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中國史學的理論遺產:從過去到現在和未來的傳承(第一卷)> 二、地理條件之局部的獨立性和整體的統一性及其與歷史上政治統治的關係

二、地理條件之局部的獨立性和整體的統一性及其與歷史上政治統治的關係

2024-08-14 18:26:11 作者: 瞿林東

  中國歷史上,很早就產生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觀念和「定於一」的大一統思想[10],但政治上統一局面的出現、發展和鞏固,卻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國爭霸和群雄兼併,出現了秦、漢皇朝的統一的政治局面;而秦、漢統一後卻又出現了分裂割據的政治局面。隋、唐皇朝的統一有過於秦、漢,但隋、唐之後再一次出現了分裂割據的局面;不過分裂並沒有長期存在,最後是元、明、清三朝的統一。造成這種歷史現象的原因固然有種種,而中國地理條件之局部的獨立性和整體的統一性的特點,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

  先從地理條件之局部的獨立性來看。由於中國地域遼闊,極容易形成一些地理條件較好的天然區域,這些區域的土壤、氣候和物產,可以形成若干個並立的經濟、政治中心。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歷史條件下,這種形勢正是各地封建勢力分疆割據的有利的客觀條件。[11]漢初,劉濞為首的叛亂,固有其政治上的原因,「然其居國以銅鹽故,百姓無賦」,「即山鑄錢,煮海水為鹽,誘天下亡人」[12],這種地理條件所造成的物質力量無疑也是重要的原因。諸葛亮在東漢末年預見到三國鼎立的政治局面,也是充分考慮到江東「國險而民附」「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13]這些地理條件的。中唐以後,藩鎮割據日甚一日,這與安史之亂後中央集權的衰弱有很大的關係,但因地理條件而造成的各地經濟、政治發展的相對獨立性,仍然是一個基本的原因。中唐時期的政治家、史學家杜佑論天下形勢,說巴蜀之地,「土肥沃,無凶歲。山重複,四塞險固。王政微缺,跋扈先起」[14];青州,「古齊,號稱強國,憑負山海,擅利鹽鐵。太公用之而富人,管仲資之而興霸」[15];揚州,「江淮濱海,地非形勢,得之與失,未必輕重,故不暇先爭。然長淮、大江,皆可拒守,閩越遐阻,僻在一隅,憑山負海,難以德撫」[16];荊楚之地,風俗「略同揚州,雜以蠻左,率多勁悍。南朝鼎立,皆為重鎮。然兵強財富,地逼勢危,稱兵跋扈,無代不有」[17]。杜佑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從地理條件和歷史經驗來說明政治統治的不安定的原因,見解是很深刻的。在歷史上持續了近千年的分封制和郡縣制的爭論,也同地理條件與政治統治局面的關係相關聯著。從主張郡縣制的人來說,他們反對分封制,就包含了從地理條件上考慮問題的因素。西漢賈誼主張「眾建諸侯而少其力」,認為「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無邪心」[18],這句話明顯地考慮到封國地域範圍的廣狹及其所可能提供的物質條件與封建割據的關係。唐人李百藥認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行分封制,使「天下五服之內,盡封諸侯;王畿千乘之間,俱為采地」[19],勢必要造成「紀綱弛紊」的局面。柳宗元認為,周代「裂土田而瓜分之」,而周王「徒建空名於公侯之上」[20],是其衰微喪亡的主要原因。他們也是把地理條件作為立論的根據之一。至於南北朝的對峙,五代十國的割據,以至宋、遼、西夏和宋、金的並立,都是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出現的,不可做完全等同的看待,但地理條件的因素卻是一個重要的物質因素。

