樣想的。她們在崔家多年,更明白崔夫人的品性,早已在她不肯上車隨她們一道離開的時候,就知道了她的做法,只是心照不宣而已。

  心中堵得慌,哭過一場,反而疏通了一些積壓的壞情緒。

  鄭泠腦中微微清明了一些,事發突然,她被崔夫人安排了與兩個嫂嫂侄兒一同逃命,也不知母家鄭家是個怎樣的情形。

  大伯母和大伯父,怎麼樣了?

  皇宮的姑母,又怎麼樣了?

  他們是如自己一樣,想辦法保命出逃了,還是如崔夫人一樣,頑固堅守?

  以及,北上關內道,戍守長安道北面屏障,與另一支叛軍交鋒的阿兄,如今又是個什麼情況?

  是生還是死?

  鄭泠抱緊了木盒,心中祈禱:保佑關內道,固若金湯;保佑阿兄,平安無事。

  如此,她和他們,和朝廷,都還有一線希望。

  畢竟,南面的州牧們,也未必全都可信。

  自從十年之前,涼州兵變,節度使勾結突厥攻打長安之後,朝廷為了防止各路節度使壯大藩鎮,擁兵自重,就頒發了一道旨意,要天下節度使卸任,交出兵權,由隴西李氏的宗親,接任天下九州,撤節度使一職,設州牧司理地方軍政。

  可惜這道旨意執行的並不容易,那之後,帝國的土地上陸續出了幾起暴動,就此開啟了長達五年之久的藩鎮叛亂。

  不肯交出兵權的節度使,陸續被帝國府衛清剿。

  也是這五年之間,其餘尚在觀望的節度使,見到那些血流成河,伏屍百萬的前車之鑑,歇了心思,乖乖交出兵權,起碼能夠留得九族的命在。

  大動干戈,損兵折將的一項政令,就此更換了皇家宗親,親自領兵九州。

  唯獨河北道是一個例外。

  一來,這塊疆域過於複雜,北接突厥和靺鞨,東鄰大豫附屬國新羅,在趙郡李氏多年來的經營之下,那三個部落對大豫服服帖帖。

  二來,若強硬動武,收回趙郡李氏的兵權,只怕會落得個兩敗俱傷,讓外敵漁翁得利的下場。

  出於這些考量,朝廷才沒有收回河北道的兵權。

  以至於讓河北道節度使李叡,越發生出一顆狼子野心。

  鄭泠垂眸,腦中細細回顧這些造成今日局面的大事節點,驀然想起來,小時候,她躲在阿耶的書房玩耍,藏在柜子中,本想與他玩捉迷藏,聽得在家休養的阿耶,與人在書房密談。

  彼時,鄭隨說過一句話:「公主在世時,曾言『李叡其人,若不能為帝國所用,必將快刀殺之。』且看他對聖人頒布的新政,有何動靜,若其心有異,儘快上奏聖人,無論如何,不惜任何代,都要收回河北道的兵權。」

