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就有夢
2024-08-14 22:18:09
作者: 盧勤
放牛放羊的農村娃莫言,從小酷愛讀書聽故事。他家生活困難,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但只要莫言提出買書的要求,母親總會滿足他。
2012年,莫言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登上瑞典的領獎台。中國人第一次榮獲這樣的大獎,世界矚目。莫言是個會講故事的人,站在講台上,他講得最多的是母親的故事,讓全場動容。因為母親是童年給他買書並聽他講故事的人。
小時候,莫言有一個夢想。
上小學五年級後,莫言就喜歡上了創作。當年,農村沒有什麼娛樂活動,能夠看到的電影也只有《地道戰》《地雷戰》等片子,還是露天放映。
有一次,莫言在家鄉平安莊看過《列寧在1918》這部電影後,覺得它與眾不同,於是就將它改編成了高密的地方戲茂腔,名叫《列寧傳》,其中有幾句唱詞在當地流傳很久。
列寧同志很著急,
城裡糧食有問題。
馬上去找瓦西里,
趕快下鄉搞糧食。
後來,因為家裡貧窮,正在讀小學五年級的莫言輟學了。11歲的莫言,就此過上了種高粱、種棉花、放牛和割草農耕的生活。當時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間,在無書可看的時候,莫言也依然心懷夢想,他找來一本《新華字典》,專挑字典里的生字看,查找其解釋和用法,進行學習。到後來,莫言竟把一本《新華字典》翻破了,他也將整部字典背下來了,無論是正著背,還是倒著背,甚至由提問者說從哪一頁背起,他都能應答如流。
提起「莫言」這個筆名,是在言志,意在少說多做。同許多農村孩子一樣,莫言也很貪玩,什麼事情也都喜歡嘗試,算得上是一個「調皮蛋子」。但為了那個美夢,莫言嗜書如命。
在兒時的記憶里,莫言常同哥哥搶書看。當時在他所居住平安莊裡的讀書人少,所能找到看的書,也只是有些人家裡留下的古書和小人書。有時候,書雖已看完,因為太喜歡,莫言甚至會把自己搶到的書小心翼翼地放在一個誰也找不到的地方,擅自變成自己的私藏,哥哥再想看一眼,那就很難了。
那個年代,晚上沒有電燈,就只能就著油燈看書,母親常常提醒莫言「沒油了,別看了」。但莫言頭也不抬地「嗯」了一聲,然後接著忘我地繼續看書。為了能夠換得別人的書看,莫言就去跟別人說好話,甚至不惜替人家推整整一天的磨,才最終換回一本書。
在生活中,莫言吃過很多苦,但他願意為夢想付出。
18歲那年,父親讓莫言去縣城的膠萊河幹活。當時,莫言一度心情很苦悶,他不想在正是讀書的好年齡完全丟掉了書本,成為一個靠體力去掙口飯吃的人。但兄弟姐妹多,他早已失去了去學校讀書的機會。
在膠萊河幹活的那段日子,非常艱苦。莫言的身體還沒有長壯實,在工地上拉鎖鏈時,他的雙手都被勒出了一道道血痕。最後,雙手長出繭子,繭子又被磨破,隨後又長出新繭子。
1976年,21歲的莫言去參軍了,這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個轉折。莫言先後歷任班長、保密員、圖書管理員、教員、幹事等職。
當年,莫言參軍,離開家鄉時,他背著一套《中國通史簡編》與父母揮別。
對莫言而言,這套由范文瀾主編的《中國通史簡編》有著特殊意義,該書是母親從鄰居手中買來的,莫言靠著這套書度過了「文化大革命」歲月,也對他後來的人生及後來的寫作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從此以後,莫言一直在追夢,一直朝著他夢想的輝煌之地堅定地前行。
夢想啟示
在那個貧困的年代,莫言卻能完全沉浸在一個藝術的小世界裡。
莫言一直渴望讀書,也一直在想盡辦法讀書,即使在干繁重的體力活時,也一直在追夢。後來,莫言成為一名軍人,有了更多時間讀書和創作,他靠著自己的努力和才華,考取了解放軍藝術學院,從而為他打開了一扇夢想之門。
為了心中的夢想,憑著他始終堅持不懈的付出和努力,才有了今天的莫言。
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生,山東高密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他自20世紀80年代以一系列鄉土作品崛起,充滿著「懷鄉」的複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
他的《紅高粱》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文壇的里程碑之作,已經被翻譯成20多種文字在全世界發行。2011年莫言榮獲茅盾文學獎。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這就是一個追夢人所走過的路,可謂一路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