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目標荊州
2024-07-29 18:38:59
作者: 糟糕的開心家
上官虹聞言,臉刷的一下就紅了說道:「胡說什麼,現在不是正午時刻」。
可是孟懷安哪裡管得著這些。
似乎是聽到了動靜,周圍的女官們,也順勢退下。
請記住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
建康城內,雖然如今孟懷安住在皇宮之中,但是在建康城還是建造了大都督府。
大都督府內,溫玄正在陪孟冀下棋。
溫玄自小便跟隨祖父學習棋藝,水平自然不差。
可是在自己這個未來老泰山面前,溫玄自然不會造次,而是小心翼翼的下著每一步。
既不能放水太明顯,也不能讓棋局過早的結束。
辛嵐看著正在下棋的二人,倒是甚是滿意,於是對著孟鈺說道:「玄兒倒是真不錯,公務如此繁忙還知道來看看我們,不像你哥,自從當了一個帝婿以後,是從來沒有回來過。」
聽到母親的抱怨,孟鈺笑著說道:「母親,當初你可是非常滿意嫂嫂的,怎麼如今人家當皇帝了,全天下的人都趨之若鶩,您還不樂意了。」
聽到孟鈺這麼說,特別是提到了上官虹,辛嵐也說道:「虹兒自然是萬般好的,有這麼一個兒媳婦,娘真是再滿意不過了,只是你哥哥本就這麼些年一直漂泊在外,我們去了會稽城以後,好不容易一家人呆在一起了,如今回到建康城,雖然在一個城裡面,但是按照目前這個狀況看,估計一年也見不到幾次。」
聽到辛嵐這麼說,於是孟鈺說道:「娘可以讓哥哥經常回府上啊。」
聽到孟鈺這麼說,辛嵐無奈的說道:「還是算了吧,你哥哥現在樹大招風,若是經常回來,恐怕又有人要說他了。」
「娘,我算是知道了,你這不是在埋怨哥哥,而是在心疼哥哥。」
聽到孟鈺這麼說,辛嵐哼了一聲說道:「人小鬼大。」
「娘,我可不小了,也該考慮將我嫁出去了。」
聽到孟鈺這番話,辛嵐有些誇張的說道:「這倒是新鮮了,從來都是父母愁嫁的,可是沒有想到還有這麼急著將自己嫁出去的。」
「那是自然,因為哥哥一直沒有成婚,我都快成黃花大姑娘了」,孟鈺委屈的說道。
聽到孟鈺這麼說,辛嵐於是說道:「你們的事情已經在走聘禮流程了,難道這點時間你還等不得?」
「等不得!」
說完孟鈺撒嬌的對辛嵐說道:「娘,你不知道,哥哥馬上又要對荊州用兵了,這次又要派溫玄去,這一去,指不定又要幾個月的時間,到時候再回來,也不知道拖到什麼時候。」
「況且哥哥當初成婚的時候怎麼也沒有那套流程」,孟鈺委屈的說道。
聽到孟鈺這麼說,辛嵐有些擔憂的說道:「怎麼又要打仗了,不是剛剛才將桓玄擊敗,怎麼又要對荊州用兵了。」
對於辛嵐來說,打仗就不是一件好事。
孟鈺緩緩說道:「我也不知道什麼原因,只知道這段時間溫玄都在軍營之中,商討進攻荊州之事。」
「這事就必須玄兒去嗎?」,辛嵐說道。
孟鈺自然知道辛嵐的意思。
如今辛嵐已經將溫玄當做自家人了。
所以潛意識裡覺得這個危險的活,最好能夠不讓自家人去。
孟鈺於是說道:「娘,荊州的戰事至關重要,不容有失,哥哥麾下能夠統兵作戰的,唯有溫玄最合適。」
聽到孟鈺這麼說,辛嵐只能作罷。
之所以問溫玄的事情,也只是辛嵐試探的問的。
既然孟鈺都能夠理解的道理,辛嵐自然不會在這個問題上糾纏。
在二人談話間,溫玄和孟冀的棋局也結束了。
溫玄又過來和辛嵐問候幾句以後,便返回了軍營。
出征之日如約而至。
在出征前,朝廷安排人寫了一段通俗易懂的檄文。
大概意思就是荊州不聽邊聽調令,境內仍然有桓玄舊部在活動。
朝廷這次出征就是為的要去徹底掃清這些「漏網之魚」。
檄文一出,立刻就受到了建康城普通百姓的支持。
畢竟建康城內的百姓對上官虹這位皇帝最是滿意。
也最早的能夠感受到上官虹繼位以後,生活的變化。
如今上官虹要去剿滅叛亂,而是又不用額外增加稅賦,自然都歡迎沒有意見。
對於朝廷要從桓氏手中收回荊州,朝廷之中的大臣們大多數都沒有意見。
畢竟這次桓玄犯錯在先,理應受到懲罰。
更何況,事情敗露以後,桓氏還大放厥詞的要行當初上官越暴斃之事。
這讓大家開始孤立桓氏。
畢竟誰也不想和這個接近毀滅,準備瘋狂的家族攪合在一起。
檄文一出,最先逃出建康城的就是桓氏子弟。
這些人在聽到檄文之後,甚至沒有想要反抗。
而是直接逃出建康城,想要儘快回到大本營,荊州。
認為只有回到荊州才算安全。
這就導致了,桓氏除了知道朝廷出了檄文以外,其餘的兵力部署,誰掛帥,這種情報都沒有知曉。
其他的家族如今是隔岸觀火,自然不會給桓氏傳遞消息。
當北府兵在建康城外集結準備出動的時候,若是有了解的人在現場,絕對不會相信,這次北府兵前往荊州只是為了逮捕一些漏網之魚。
這些精銳的出動,就算是說去平定整個荊州的,都有人相信。
桓氏之人逃到荊州以後。
發現這朝廷的檄文居然比自己這些人逃跑的速度還要快。
如今檄文已經在整個荊州傳遍了。
於是桓氏族人只能夠告訴他們。
這都是聖上被奸臣蒙蔽了。
如今朝廷之上奸臣當道。
桓氏忠於朝廷,忠於皇帝。
無奈被奸臣誣陷。
桓氏族人沒有辦法才只能夠反抗自保。
桓氏族人打的旗號則是清君側。
兩種不同的消息在荊州傳開。
和桓氏關係較為遠的地方。
自然聽從了朝廷的檄文。
而那些有著桓氏從北方帶來的人的地方。
則是對桓氏的說法深信不疑。
畢竟這些人和朝廷並不熟悉。
是桓氏將他們帶到南方。
是桓玄在南方給他們找了可以棲身的場所。
如今桓氏說完清君側,那麼自然是這個道理。