  他口中的公主,正是鄭泠的母親-安陽。

  如今顛沛在馬車之上,時隔多年,鄭泠才明白這句話的意思。

  原來她的母親和父親,早就對李叡有所防範,只是在那同一年,她的父親舊傷復發,早早離世。

  那件事也不知為何,不了了之。

  那時候她還太小,不懂這其中的兇險和利害,此刻細思,忽然就想通了其中的關鍵,要麼是當年的李叡一直蟄伏,藏得太深,裝得太過高明,才叫人沒能發現他的異心。

  要麼,是當年與父親密談的那個人,不知出於何種原因,沒有將此事轉告當時的聖人。

  無論是哪種可能,都叫鄭泠感到細思極恐。

  若是前者,李叡能夠韜光養晦十幾年,按兵不動,深藏不露,足以說明他有多可怕。

  若是後者,那個受命卻並未轉告聖上的人,究竟是誰?他為何有意隱瞞此事,以至朝廷失了先對李叡下手的先機?才釀成如今的局勢。

  可惜那時候她怕被發現撞見父親密談,會讓他不高興,於是等他們走了之後她才出來的,是已並沒有見到那個聽了那則密事的人。

  鄭泠想得頭昏腦漲,不由伸手揉了揉太陽穴。

  恰逢此時,迅猛奔襲的馬車,忽然十分急促地停了下來,讓車中眾人慣性使然,向前傾倒,摔成一片。

  鄭泠撞在車壁之上,手中的木盒飛出門帘,被甩到了馬車外,哐當一聲,掉在地上。

  她揉了揉頭,忙不疊想下去撿回來。

  只是一掀開帘子,她就見到馬車外面,環繞著披甲執銳的兵衛。約摸有二三十人,各個手執長柄陌刀,將他們這輛馬車團團圍住。

  領頭那人,冷麵肅聲音道:「世子有令,任何人不得進出長安。」

  他看了看馬車上的徽識,冷酷道:「五姓七望的人尤甚。來人,送他們回崔家。」

  鄭泠的臉色驟白,一顆心涼到了谷底。

  她看見他們身後,不過數尺的距離,就是那最後一座緊緊關閉的外城門。

  然而叛軍比他們更快一步,已經占領了此處。

  她們就像瓮中之鼈,無處可逃,無路可退。

  *

  近在眼前的出路就此被斬斷,一行人又被押送回了崔府。

  再重回舊路,遍地都是狼藉。

  目之所及,到處都是大豫府衛的屍體,期中也夾雜著冀王部隊的遺骸,空氣中瀰漫著巨大的血腥氣息,一路流血漂櫓,慘不忍睹。

  幾人被關進國公府,府中除了叛軍,再無其餘人。

  崔夫人和崔府上下,生不見人,死不見屍。

  巨大的恐懼在眾人心中滋生,她們緊緊挨在一起壯膽,互相攙扶,報團取暖,互相支撐。

  王氏和盧氏神情高度緊張,一直捂著孩子的嘴,生怕他們一個不留神,控制不住哭了出來,會引得叛軍的不耐,對他們暴力屠戮。

  她們被集中在大廳,廳外四處衛兵林立,里里外外都是出奇的安靜。

  然越是這樣,越發令人膽戰心驚,精神緊繃。

  她們不懂,不知這樣慢刀子割肉一樣困著她們,是個什麼意思?

  就這樣艱難地熬了一夜過去,除了兩個孩子,困得受不住睡著了;其餘人,皆在這種風聲鶴唳的環境下,努力撐著,不敢合眼,唯恐在夢中被身首異處,連死都死得不明不白。

  期間,陸陸續續有長安之內的其餘崔氏旁支,也被一家一家,一個一個關押了進來。

  翌日,見到屋外亮起的天光,眾人才略微鬆了口氣,竟然活過了破城之後的第一夜。

  這個訊號,讓鄭泠察覺到,她們也許暫時來說,是相對安全的。

  倘若真要她們的命,昨日在城門口大可將她們趕盡殺絕,沒必要大費周章押送她們回崔府。

  這背後,也許是有人在保他們?

  也有另一種可能,是李叡有所顧慮,才留他們一命。

  若是前者,保他們的人會是誰?

  若是後者,李叡到底是在顧及什麼?是看在紮根百年,勢力利益盤根錯雜的氏族的份上,不能趕盡殺絕?還是因為其他什麼?

  既然崔家暫且算得上無事,那麼鄭家呢?

  她的大伯父和大伯母,是否也得到了相對安全的對待?

  鄭泠的想法還未得到證實,在當日,崔府就迎來了一個白面無須的中年宦官。

  宦官帶著新的聖旨,宣讀了一則重大的消息:

  冀王誅妖后,得京師重地,持傳國玉璽,順應天命,建新朝,定國號『冀』,年號『建業』。

  大豫不降的舊臣,皆被收押下獄,權臣鄭家首當其衝,鄭氏合族男丁遭流放,女眷充入教坊司。

  聽完這則消息,鄭泠只覺眼前一黑,渾身像被抽走了力道,瞬間軟倒在地。

  幸而被金釧和女蘿扶住,才沒有引起別人的注意。

  『誅妖后』,『持傳國玉璽』,『鄭氏合族男丁遭流放』,『女眷充入教坊司』,這些一個接一個,都昭示著大豫帝國已經徹底大廈傾塌,她最在意的親人,要麼失勢已死,要麼此時此刻,正在遭受著巨大的劫難。

  鄭泠心中極度不安,茫然無措,外加無限驚恐。

  她的心境逐漸崩塌,只覺的到處都是廢墟。

  而她站在廢墟之中,不斷往下墜落,尋不到一絲光亮,被巨大的黑暗吞噬。

  注意到她這點反應,逡巡在眾人身上的中年宦官想起來一件事,遂開口問道:「咱家聽聞,去年年底,有滎陽鄭氏女嫁到了你們崔氏,是哪一個呀?」

  不陰不陽的聲音,如同菜市場買菜一樣挑選,輕蔑地打量著此間的人們。

  聞聲,王氏和盧氏極為默契地挪了挪身子,企圖擋住身後的鄭泠。

  她們不傻,那宦官剛念完宣判鄭家的旨意,就在問嫁入崔家的鄭氏女,鐵定是不安好心的。

  有人哆哆嗦嗦問:「敢問公公,問這個做什麼?」

  中年宦官冷哼一聲:「做什麼?自然是奉命督辦,不放走一個鄭氏的人,該流放就流放,該充教坊就充教坊,哪怕是外嫁之女,也休想就此逃之夭夭。」

  他陰陽怪氣地笑了一笑:「你們崔家雖然有人罩著,免於一死,但若敢包藏鄭家人,咱家也是有權以連坐之罪,先斬後奏,格殺勿論的。」

  威脅的話說到這裡,就有不少崔家旁支的人紛紛側目,朝著王氏與盧氏費力遮掩的背後方向看去,同時,不約而同朝後散開,猶如躲避瘟神一樣,站得離那妯娌三人遠遠的。

  這樣的反應,雖未言說,但很明顯。

  宦官接收到這個大型的舉報動作,揮了揮手,吩咐下去:「把人帶出來,再請崔家族長出面,替崔家與此女和離,放歸鄭氏,送入教坊司。」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