  再從地理條件之整體的統一性來看。我們認識中國地理條件對歷史上政治統治的影響,僅僅從地理條件之局部的獨立性來看,僅僅認識到這種獨立性對於造成歷史上分裂割據的政治局面有很大的關係,還是很不夠的。我們還應該考察中國地理條件之整體的統一性,考察這種統一性與歷史上政治統治的關係,這同樣是很重要的。中國地理條件,由於天然特點而自成一個自然地區。這個自然地區的環境是:北有大漠,西和西南是高山,東與南濱海;黃河、長江、珠江三大水系所流經的地區是地理條件最好的地區。在這個自然地區里,任何局部地區的特點、局部地區與局部地區之間的差異及其產生的種種社會結果,一般地說,都不能不受到這個整體所具有的統一性的約束。中國地理條件的這個特點,在更大的程度上影響著歷史上政治形勢的發展。這個影響至少表現在以下兩方面。第一,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歷史上的重大的政治活動具有明顯的內向性,這是因為一則四出受阻,一則為大河流域的先進的經濟、文化所吸引。漢唐而下,有所謂「絲綢之路」;唐宋以降,航海事業也有所發展,但這對歷史上政治局面一般不產生多大的影響。中國封建社會,從秦朝開始,「制天下為四十郡,其地則西臨洮而北沙漠,東縈南帶,皆臨大海」[21];至元朝,「其地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22];直到後來的明、清兩代,其政治統一的局面,都是對這一地域範圍的繼承和發展。這種政治活動的內向性,從中國歷史上民族關係史的發展也看得十分清楚。第二,如馬克思所說,亞洲的大河流域需要有中央集權的政府來執行公共工程的職能。在中國歷史上,從傳說中的統治人物開始,直到歷代封建朝廷,都與執行這種公共工程的職能相關聯。水利事業的發達和封建專制的強化,這兩種表面看來完全不同的歷史現象,實際上存在著非常密切的內在聯繫。徐光啟《農政全書·水利·總論》引《荒政要覽》說:「水利之在天下,猶人之血氣然,一息之不通,則四體非復為有矣。」[23]這是用形象的比喻說明了這種聯繫。我們從《二十四史》有關各史的《河渠書》《溝洫志》《食貨志》以及《地理志》關於水利事業的記載中,可以大致看出這種公共工程的職能在機構設施、具體措置和社會效益方面的反映。由此可見,中國地理條件之整體的統一性影響歷史上政治形勢的發展,具有維繫國家統一的作用。在中國歷史上,雖然不止一次地出現過分裂割據狀態,但統一畢竟是主要的趨勢,這與中國地理條件的特點有極大的關係。

  中國地理條件之局部的獨立性和整體的統一性及其對歷史上政治統治的影響,在具體的表現上是很複雜的。例如,割據政權的建立,必須具備一定的地理條件,即必須有地方上的經濟條件做基礎;而不同時期或不同地區建立的割據政權,在利用地區經濟條件方面的情況是有差別的,甚至有很大的不同。一種情況是開發,一種情況是濫用。從總的傾向來看,南方的割據政權大多注意於開發,北方的割據政權則濫用多於開發。這是因為以下原因。第一,北方的割據大多表現為政治上的混亂、紛爭,極容易造成對自然資源的濫用;南方的割據,比之於北方的混亂和紛爭來說,顯然要安定一些,因而有可能對自然資源做合理的開發。第二,由於北方開發較早,北方割據政權可以濫用這些已經開發出來的經濟成果;南方開發較晚,南方割據政權為了求得生存和發展,不得不更多地致力於開發。從東晉、南朝和十六國、北朝的割據,還有南宋和金的割據,大致可以看出這種差別。再如統一政權的建立和鞏固與地理條件的關係,也有兩種情況。一是奪取和占據地理條件較好的地區,作為統治全國的基礎,如漢、唐都以占據關中地區作為統一全國的第一步。二是統一皇朝的中心所在地並不是豐腴的地區,但由於能夠比較好地控制重要的運輸渠道,從而掌握必要的生活資源和生產資源,因而也能使統一得以存在和發展,如唐代後期,尤其是元、明、清三朝。

  地理條件影響到歷史上政治統治局面的問題,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還有待於做進一步的研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